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廉吏 (连载八)

2016-04-12 08:21马书岐
支部建设 2016年33期

■ 马书岐

上党廉吏 (连载八)

■ 马书岐

廉洁奉公的郭承恩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郭承恩出生在潞安府平顺县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郭嵕是岁贡,生了八个儿子,郭承恩排行第六。郭承恩,字捷三,号松崖,自幼聪慧好学,谦恭有礼。嘉庆九年(1804年),以拔贡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一个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也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和为皇帝讲解经籍,内阁往往都选用有翰林经历的官员担任。郭承恩在翰林院干了三年多,被提拔为吏部主事,再提郎中,相当于现在中央组织部司局级干部。吏部是管官的官,类似于选拔提名、干部考察、任用罢免等等,免不了有人巴结、请吃、送礼。郭承恩在吏部干了十年,他谢馈赠,拒请托,供职清慎,选人皆出于公心。深得尚书那文毅器重。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顺天乡试、二十四年(1819年)京城会试,郭承恩都作为考官参加。作为开科取士的考官,既光荣,又责任重大,必须选忠直廉洁的官员担任,否则极有可能闹出考官受贿考生作弊的丑闻,郭承恩既监乡试又监会试,可见他的为人和官声都为朝廷认可。

道光元年(1821年),郭承恩由京官外放安徽宁国府(今安徽宁国市)任知府。任内,爆发疫情,郭承恩捐俸购药,救人无数。又修复惠济桥,使民吏交通便利。宁国有一种陋俗,即生女多被遗弃,郭承恩遂设育婴堂收养,救活很多弃婴。道光四年(1824年),调安徽安庆府知府。道光十年(1830年),转江西抚州府知府。施资修复文昌社。平顺裁县改乡后,庙学坍塌荒芜,郭承恩从江南寄回俸资修缮。后又历官安徽道、宁池道、太广道道员。擢升广东按察使。受皇帝召见,准备进一步重用时,郭承恩却染病不起,未出京而逝。

郭承恩一生廉洁奉公,入名宦,祀乡贤。

循吏刘汉美

阅遍地方史料发现,刘汉美是第一个未有功名而做官的人。刘汉美是清道光时潞城暴村人,少年家贫,读不起书,每日下地干活,父早亡,家中只有母亲一人。刘汉美事母最孝,每次吃饭总要先端给母亲,待母亲吃完他才吃。村中父老知道刘汉美聪慧,劝他读书,不要终老田间。刘汉美说:“总有一天,我要到京城去!”母亲去世后,刘汉美已到壮年,独身一人到了北京。

刘汉美初到北京的这一段经历,史书中没有讲明白,只说他“壮游京师,财用颇饶”,可能是做过点买卖,发了点小财,但刘汉美从不把钱财放在心上。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周急济贫,“有指囷之风”,而且乐于士大夫相交。京城是藏龙卧虎之地,尤其在士大夫之间,名士多如牛毛,刘汉美一介布衣草民,又无功名在身,能在士大夫之间占得一席之地,说明刘汉美确有过人之处。

果然,翰林院诸公奇其人,以为刘汉美识通财之义,非世俗之间的守钱奴可比,推荐刘汉美到实录馆工作。实录馆是编纂上一任皇帝实录的机构,刘汉美自愧学浅,应务之暇,常常读书到深夜。后刘汉美由实录馆调任浙江省湖州府经历,仍然是手不释卷,洁清自爱。刘汉美知道:“我不是学而优则仕,但一定要做到仕优而学!”

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先是用鸦片毒害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神经,而后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大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污淖,从此海疆不靖。刘汉美虽然仅是湖州府一个小小的经历,但坚守岗位,夙夜不敢懈怠。湖州失守的时候,同城中的好多官员都逃跑了,只有刘汉美坚守在大营。后来,逃跑的官员都被免职,刘汉美仍然留在原位。

道光末年,刘汉美被提拔为归安知县,后又调任德清知县,两县俱在湖州境内。刘汉美在湖州多年,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当了知县后,充分发挥他的才干,政声卓著。当地有一座白龙山,山上有一伙盗贼,刘汉美未到之前已被剿灭,但在审理此案过程中搞了扩大化,一些蠧役乘间诬良为贼,刘汉美到任后,重新进行甄别,对无辜者一律释放。

