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山圣泉中的百灵鸟
——记迪庆藏族歌手益新卓玛

2018-07-19 00:54李利民云南广播电视台董力争
民族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雪域香格里拉藏区

■李利民(云南广播电视台)董力争

我们五月中旬来到了美丽圣洁的香格里拉采风,在此逗留期间不经意以歌曲创作来敬仰毛主席的藏族女歌手,她就是阿新,藏族名字叫益新卓玛。当她深情演唱歌曲《毛主席像章》之后 ,聚会话题从少年时代父亲讲述“翻身农奴把歌唱”对她一生影响的话题时,使在场的朋友更是对她坚守非遗传承赞不绝口。我们即兴采访、随机录音、现场编辑,一气呵成了这篇文章。

■圣山圣泉中的百灵鸟

圣水圣泉中的百灵鸟,卧悬雪域高原香格里拉山间的彩虹,盛开的格桑花、雪莲花,都在鸣唱着“我心中的日月”博爱的旋律,唱遍在漫山遍野之中、唱入在藏区百姓的心中。阿新就是百灵鸟之中的歌王,人称“百灵之王”。她的歌声美妙圆润,具有磁性穿透力、具有振奋人心的美妙乐律。歌声打开人们的思维和心境,阿新的歌是用心在唱、用血液在吟,用骨髓里发出的音乐基因天赋传唱出藏区人民朴实情感和劳作的画面,交织出热爱生活和谐的旋律,构建出响彻香格里拉群山怀抱,伊拉甸绿草如茵的生命乐章。

阿新的歌不仅声音甜美,还具有地域情怀,有从小到大对家乡的热爱以及用音乐创作对家乡藏区人民劳作所产生的合拍与共鸣。她用美妙歌声来讴歌新生活,又把牧区草原的生活作为创作源泉再写出新歌。叮咚响的香格里拉神泉赛比江南水音、赛比西域雪曲、赛比九州大地,赛比大江南北的民歌、民谣、民曲以及生存在西南各处的生命乐章。最重要的是,她能从歌声中感受到我们藏区人民千百年来的藏传佛教,给予藏区人民心中永远不灭的日月和对藏民族生活的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永远渴望和不变的信仰。因为有了信念,藏区的生态繁茂,藏地人民的生活和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梦这个媲美新疆雪域高原的迪庆篇章,也应逐步实现在香格里拉雪域高原之上。在这里,她的歌还传扬着一代又一代藏民族人民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同时,歌声里更彰显了阿新的成长经历。她从小就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从她的血脉里传承着她对祖国的热爱,对共产党的热爱,对人民幸福生活用歌声的赞美。

■非遗传承的践行者

阿新不仅是雪域高原歌声纯美的百灵鸟,同时她还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从事着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挖掘和保护工作。阿新从北京学习回来之后,自2014年开始就更好地去做非遗工作,更努力地组织家乡的民间艺人去唱藏族人民自己家乡的歌曲、跳藏族人民自己家乡的舞蹈。阿新说:“在我们家乡每一年春节的初八、初九、初十都会组织跳家乡的歌舞,等乡民们结束劳作之后我把我拍摄下来的这个歌舞制作成光盘,送给每家每户,让他们又从这个光盘里进行学习,让他们学习掌握更多的歌舞,然后可以让更多的人自觉保护和传承这些歌舞。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在这个光盘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就是这样不作声响的向社会奉献我自己应有的能力。但是我觉得我个人的能力太渺小了,我更需要“鹰其名言,曲其有声”这些词的鞭策和鼓励,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支持和呵护。”

爱国名将文天祥曾云:“凡是能够成大事的人都是傻子”,阿新就是这样的“傻子”。她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把非遗传承这项工作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地域民风、民俗、民歌和情歌收集整理出来写出了高质量水平的论文及论著。她用原生态的方法唱出了当地少数民族清美歌声乐章。她是一个非遗的践行者,是一个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从事非遗挖掘、传承和保护事业中的一个勇敢的探索者、践行者和追求者。在非遗传承这个工作道路上,在这个文化平台上,没有休息和结束的脚印……

《追寻民族文化之根》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集是阿新2017年主编的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向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也作为来自本地区的一支雪莲花,一个非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努力回报。她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地方广大人民群众和相关政府以及部门领导一致的认可和好评。因此,在云南省,在中国的西北边陲,有了雪域高原香格里拉第一个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组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建促使了省、州、市上下结合、相互合作,使得阿新作为一个非遗工作践行者的热情更加扬积极努力、更加创新发展,不遗余力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下去。

■身体力行的创新者

阿新的作品并不都是取材于当地民歌、民谣的曲调,她是自创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在雪域高原,在这纯净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间仙境、这怀抱大自然的境地中,以她更大的情怀构筑出歌、舞、词、曲。她音乐的旋律和画面的词声是那样地贴近生活、是那样地吻合当今社会、是那样地积极向上、是那样地尽情表达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畅想,以及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幸福梦的追求。阿新的歌使人眼明心亮,使人心悦诚服。从她的歌声里面,可以听出她对藏族人民如何挖掘、保护和传承的三个创新思想。

