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稀有剧种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以“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为例

2017-11-14 07:27河南省稀有剧种保护工作调研小组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剧种剧目剧团

河南省稀有剧种保护工作调研小组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地方传统戏剧,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地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映射,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地方戏曲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基层群众,在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凝聚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保护传承好传统地方戏剧,更好地发挥其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年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为加强对河南地方传统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探索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2012年,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组成了河南省稀有剧种保护工作调研小组,分赴各地对全省稀有剧种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于2012年底启动实施了稀有剧种抢救工程。

一、河南省稀有剧种基本状况

(一)河南省稀有剧种基本情况

对稀有剧种多指流布区域较窄、观众和从业人员较少、影响相较小的剧种。具体到我省来讲,则是指除豫剧、曲剧、越调工大剧种之外的所有地方戏曲种类。据统计,目前我省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稀有剧种有31个(涉及项目112个)。其中,国家级稀有剧种15个(涉及项目24个),分别为大平调、宛梆、怀梆、大弦戏、四平调、道情戏、目连戏、二夹弦、罗卷戏、二股弦、柳子戏、皮影戏、淮调、落腔、光山花鼓戏。省级稀有剧种16个(涉及项目88个),分别为杠天神、河阳花鼓戏、虞城花鼓戏、扁担戏、扬高戏、木偶戏、大辫戏、四股弦(五调腔)、枣梆、汉剧、商城花篮戏、坠剧、柳琴戏、嗨子戏、蒲剧、地灯戏。此外,还有靠山黄(红)、永城清音戏、小蛮戏、眉户、灶戏等稀有剧种。目前,我省稀有剧种主要集中于豫北及豫东、豫南部分地区。尤其是以新乡、焦作、安阳、攒阳、鹤壁所代表的豫北地区为多。此外,以商丘为代表的豫东地区,以信阳、南阳为代表的豫南地区,稀有剧种也相对较多。由于稀有剧种剧团的特殊情况,目前我省稀有剧种剧团有一半以上只有民营或民间班社,甚至十有余个剧种只有民间班社,拥有国有剧团的稀有剧种其国有剧团数量也不多,许多剧种只有一两个国有剧团。

(二)河南省稀有剧种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中发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全省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资金不足。由于稀有剧种市场有限,且多在基层演出,收入较少,而且大多数稀有剧种院团为民营及民间班社,在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方面较为困难。部分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的院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扶持,改变了生存状况,但毕竟是少数院团,种种原因造成多数稀有剧种由于资金问题,无法开展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硬件差,人才流失,新生力量无法补充,造成其艺术水准的不断下滑和市场的萎缩。

二是职业剧团专业层级低,演出入不敷出,剧种传承处于停滞状态。我省稀有剧种的国有剧团除极个别是市级文化单位,绝大多数都是县(区)级基层剧团。在演出收入方面,由于受剧种、团体级别、演员影响力等因素的影响,每场演出收入相对豫剧等主要地方戏剧要低,每年的演出收入连人员正常工资都无法保障,演职员为解决生计,都要兼职养家糊口,根本没有精力和财力用于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演技的提升,这种情况也影响了剧种的传承发展。

三是从业人员锐减且流动性较强。稀有剧种流布地域多在省际结合的边缘地带,生存空间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市场有限,演出价格非常低,造成大量从业人员流失,后继乏人。虽然一些剧种国有剧团的基本建制尚存,零零星星还有演出,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挤压,受众面已经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小剧种面临消亡的危险。

四是剧目数量锐减。不少剧团20世纪50年代的演出剧目约为50到60个,而现在能演出的仅有10到20或20到30个剧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老艺人相继去世,剧团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使得不少传统剧目无人能演。二是剧团内部行当建制不全,无法完整地上演一出剧目。三是排演新剧目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捉襟见肘的事业费根本无法满足此要求。

五是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由于条件差、收入过低,掌握技艺时间较长等因素,年轻人不愿学艺,多外出打工挣钱,致使新生力量培养较难,出现断层现象。