刘汉美将为官多年的心得写成一部《无聊集》,尽显其以逢迎阿谀为可耻、以不学无术为可愧的思想。刘汉美调任德清知县不久,就因病死于任上。后人评价刘汉美为“有疏财好德之雅,无附势趋炎之态,为一时之义士,即为一代之循吏也”。

刘汉美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家产。他的妻子王氏以纺织、刺绣度日。光绪初年大灾,其妻的生活几近绝境,有人劝她到附近的粥厂接受施舍,王氏慨然说:“我是廉吏刘汉美之妻,岂能辱没他的名声!”遂自杀身亡。刚烈如此,令人叹息不已。

魏惟五以身殉职

魏姓是武乡的一个大姓,历史上也出过许多名人。魏惟五之所以能被历史所记住,不是因为他曾做过县令,而是因为他廉洁。

魏惟五,字爵庵,号晴峰。清武乡人。少有大志,才华出众,品德优良,在家乡一带颇有名气。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参加乡试,以全省第二名中得举人。这个时候的魏惟五,正当青春年华,踌躇满志,幻想着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干一番事业,但谁料事与愿违,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魏惟五连着六次进京参加会试,每次都名落孙山,一直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才考中进士,被派往陕西任职。而此时的魏惟五已经是56岁了,已没有了当初的那股豪气。他摸着自己两鬓斑白的头发,喟然长叹:“我从小刻苦攻读,本想着能为天下树立奇功,没想到老了才开始做官,现在因为精力不足,很难实现当初的志向了,那就尽量为老百姓做点事吧,只要不因为富贵贫贱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丧失节气,我对自己也就满意了。”

魏惟五初到陕西,先在商州任州同,后又到镇安县任知县。镇安是一个穷县,好多人都不愿意到那里去做官,只有魏惟五显得很高兴,他说:“越穷的地方越可以守住一个人的气节。”

镇安县外来人口很多,当时叫客民,这些人利用山势建造篱藩,十分强悍,与当地土民常有冲突。魏惟五到任后,颁布政令,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严惩首恶分子,渐渐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民风,客土团结。曾经有一个游方和尚在镇安妖言惑众,鼓吹邪教,煽动当地百姓闹事,魏惟五给予了强力制止。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63岁的魏惟五调到神木县任知县。神木县往北几十里就是蒙古,这里靠近边境,重兵驻扎,游民四集,成分复杂,号为难治之乡。魏惟五一方面努力化解夷汉双方的矛盾,一方面解决兵民之间的纷争,使夷汉相和,兵民相安。以前,神木县民吃蒙古盐是不收税的,当地一些商人就鼓动官府加收蒙古盐税来补河盐的缺额,政令颁布以后,邻近边疆各县都纷纷成立机构,从中获取利益,公私两便。神木县却迟迟不动,魏惟五对上司说:“这样做容易养蠹吏,也有损百姓的利益。”上府感到魏惟五说的有道理,就将这条法令取消了。从这些事中,神木的老百姓更加认识了魏惟五廉洁清正的品行。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神木县遭受了大饥荒,魏惟五奉旨赈灾,这时候他已经67岁,身体有病,但他拖着病体,日夜奔波在灾区各地,视察灾情,统计灾民数目,分发救灾物资和救济款,每一份救灾包裹他都要亲自检查。他选了一批正直能干的吏员,分职到灾区各个岗位,这些吏员受魏惟五的影响,没有一个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的。魏惟五又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成粮食分发给那些灾民,努力将灾情降到最低程度。日夜操劳加上年老多病,魏惟五终于支撑不住,死在任上。死后“宦橐萧然”,竟然无力举丧,他的儿子魏鸾翱多方筹借,始得艰难返里。乡人在给他立的碑中说:“当今之世为廉吏难,贫士而老始为吏则尤难,若晴峰者仕虽不显,未克大展其蕴,而能贫若此,亦足以愧天下贫鄙之吏,而为吾党之光矣。”

王省山无钱印书

说起王省山,都知道他是清朝的一位诗人,却很少有人提到他的为官经历。王省山,字仲巡,号松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于沁州(今沁县)乌苏村,曾做过云南元谋县、江苏昆山县、无锡县、江阴县、江宁县等五个县的知县,宦历30多年,直到老年,终于熬了个“恩加同知衔,遇缺即补”,但此时的王省山已抱病在床,未及履任,便于咸丰五年(1855年)死于江宁,终年68岁。

