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灯光色彩与云南民族音乐的表达
——云南花灯音乐晚会《灯火》灯光设计实践

2018-07-19 00:54冯协鸥云南省花灯剧团
民族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窦娥花灯灯火

■冯协鸥(云南省花灯剧团)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云南花灯是云南人喜闻乐见的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云南花灯贴近民间艺术,形式短小活泼,融歌、舞、戏为一体,质朴、纯情、幽默风趣、乡土气息浓郁、旋律优美。云南省花灯剧院民族乐团是我院一支专业戏曲乐团,承担着花灯剧目的演伴奏工作及花灯音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重任。长期以来,乐团坚持训练、开拓创新,聘请省内外专家亲临指导,提升乐团综合素质。积累了大批中外演奏曲目,既能演奏中国传统民乐曲,也能演奏云南少数民族乐曲,更能驾驭云南花灯乐曲的演奏。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适应各类演出的需要。长期坚持“艺术客厅”“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公益性演出。大型音乐会《云之乐》 《灯火》 《云岭神韵》等参加云南省新剧目展演获得大奖和好评,其中许多曲目作品多次代表政府出访进行文化交流及外事接待演出受到表彰。《灯火》是我院民族乐团倾力打造的一台大型花灯音乐晚会,一共由11个颇具云南花灯以及云南民族音乐特色鲜明的曲目组成。历经长时间的排练,凝聚了许多花灯音乐人的情感和心血,是云南花灯音乐第一次在舞台上的集中展示。该音乐会今年参加了云南省第13届新剧节目展演。演出形式既有大气磅礴的合唱、合奏,又有民族特色鲜明的吹打乐组合,韵味独特的独奏,节目内容有耳熟能详的民歌、花灯小调,又有改编或是新创的曲目。灯光设计如何为这些节目服务以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呢?根据院领导和导演的要求,结合我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进行了用灯光色彩对云南民族音乐进行创新性包装与时尚性渲染的大胆的设计实践尝试。

■音乐会《灯火》舞美及灯光设计理念的创新性

一场高水准的民族音乐会演出,需要各个演出主体紧密配合、精彩演绎。灯光设计是舞台演出最主要的艺术手段,类似这样的音乐晚会,最传统的做法是在音乐厅里,音罩加三基色灯(现在也有LED低色温灯具)的照明方式,乐队在舞台上演奏,观众在台下听,注重观众的听觉感受,是一种意象化的欣赏习惯,音乐本身不但具有意象化的特征,还具有具象化的特征。随着各类演出形式的出现,观众的审美情趣、审美心理也在发生改变,有的曲目容易让观众产生理解上的误区、容易产生听觉和视觉上的疲劳。《灯火》在舞美及灯光设计上进行了创新,这台音乐晚会有10余首不同风格、不同表演形式的曲目,乐手和声乐演员在有限的舞台空间进行调度,有一定的表演性。在舞台呈现上,在坚持音乐会是听觉艺术这一主导思想下,坚持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各种有效艺术手段,加强音乐的这种具象化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力图创造一个可视性的音乐晚会,帮助观众更好地去理解作品,增加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灯火》花灯音乐晚会在昆明春城剧院上演,整个乐队60多人,加上乐器和凳子、合唱台,把整个舞台站得满满的,在舞美设计样式上就采用民族风和花灯戏曲写意风格,以此来丰富和拓展舞台表演空间,在舞台两侧摆放安装代表花灯元素的大小不同的花伞和灯笼,舞台横条幕吊挂4道比较抽象的不规则的白板和两侧安装的花伞共同成为观众区正面投影的载体,后区搭建1块5m×12m,分辨率为P4的LED大屏用来和投影配合播放每个曲目的背景视频素材,大屏还可以起到反音板的作用,将乐队声音反射一部分到观众区,弥补一些音响上的不足。舞美设计上既要照顾大乐队演奏的表演空间,又要体现出云南花灯的戏曲风格,写意的舞台景片,乐队演奏员和声乐演员淡雅的民族服装为舞台灯光提供了良好的支点和载体。

■《灯火》灯光设计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本台晚会首先是一台音乐晚会,灯光设计实际上包含了灯光和视频两个部分,灯光首先要考虑舞台照明作用,为舞台上乐队乐手提供照明,便于乐手在演奏时能看清乐谱和指挥,指挥也要能看清演奏员。其次就是考虑灯光烘托舞台气氛的作用,灯光在音乐会当中营造演出气氛,主要依靠灯光色彩变化来实现,即通过人们对色彩的感知来渲染气氛,与演奏员、声乐演员所要表现的艺术情绪相互辉映。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色彩的变化,与LED背景和投影播放的视频内容相互融合,着力表现与阐述每个作品的音乐内涵,增加了音乐画面感,使舞台空间更具有活力。

