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0-07-24 06:27李毓娇高小梅王怀昌
光明中医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头针证候针刺

李毓娇 高小梅 焦 谨 王怀昌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多发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等特征。该疾病伴有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不同程度的症状,且多发于老年人群。脑梗死恢复期的病情不仅与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且研究发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异常可能诱发脑梗死复发[1]。以往采用较多的治疗方案为降压、抗凝、营养神经等,虽疗效良好,但对于降低临床致残率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无明显效果。目前临床常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给予中医药物联合针刺治疗,且该方案已被普及。脑脉复原汤应用于脑梗死方面研究较少[2]。为此,本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本院脑病科接收的7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39~83岁,平均(61.45±4.39)岁;并发症:冠心病12例,高血压病14例,糖尿病13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45~79岁,平均(62.58±4.60)岁;并发症: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15例。2组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协会审核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3]中诊断标准,且处于恢复期。②符合中医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4]:主症:半身不遂、乏力、肢体麻木;次症:面色白、自汗出;舌脉: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细。③经颅脑影像学检查证实病情。④7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脑外伤、脑肿瘤、凝血功能障碍者;有针灸治疗禁忌者。

1.3 治疗方法2组均采用西药物治疗,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出厂: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70,规格:20 mg),口服,20 mg/次,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出厂: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0827,规格:100 mg),口服,100 mg/次,1次/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刺治疗,针刺:头针取患者足运感区与运动区,给予常规消毒后,以0.25 mm×40 mm毫针刺入,以最快的速度将针捻转至少3 min,200次/min,留针约30 min,留针期间给予2次行针。体针选取患者患侧上肢外关、足三里、合谷,下肢太冲、三阴交、血海、肩髃、丘墟、曲池、阳陵泉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至少30 min,留针期间给予2次行针。头针与体针每隔7 d进行交替治疗,共1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脑脉复原汤治疗。脑脉复原汤组成:水蛭15 g,黄芪20 g,丹参15 g,茯苓15 g,地龙15 g,黄精10 g,葛根15 g,珍珠粉(冲)3 g,灵芝6 g,赤芍10 g,菊花10 g,胆南星10 g,白附子10 g,全蝎6 g,红花10 g,石菖蒲10 g,杜仲10 g,川芎12 g,白花蛇1条,桑寄生15 g,海藻10 g,五加皮10 g,黄连10 g,青皮9 g。加减:对于痰火搏结、风痰上扰者,去黄芪,加大黄、牛膝;对于经脉失养、气血虚弱者,加人参、白术。上述药物混合加入500 ml清水煎煮,分别于早晚分2次服下,1剂/次;亦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分装入胶囊,7.5~9 g/d,分2~3次吞服。2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后进行评估。

1.4 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积分:对半身不遂、乏力、肢体麻木、面色白四种症状进行评分,每个症状0~4分,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重度为4分,分数越高,则症状越严重。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损伤(NIHSS)评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5]判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对所有纳入患者自入院2 d内与治疗14 d、90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将其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个等级。其中,重度:≥16分;中度:7~15分;轻度:≤6分。分值越高说明缺损程度越严重,呈正相关。③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试剂盒购于自瑞士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全自动凝血仪(试剂盒购于新乡市康兮生化器材有限公司,型号:BWD3-Sysmex CA-550)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上述均依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且检测时间均为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

2 结果

2.1 证候积分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半身不遂、乏力、肢体麻木、面色白的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低,且研究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2.2 NIHSS评分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例,

2.3 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2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PT、APTT、TT均比对照组高,FIB、HCY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凝血功能与HCY水平比较 (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该疾病后期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研究多集中在急性期,而缺乏了对恢复期的相关研究。因脑梗死损伤分为可逆与不可逆两大类,其中,可逆性脑损伤的修复潜能较大[6]。本研究旨在早期发现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致残率、复发率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凝血功能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中医认为,该疾病是由于肾阳衰弱、气血瘀积导致,故病机需从积、瘀、虚、毒、痰等方面作进一步分析。脑脉复原汤药方中茯苓具有除湿健脾、彻底祛除体内湿毒之效;川芎、丹参具有养血滋阴、调节阴气、补充阳气、调理肾脏,从而达到恢复患者肾脏原本功能之效;黄芪具有保肝利尿、抗衰老之效;地龙具有调理湿热、镇惊、通络之效,可有效帮助患者解除自身燥热、排除体内多余热气;水蛭具有逐瘀消徵、破血通经之效;黄精具有健脾补肾、补气养阴滋养肝肾之效;葛根具有生津止渴、解肌退热之效;珍珠粉具有润肤祛斑、清热解毒之效;灵芝具有滋阴壮阳之效;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之效;菊花、黄连具有清肝明目、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效;胆南星具有息风定惊、清火化痰之效;白附子具有通经络、祛风痰之效;全蝎具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效;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效;石菖蒲具有醒神益智、化湿开胃之效;杜仲、桑寄生、五加皮具有强筋骨、补肝肾之效;海藻具有抑制病毒之效;白花蛇具有祛风通络之效;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效。中风多犯阳经,故针刺疗法以阳经腧穴为主。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之正气得以扶正,具有使气血通畅、恢复机体功能的作用。本研究针刺方法中,头针与体针交替治疗,其中,头针主治脑源性疾病,可通过深感觉传入神经通络并刺激大脑皮质,使运动神经区组织细胞与感觉功能区进行重组;体针主要是根据患者上下肢静脉循行路线不同,采取手足对应的阳经之穴,与头针交替针可共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经现代研究证实,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预后均具有密切相关性,其升高可诱导循环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损伤,故2种指标水平常被作为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诊断血栓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半身不遂、乏力、肢体麻木、面色白的证候积分均比对照组低,提示脑脉复原汤联合针刺疗效令人满意,相比常规治疗,更适用于临床治疗。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研究组PT、APTT、TT均比对照组高,FIB、HCY水平比对照组低,说明脑脉复原汤联合针刺可有效降低HCY水平,改善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CRP、HCY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头针证候针刺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