六是表演团体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剧团的灯光、服装、道具无资金进行更换,绝大多数表演团体的排练场地破旧不堪,设施陈旧,甚至没有排练和办公场地。

二、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启动与实施

面对我省稀有剧种传承和发展的诸多困境,河南省文化厅决定启动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对我省稀有剧种进行集中性抢救保护。2012年12月24日,河南省文化厅联合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启动实施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对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稀有剧种进行收集、整理、复排、摄制、记录,全面推进我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一)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传统剧目、乐谱等的搜集整理。收集和整理全省稀有剧种传统剧目和乐谱,编辑整理出版稀有剧种传统剧目集。

二是相关实物征集、收藏。推动稀有剧种保护单位征集、收藏与稀有剧种有关的实物、剧本、服装、道具、照片等。

三是传统剧目复排。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稀有剧种剧团复排百部优秀传统剧目。复排剧目须是能体现该剧种唱腔、表演、剧种本体特征的传统戏。

四是剧种调查。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理清每个稀有剧种的流布情况、发展现状,并以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等形式加以记录、整理、编辑。

五是影像摄制。利用现代数字传媒技术,对复排的百部传统剧目进行录音录像,记录整理。

(二)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是确立工作思路、制定科学计划。工程启动之前,我们组织专家到我省各地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明晰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推进计划,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分工,明确了责任,为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二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开展以来,得到了文化部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部领导对河南的这项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多次对抢救工程进行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动提出要参与到河南省稀剧种保护工作中,并拨付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同时命名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领导和厅领导非常关心抢救工作的进展情况,稀有剧种开机仪式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陈义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丽萍等领导出席开机仪式。杨丽萍厅长还多次召开工会议,专题研究稀有剧种抢救工作。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坷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给予了重点扶持,2013年和2014年,中央财政拨付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稀有剧种保护经费达1000余万元。省文化厅将2013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100万元全部用于稀有剧种的保护抢救,2014年安排稀有剧种保护经费达300多万元。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协调机构。为保障“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顺利实施向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成立了“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市县、各有关单位也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全省上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抢救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通过召开不同层次会议,总结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积极推进“稀有剧种抢救工程”。2012年12月24日,省文化厅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启动暨保护工作座谈会”,有关专家、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稀有剧种剧团团长,所在省辖市文广新局分管局长,所在县文化局局长等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讨交流;2013年3月27日,省文化厅、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在焦作市举行“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百部剧目拍摄开机仪式”,积极推进工作;2013年12月30日,省文化厅、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在周口召开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作座谈会,对2013年全省稀有剧种抢救工作进行总结,对2014年稀有剧种抢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随着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不断推进,结合传统剧目复排拍摄工作的展开,2014年,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多次召开四平调、大平调、大弦戏等剧种的专题座谈会,邀请有关专家、演职人员共同座谈保护传承工作,稳步推进整体工作。

五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为了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和支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在抢救工程启动时,我们即开展了广泛宣传,对全省稀有剧种发展现状、保护意义、存在问题、采取的抢救措施等进行全面介绍,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稀有剧种保护工作的了解和支持。随着稀有剧种抢救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不断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宣传工作进展和保护成果。通过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媒体和《河南日报》《大坷报》等省内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引起了全国、全省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通过不同形式如捐赠实物、资金、老道具、老剧本、老曲谱等对抢救工程给予支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极大地推进了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果

经过两年来的积极推进,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取得丰硕成果。2014年12月25日,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表彰会在郑州召开,会议表彰了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总结了“抢救工程”取得的成果。

