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口腔修复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3-15 08:43谢洁媚张雪玲沙秀娟谭嘉怡吴文珺
医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性化口腔护理人员

谢洁媚 张雪玲 沙秀娟 谭嘉怡 吴文珺

广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 510055

随着口腔修复技术的提升,人们对于到院就医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模式也渐渐由传统护理向个体化护理转变,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探讨比较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之间的效果差异[1],通过观察术后疼痛情况和恢复程度等指标,来寻找出更加有效的护理模式,论证其实际应用价值,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把资料

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口腔修复患者中的80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分组为观察组(40例)以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中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在28岁至71岁,平均年龄为(59.34±2.57)岁;观察组中患者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9岁至72岁,平均年龄为(60.74±2.46)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选取部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口腔修复护理,护理人员遵循医嘱开展病情观察和用药指导等普通工作[2],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个性化护理,具体的内容和操作为:

1.2.1 诊疗准备

护理人员在医生预备牙体时,就要协助牵引口角,选择合适的托盘,制成印模,在固定修复之后帮助患者完成试戴,根据试戴结果进行适当的黏固,并且每次试戴之后都要对口腔进行消毒。整个诊疗过程都要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尤其是在青少年正畸后的取膜,护理人员要表达出亲切感和热情,不能让孩子心理感受到紧张甚至恐惧,耐心为其讲解取膜的过程和事后注意事项,争取到患者最大的配合。对于耐受程度较差的患者,则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必要时可以倾听其心声,满足实际要求,之后嘱托他们不要说话,固定好头部,保证模型准确度,在完成修复体的黏固之后,患者要尽可能的咬紧棉卷,否则会导致黏固不牢[3]。

1.2.2 诊疗后护理

出院时嘱托患者不要食用甘蔗、骨头和其他带壳较硬食物,如果在黏固后第2天就感受到了剧烈疼痛,一定要及时联系医生并且到院接受处理,护理人员还要按照口腔特点,制定个性化修复计划,让家属在家中监督患者实施,通过定期电话随访的方式充分掌握口腔修复情况,并且适时解答疑惑,提供便利性帮助。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等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不良反应率等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比对照组要低(P<0.05)。见表1。

表1: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我国口腔修复科的接诊人数正在以每年3%的比例上升,这说明居民已经十分重视口腔健康,对于牙体畸形、咀嚼能力降低等疾病的修复有了很好的意识,传统口腔修复护理仅仅注重诊疗后的不良反应处理,而缺乏术前评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健康教育等环节,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以往人们对于口腔修复注意事项的了解往往是通过上网搜索而得知,因此在宣教方面我国各医疗机构做的还远远不够,护理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到院就诊时渴望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呵护,如果依照目前的态势则很难满足大部分患者的要求,护理满意度就会随之降低,因此不管是护理理念还是护理人员的技巧都要与时俱进,人性化护理与传统护理的不同点有很多,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疾病类型和受教育情况等,针对心理和患处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和修复计划,由传统被动护理向主动护理慢慢转变[4]。这是新世纪护理理念的趋势,也必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此外人性化护理更加注重护理细节和病人的心理状况,往往在诊疗前就能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交流沟通时采取心理暗示和语言安慰等方式消除术前的紧张,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保证诊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口腔修复科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可以显著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升诊疗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人性化口腔护理人员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以人为本”理念下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