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2016-05-30 08:43刘成华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多样性现状评价

刘成华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生态区域的生态多样性是确保生态区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对生态区域的生态多样性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中圖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1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分析

1.1 植被现状分析

1.1.1 区域植被空间分布情况

对于区域植被,其繁盛期处于第四纪,因此,不管是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历史背景下,天然植被的保存情况良好,植被的开发利用大部分集中在海拔1 000 m以下,而垦殖区也在1 000 m左右,中高山区的植被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根据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及历史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区域植被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区域植被类型可以划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等几个森林带。本植被地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常绿阔叶林作为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耐寒性的壳斗科种类构成,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常绿树种居于落叶乔木层下面,也就是群落乔木的第二层。

从植物种属地理分布情况看,属于华北分布的油松处于分布区的南部边缘;本地区鄂西、川北山地的特殊成分有巴山冷杉、巴山松;我国西部地区的特有的物种有水青树、连香树和领春树。此外,在本地区还分布有鹅掌楸、檫木等。

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气温比较低,水利条件比较差,山地较多,因此种植的水稻比较少,大多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和豆类等为主。

1.1.2 区域植被覆盖现状

对于本区域,其总面积为311.96 km2,农业、建筑用地总面积达到47.52 km2,在区域的总面积比例为15.23%,而灌丛、森林、草甸的覆盖面积为264.4 km2,在区域的总面积比例为84.77%,由此可见,在本区域内,植被的覆盖率比较高。其中地带性植被阔叶林的覆盖面积为101.34 km2,在总区域面积的比例为32.49%;针阔混交林的覆盖面积为86.31 km2,在区域的总面积比例中占27.67%;针叶林的覆盖面积为26.39 km2,在区域的总面积比例中占8.46%;灌丛的覆盖面积为29.08 km2,在区域的总面积比例中占9.32%;草甸的覆盖面积为21.28 km2,在区域的总面积比例中占6.82%。

1.2 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本区域位于川东的东北边缘,地势比较复杂,海拔跨度比较大,气候温暖湿润,野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本区域的东西、南北多种植物区系交汇,植物种类丰富,调查显示,在区域内,国家的1级保护兽类共有4种,国家1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有1重,国家2级重点保护兽类有12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8种。

对于秦巴山区,处于亚热带以北、暖温带以南、青藏高寒高原以东、温润大平原以西,从动植物区系看,秦巴山地属于我国华中、华东、横断山脉和唐古特等区系的植物交汇处,也是我国华中、华东、青藏、西南等区系的动物交汇处,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下,使得秦巴山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良好。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秦巴山区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弱,各种动植物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保护天然林、建设自然保护区、调整林业经营结构实现的,随着国家禁伐天然林政策的实施及生态公益林的划定,使本区域中现有的天然林木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对于现有的残次天然林,也在人工造林、封山抚育等措施下,恢复了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本区域周边总共建成8个自然保护区,占地总面积达到224 219.1 hm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珍惜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区域及重要生态系统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2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及评价

2.1 水源涵养功能

在本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如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具有很强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说是“天然绿色水库”;同时,本区域能通过枯枝落叶层、植被冠层、土壤层等的综合利用来对地表径流、地下水、河流量进行缓和调节。水源涵养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调节河川径流、缓解水资源短缺、防范区域洪涝和旱灾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叠加,削弱了区域的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及价值的评价,是建立在长期有效地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因此,在实际中,应该制定有效地生态补充机制,进一步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并加强生态建设,为合理的保护、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提供基础,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应该通过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来实现,在本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比较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8种,其中有7中野生植物属于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1种植物属于国家2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区域内,国家1级重点保护兽类有4种,国家1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兽类有12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8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有1种。在工作中,需要结合本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并确保其真正落实在基层工作中,以此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实现。

3 总结

在新环境下,加强自然生态区域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对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科学的评价,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全面促进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多样化发展,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行宜.西北山地与生物多样性[J].森林与人类,2014(10):119-120.

[2]何家理.秦巴山区保护与发展生态型经济区政策制订依据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133-135.

[3]邓永红.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06(5):92-96.

[4]王彦青,叶启胜.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定位中安康突破发展的思考[J].陕西综合经济,2007(5):36-38.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多样性现状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