一是基本摸清稀有剧种生存现状。通过对稀有剧种表演团体的生存状况、收入状况、从业人员状况、受众及市场状况、剧目的生产和演出状况经费和硬件设施状况等方面进行细致调研,基本摸清了当前我省稀有剧种的生存现状。通过这次调查工作,为我们抢救保护稀有剧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实施科学管理、全面推进我省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二是编辑出版一批专著。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在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灵宝道情皮影戏》《怀梆》《柳子戏》《目连戏》《落腔》《大弦梆》《柳子戏》《目连戏》《落腔》《大弦戏》《二夹弦》《光山花鼓戏》等11个剧种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专著的编辑整理工作,已由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19本省级以上稀有剧种专著正在文字整理中。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及各地文化部门和稀有剧种保护中心编辑出版了《戏曲艺术散论》《河南宛梆》《四平调艺术》《激阳大平调戏剧志》《河南大弦戏音乐》《二股弦传统剧目集》等稀有剧种相关专著和资料汇编10余部。

三是收集一批传统剧目剧本、乐谱。截至2014年底,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和稀有剧种保护单位共收集整理剧目剧本1890多部、曲谱1557部、字数近千万字。如清丰柳子戏传承保护中心收集传统剧目37个、乐谱曲牌107个;内乡县宛梆传承保护中心收集传统剧目71个、乐谱曲牌43个;光山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收集传统剧目50个,乐谱曲牌42个。

四是征集一批稀有剧种相关实物。各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实物征集工作,共收集稀有剧种相关实物、服装、道具达到5800多件。如清丰柳子戏传承保护中心收集相关实物180多件,南乐目连戏收集相关实物200多件,商丘四平调收集早期乐队主弦、道具、戏服等实物110多件。

五是建设一批展示场馆。许昌市、楼阳市、周口市等非遗保护中心的综合非遗展示馆都对本辖区的稀有剧种进行了陈列展示;开封市二夹弦、清丰县柳子戏、罗山皮影戏、帷县皮影戏、内乡宛梆、太康道情、商丘市四平调等14个稀有剧种保护单位也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稀有剧种展示馆,免费向群众开放。特别是内乡宛梆传承保护中重传统戏剧的保护展示工作,在原来有限的条件下专门拿出两个房间做展厅,展示收藏的资料、实物和剧种发展历史,2014年内乡宛梆保护中心又争取到国家十二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26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新的、功能完善的宛梆展示馆正在建设中。

六是复排、拍摄一批传统剧目。各稀有剧种剧团在专家及相关单位指导下,积极复排优秀传统剧目。稀有剧种剧目复排、录制、整理、记录、存档工作稳步实施,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截至目前,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一组织完成拍摄稀有剧种剧目103部,涉及剧种28个,演出团体37个,人员千余人。另外各稀有剧种保护单位共复排传统剧目420部,自行组织拍摄传统剧目210多部。

三、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取得的经验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开展两年来,按照出版一批专著、复排一批剧目、征集一批实物、拍摄一批传统剧目、建设一批展示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根据稀有剧种不可再生性、脆弱性、活态流变性,以及依托特定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工作经验。

一是通过组织老艺人座谈、收徒、对剧本、对唱腔等形式,对濒危的剧种进行全面记录、保存。

二是通过挖掘、复排传统剧目,支持稀有剧种开展展演,增强生存能力;扩大生存空间。

三是通过在一些特定区域开展整体性保护实践,将稀有剧种由单个的项目保护提升到对其依存的社会、人文等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四是通过征集照片、道具、剧本、曲谱等,还原稀有剧种历史面貌。

五是通过举办小型展览,展示稀有剧种魅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认真总结这些工作经验,研究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特点,研究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法,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河南经验,对于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更深的层次、更广的空间、更高的目标发展必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社会的急剧发展与变革,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包括稀有剧种在内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也正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始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当我们开始放慢脚步回过头来寻觅我们一度丢失的这些宝贵财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深人人心的河南,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原大地,在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大战略下,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稀有剧种一定会走出困境,并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河南省稀有剧种保护工作调研小组成员:刘春晓、张永俊、于洁、玉立勇、郝晓静;执笔:张永俊)

猜你喜欢
剧种剧目剧团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一部“小剧团大制作”的音乐剧——新疆民族音乐剧《黑眼睛》评析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