舞台多媒体即在舞台艺术中运用的多媒体,一般是计算机、视频、音频的综合,其创作对象主要是数字影像图片、声音等素材和元素,对舞台艺术创作和舞台艺术空间起到独特的辅助作用。近年来,多媒体在舞台演出(晚会、歌舞、戏剧、实景演出等等)、大型展会、节庆多媒体灯光秀、各种装置艺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功能越来越显著。如何根据演出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播放系统,也随之成为艺术创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音乐会与演出有所不同,视频部分的设计如果不切合音乐需求就容易适得其反。这其中我着重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一)视频素材的制作必须具有鲜明的写意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点,强调它的艺术性,而不是像一些综艺晚会那样播放一些非常写实风格的素材,例如写实的房子、道路、人物等等,观众坐在剧场里就像看电影,表演主体和背景是分离的,缺乏观赏性和艺术美感。

(二)视频素材的制作亮度上应当注意和灯光亮度的比例。LED大屏是正面面向观众,观众的直视面积大,它本身是一个自发光物体,亮度本来就很亮,在演出中如果亮度控制不好或是播放大面积过于明亮的素材时,容易使亮度强于舞台上的灯光,造成俗称的“戗眼睛”现象,对灯光造成干扰,使观众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甚至表演,反之如果播放的是一个亮度适中或者小面积明亮的素材(例如几朵花、星空、深色的背景等)则效果就好很多。

■灯光色彩变化与云南民族音乐表达融合的创新实践

灯光调度转换舞台空间、营造同一场景下不同的舞台氛围。在这场音乐晚会中,由于景片固定,演员调度较少,通过灯光调度同一场景不同气氛的手法主要是通过灯光的变化,改变舞台演区的实际照度和光色,通过大色块的使用,不同光色的搭配以及与多媒体的投影、LED屏背景的配合使用,改变舞台上相同景片、同一场景下的不同时间和空间,让观众在同一场景下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演出氛围。表示情绪或者心理的抽象色彩,与人们的社会文化、民族、历史、阅历等因素有关。另外考虑到有投影的存在,在做灯光设计时,要控制好面光和景片的亮度以及色彩的使用,如果亮度过高或是色彩过于接近视频素材,会冲淡景片上的影像。而LED背景由于它是自发光体,具有亮度高、对比度高的优势,因此顶光颜色可以服从于背景,既可以接近也可以形成对比,根据不同的曲目做出不同的效果。如何让灯光的色彩来对音乐会的曲目加以贴切的表达呢?一定要根据曲目的意境来进行艺术的烘托和渲染。现以音乐会中6首颇具云南花灯特色代表性的曲目作品为例加以阐述。

(一)开场曲:男声合唱《大河涨水沙浪沙》:“大河涨水沙浪沙,一对鲤鱼一对虾,只见鲤鱼来戏水,不见小妹来采花。”

《大河涨水沙浪沙》是一首借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情人思念与盼望的云南呈贡山歌,全曲情绪热烈奔放,曲调活泼开朗。全曲经过改编采用独唱加合唱、伴唱的形式进行表演。随着面幕前乐队指挥的手势落下,乐曲前奏开始,开场面幕投影出动态黄色火花,蓝色流动的青色粒子,它既像河中游动的小鱼,又像空中飘舞的礼花,面幕随音乐声缓缓升起,乐队和合唱演员呈现在观众眼前,投影和LED动态背景开始播放动态的水波纹,同时随着合唱声唱起,背景也开始打出歌曲的主体歌词,这首曲子主色调采用的是浅蓝色光、横条、灯笼,用浅紫色光来具象化,渲染出“水”的颜色环境,与蓝色的动态水波纹背景形成自然的过渡,用筒灯侧光红色勾勒声乐演员的造型,用顶光电脑图案灯打出一个黄色定点光突出独唱声乐演员,使整个舞台空间进入到“大河涨水”这一规定情景之中,使全曲在热情中含抒情,奔放中带柔美,感情奔放热烈又深挚婉转。

(二)二胡独奏《滇南小跷》:旱船彩贝蹬小跷,扇子手巾闹元宵,你方唱罢我登场,男女老少乐淘淘。

这是一首具有滇南地域色彩的二胡独奏曲,全曲热情奔放,又不失活泼诙谐,反映的是滇南汉族群众欢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全曲前部分顶光用的是绿色光,用粉色定点光突出二胡独奏演员,使整个舞台充满一种田园山村的气息,抒情意味比较浓。后半部分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过节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跑旱船、踩高跷,一派欢乐的场面,主色光主要以暖色光为主,顶光用粉色,侧光用红色渲染景片。LED背景和投影播放出动态灯笼、扇子,中间是一片红色的树叶与灯光相互映衬,象征着喜庆欢乐的主题。

(三)吹打乐组合《鼓动灯醉》: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欢乐的唢呐吹起来,丰收的米酒端起来,快乐的花灯唱起来。

