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也要与时俱进
——从习近平总书记吟读我的春联说起

2018-05-28 03:03邵子勤
对联 2018年2期
关键词:春联总书记时代

●邵子勤

(265400 山东省招远市花园区17―422)

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

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

这是我二零一三年底参加广东梅州『客天下杯』春联大赛创作的一副马年春联,二零一四年一月十八日刊登在《人民日报》『大地』文艺副版上,一月二十二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民主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引用了该联。马年春晚零点钟声敲响后,主持人也诵读了该联,向全世界华人拜年祝福。此事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二零一四年楹联界十件大事首条。拙联无出彩之处, 主要特点是紧扣时代之脉搏,高扬国人追梦之豪情,讴歌民族复兴之壮举。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春联之现状,就春联创作的实用性、时代性的把握与体现谈点拙见。

春联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楹联百花园中艳丽异香的一朵奇葩,是楹联宝库中的佼佼者。她是老百姓过春节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寄托的一种文化载体,简而言之就是春节的一种文化符号。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高屋建瓴地概括春联为『我们过年过节的春联, 更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 』现在人们常抱怨『年味』越来越淡,只剩下吃饺子、贴春联、看春晚三件事。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吃年饺除图吃个硬币好像再无什么盼头;春晚年年办,晚会台台搞,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而唯一的贴春联如不改变现状,『年味』更淡如白开水了。长此以往,不但『一城纸贵; 万户联红。 』的繁荣景象难见,春联这一传统文化也有断裂之险。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就曾说过,新春联是群众的识字课本和政治课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提出了『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春联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实用性, 具有非凡的亲和力和渗透力,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所不能及的。而现在的春联现状, 一是春联书写和印刷者缺能力、 图省事,『新年』、『佳节』前,『又』、『依然』从古联书中找几副『余庆是』、『长春』类现成联写印,抱旧复古,有的贴了一千多年了。 二是春联表面富丽堂皇、花里胡梢,内容多是铜臭味浓、只有发财致富的词藻和追逐名利的谄词媚语,毫无个性,缺乏新意,缺少引人入胜的亲和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三是粗制滥造,从编撰、付印到张贴毛病百出,多为毫无文化内涵的劣品、下品。 更有甚者,所贴春联和时代精神、单位工作和家庭生活内容相违,成为一种怪相。 如机关大门上贴着:

广纳春夏秋冬福;

常发东西南北财。

医院大门上贴着:

生意火红红四海;

财运兴旺旺九州。

计生人员门上贴着:

多子多孙多富贵;

好山好水好风光。

五保老人生活都不能自理,街门上贴着:

车行千里路;

人车保平安。

饲养场贴着:

一窝一窝又一窝;

一窝更比一窝多。

真让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而现在机关、医院、学校等单位大楼越盖越高,门面装修越来越豪华, 而文化品位却显得越来越低俗了。当下的春联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那样『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摸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这种现象如不改变,春联文化底蕴将会越来越淡薄,最后将被老百姓所唾弃。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曾有权威人士断言『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导向,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充分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强,才谈得上伟大复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我们常说笔墨要随时代,既然春联有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既能推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又能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那就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体现时代精神, 才会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才能抒发出对社会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力。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当然,那也不是把春联只写成政治口号,而是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创新作为春联文化的生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融合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去,开阔视野、活跃思想、激发情感,开拓春联创作艺术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思想的道德基础…… 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 』这就为春联撰写提供了重要内容,充实了新的内涵。 同时我们国家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 每年都有大事盛事,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年也有喜事新事。要求我们走入生活,贴近人民。 人民生活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本人在构思创作那副马年春联时,不单用红梅迎春、骏马迎马年,主题思想是通过这副春联反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三届中央全会确立的奋斗目标, 一步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壮举。『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伟大梦想就要有快马加鞭、勇往直前的雄壮气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具备斗寒傲雪、攻坚克难的红梅品格。 这就既避免了口号化,又赋予了伟大精神,抒发和歌颂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 时代进步,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了中国精神,抒发出中国声音,凝聚了中国力量。 既有喜庆祥和气氛, 又发挥了鼓舞激励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被领导人引用、被春晚诵读,成为联坛佳话。 这就说明春联创作只有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沿,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坚持创造性转化,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反映社会现象和主流思想,才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从人民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 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心声, 才能创作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富有感染力、 饱含时代精神而又富有乡土气息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春联。 让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到胸中有大义, 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 振奋民族精神, 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使春联这一奇葩在文艺大花园中越来越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越来越富有茁壮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春联总书记时代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时局图
新年快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