第一个是在原有的藏区人民赖于生存的精神崇拜中提取出的精神的乐章;第二个创新思想是阿新作为当地藏族的女歌手,能够置身于她生活的自然天地里积淀出她对歌舞的创作源泉。在她从小一步一步走来,她的点点滴滴,用清脆的声音,用原汁原味的曲韵来讴歌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是上天给予她的天赋,这是生活家园给予她灵性喷涌的精神力量。最后一个创新思想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以及今年两会国策教育、大建康、人才、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以及技术革新等政策的提出,都是阿新作为歌曲的创作思路。

阿新层出不穷的艺术成就和工作业绩都是她的亲朋好友和家人帮助的结果。阿新从方方面面传承着藏区人民的心声,与时俱进地歌颂着国策,歌颂着共产党和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在这样的声乐创作道路上、歌与舞的融合上,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藏民族歌词和舞曲,结合非遗的保护、挖掘与传承,更加耳目一新。这就是她创新地、立体地以契约论“三大回归”方法论为指南,发散、穿越、聚和种种理念,实现她本人的歌曲梦想以及她独特的创新思考。

■阿新的心路历程

阿新说过这样一段感情深厚的话语:“我的感想就是董老师这样一说我觉得很惭愧,其实我做得没有那么高尚,但是我一直以来都是按照我的思路和我的想法在做,没有做得那么好,李老师对我的那种期望,就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我这一生最要感谢的是共产党、毛主席。从小我父亲就对我说一定要学会感恩毛主席解放全国人民,我们藏族人民更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其他民族我不知道以前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但是我知道我们藏族人民以前的日子是怎么过的,那么毛主席解放了我们藏族地区,然后土地也是属于自己的,后来藏族人民过上了好的生活,那么我父亲一直都讲感恩的话,感恩共产党、感恩毛主席。我小时候晚上睡觉时总会感恩毛主席,祈祷这个动作是我多年形成的习惯,那么后来我就会默默地说这些。我旁边的同学会问我‘你在说什么?’这个是我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对共产党、对毛主席的一种热爱。后来我在身边听到了许多怎样感恩共产党、感恩毛主席的故事。我在做那些歌曲的时候,包括我自己出专辑的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把一直埋藏在心里的这首歌做出来,于是自己就试着去作曲、作词。词的话来源于我们地方上各民族对共产党、对毛主席感恩的那种心情。我采访了许多的民间艺人,许多比较有威望的老人,他们都是那么地感恩共产党、感恩毛主席,特别是关于五六十年代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那些故事,特别的多。通过这些故事体现了我们藏族人民是那么热爱毛主席、那么热爱共产党。”

原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作为阿新艺术上的指导老师,能够给远在西南边陲的藏族女歌手原创的音乐专辑提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题词是有其旷远涵意的。鼓励她呼吁旁边更多的人们产生艺术共鸣,能够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含义是后来阿新翻了许多字典才知道的。阿新说:“我就知道是一只鸟一直在树林里面叫,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鸟的叫声,是让它们和它一起来呼吁共鸣这个意思。那么我就好比一只鸟一直在呼吁大家,我不停地努力、不停地灌输非遗要挖掘、要报护、要传承的重要性,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明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自己民族文化的根丢了。”

■尾 声

阿新的故事还没有讲完,阿新的故事还在延续着……香格里拉非物质文化的筑梦路是一点一滴的,就像云南红土地上的小河淌水一样不息。阿新在香格里拉天生桥上留住的是她顽强生命力的倩影。她常在桥边上走,桥下流动着源源不断的盛景倒影。阿新好似手里握着锄柄,脚下骑着牦牛,走着走着桥到了尽头,可是桥下水流不断,寸寸的水流心也不停,带着阿新的心愿向前、向前……阿新在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领路人是她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对她的敦敦教诲,要热爱毛主席,要热爱共产党。阿新在筑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践行着,就是这样一直走了下来。阿新是一个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她像雷锋一样热爱本职工作,她记着雷锋说过的一句话:“解放了,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

藏传文化是相通的,藏传文化一步一步地传承下去,那种精神信仰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是世界文明的传承。阿新传承和保护的正是藏区祖祖辈辈藏族人民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阿新的故事还在讲着,她用她的奋斗精神在创新着,在创作着一个个影响着周围人的一系列故事。阿新将要把这些故事散播开来,将故事中的人物、景物、地貌在进步的时代潮流中永固传承。阿新应了爱因斯坦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这个世界是这样的,那边的那个世界也是这样的。”只有传承、只有感应波、只有四维空间的理解乃至更高维次的空间理论才能够破译、才能够通感。今后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完成的任务不再是梦,而是无香的“真”水。

猜你喜欢
雪域香格里拉藏区
挑战雪域之巅
雪域时光
香格里拉行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寻找香格里拉
雪域高原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雪域好阿妈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