这首曲子反映的是人们欢庆丰收的场面。主要表演区在舞台前区,后区大乐队光区压暗,以突出前区表演的演员,也避免了后区不参与表演的乐手和凳子等景物被打亮时给人以空荡荡和凌乱的感觉。灯光大色块采用红色,侧光采用黄色,与视频播放的红黄色火苗相呼应,衬托出热烈欢乐的气氛。

(四)丝弦独奏《灯情、灯韵》:花如潮来灯如海,红妆粉墨登戏台,拉一段胡琴松筋骨,扯一嗓走板抒情怀

这是根据昆明花灯小调《道情》《倒板桨》唱腔新创作的一首丝弦独奏曲,音乐风格总体偏于古朴、典雅,富有花灯戏的喜剧性和歌唱性特点,乡土气息浓郁, 重在表现风俗民情,世态人情, 充满生活情趣, 朴实亲切。灯光在乐曲慢板时应用冷暖对比的手法,顶光用青色,景光用红色,独奏演员用黄色定点光突出,面光压暗,比较符合乐曲舒缓的气氛,乐曲随着打击乐进入了快板环节,整个演区也逐渐过渡到暖色,景光随欢快的乐曲节奏进行变色,表现出了花灯人此时此刻爱灯、唱灯的愉悦心情,背景和投影播放红色剪纸风格的灯笼和图腾,灯光和背景相互协调、加强,达到乐曲的高潮阶段,结尾处乐曲转入抒情的慢板,乐曲在悠扬婉转的丝弦声中缓缓结束,似有一个花灯人唱灯唱不够的意犹未尽之感。灯光也随之转换蓝色顶光与红色景光场景,与开场形成呼应。

(五)民乐合奏《六月雪·奇冤》:八尺高杆染血练,六月雪花飞满天,楚州大旱整三年,窦娥冤情天地鉴。

这是一首根据传统戏《斩窦娥》改编的器乐合奏,当中穿插了窦娥的唱段,具有明显的戏剧性,悲剧色彩比较浓烈。乐曲着重描写了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突出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窦娥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反抗性格。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和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乐曲开始前部分,全场铺满深蓝色的光,背景则是不断升腾浅蓝色浓烟,营造的是一种压抑、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也象征着社会的黑暗。凄凉的唢呐声响起,女主人公窦娥随音乐走上后区舞台,电脑图案灯给出一束白色定点光打在穿白色衣服的窦娥身上,人物造型比较凄冷。女主人公窦娥在这一环境的衬托下完成了哭诉自己不幸遭遇,控诉社会黑暗的核心唱段。在乐曲的高潮部分,窦娥开刀问斩,一片血红铺满整个舞台,背景也变为红色血练,主题字“八尺高杆染血练,六月雪花飞满天,楚州大旱整三年,窦娥冤情天地鉴”跃然而出。窦娥倒在了血泊之中,强调了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精神。

(六)女声合唱《十大姐》:十个大姐十枝花,走在街前人人夸,山茶花来山茶花,不知鲜花落哪家。

花灯歌舞《十大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唱曲目,是云南花灯的代表性曲目。歌曲保留了大理弥渡浓郁的山歌风,保留了原来山歌中的爱情主线和劳动人民健康高尚的恋爱观。整个场景为十个大姐在山上采茶花的情歌对唱,全歌悠长婉丽,飘逸甜美,反复从山间云巅传来。灯光处理上强调一个“美”字,歌美,人美。面光压暗,投影和背景播放的是一幅写意的鲜花盛开的场景,整个舞台采用粉色的光色,加强后区合唱队员衣服的色彩饱和度,侧光采用黄色加强人物的轮廓感,营造出一种浪漫、青春、爱情的气氛。

■结 语

近年来数字化灯光和多媒体在音乐会中不断得到应用,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效果也好坏不一。音乐会中用灯光色彩进行表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设计者要根据舞美设计、舞台演出的形式、节目的风格、演员的表演等等制作出符合演出风格的多媒体素材,选取LED屏的搭建方式和数量,还有投影视频载体的选取以及与灯光的位置、明暗、色彩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有一个好的舞台呈现。《灯火》花灯音乐晚会是一次尝试性演出,取得的圆满成功,受到专家、观众、评论家各方面好评。但由于剧场条件限制,在舞台呈现上难免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舞台灯光设计是一项实践性和创意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设计者要有很强的灯光专业技术知识,又要有很强的艺术感受力,可以说好的灯光设计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两方面缺一不可。这需要积累大量的灯光设计和操控的实践工作经验,也需要讲究专业团队的合作精神,树立大舞美的理念,与各部门相互配合,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学习提高,在实际操作中多思考、多实践、多研究现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并运用到演出实践中,钻研技术,提高艺术修养,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窦娥花灯灯火
看花灯
灯火有刺
窦娥冤
挂花灯
做花灯
远远近近的灯火(外二章)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赏花灯
谁杀死了窦娥
夜校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