王省山不是科班出身,青少年时期虽然读书不少,但没有参加过省里和国家组织的考试,没有取得功名。幸运的是,王省山24岁那年,正逢嘉庆皇帝巡游五台山,正在太原读书的王省山被选为向皇帝献赋的书生,在迎銮献赋的那一刻,嘉庆皇帝大概问了王省山几个问题,算是应召试,于是钦取为二等,于是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在迎銮献赋后的第三年,王省山就接到通知,让他到太原县任训导。这一年王省山26岁。谁知,训导一职连任两届,一届8年,两届便是16年。16年之后,王省山回家等待荐选任用,这一等又等了6年,直到49岁的时候,他被选为云南元谋县令。

元谋县地处边陲,气候炎热,民族众多。王省山久居北方,初到元谋,不仅水土不服,而且环境陌生,远离亲人,心情不免有所郁闷。在一次解运京铜北上的出差中,请假回家探望母亲曹老夫人,产生过弃官回家奉亲的打算,但曹老夫人对他说:“你能够勤政爱民,胜过每日在我身边。”王省山深受感动。在告别母亲登上仕途时,他写下这样两句话:“如果不勤政爱民敢私取一钱是大不孝,则必沦骨异域无颜见我先人之墓。”

从此,“勤政爱民”成了王省山做官的座右铭。

王省山从49岁开始,到68岁去世,历经5个县,做了整整20年县官。每到一地,王省山总是以百姓利益为重,甚至不惜得罪上司。这期间,王省山曾做过几个月的松江拓林通判。通判是刑法之官,就这几个月的时间,王省山“惩责包漕举人,究治舞弊书吏”。62岁时,在江阴任上,逢江南大水,王省山顶风冒雨,在乡下视察灾情,沙地数万灾民奄奄待毙,王省山以实据报,要求发赈,遭到抚军批驳,再报,仍然不准,而且措词严厉给予批评。王省山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再次为民请命,力请上宪实地察看,终于争取到赈银八千两。为了防止丁胥从中渔利,王省山亲选正直乡绅直接发给灾民,救活了很多人。在江苏昆山任上时,有一年遇上了大疫,死者过万,田地无人耕种,而上司却屡屡催要赋税。王省山多次要求上司来灾区实地察看,但上司不来,却催款愈紧,最后竟然给了王省山个革职待用的处分。直到秋后,王省山垫款交上赋税才给予解除处分。因为赋税的事,王省山经常和上司发生矛盾,还有一次,也是在昆山,因为连年荒欠,王省山经过详细勘察,将实际损失上报,但上司不但不免赋税,反而追加赋米数千石,为此,王省山和上司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终为上司所忌,这大概也是王省山多年来得不到提拔的原因。

王省山爱诗,和他的县官职位相比,王省山更是一位诗人。王省山的诗面向贫民阶层,多为描写下层百姓的生活,不仅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而且贯穿了王省山扎根大众,心系百姓的平民思想。当然,也有王省山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心理感受。

王省山曾在一首诗中写到自己的生活窘境:

蹉跎三十载,不堪一回首。

丈夫志四方,功名期不朽。

奈何遭时弃,沦落千金帚。

囊空裘亦敝,身外复何有。

抚膺长太息,气结色沮忸。

……

王省山做官30多年,竟然是“囊空裘敝”,可见其廉。

王省山在他的诗集《菜根轩诗钞》中有一段自序:

五为县令,一摄州篆,久任广文,暂权通判。居官则略能抚字,读书则靡间宵旦。事上则刚而不挠,判牒则宽而能断。知我者,称为循吏;嗤我者,呼为铁汉。宦海屡历风波,尘世偶脱羁绊。心不愧怍,胸无冰炭。白首得归,青山为伴。半郭半郊,一粥一饭。歌咏太平,庶几无憾。

这是王省山为官的真实写照,做事刚而不挠,判案宽而能断,没有做过愧心之事,胸中也无怨言,到老来能有一块坡地,能吃上一碗粥饭,也就心满意足了。

王省山的这部诗集,收录了他写的1300多首诗,在任时,几次想付梓出版,但每次都因为囊中羞涩,无钱印刷。最后,在他临死之前,由他的侄子王蒿出资,才在江南刻版印制成书的。一个在江南做过五个县县太爷的人,竟然印不起自己的一本诗集,更别论遗钱财给子孙了。

张柳南知屯留

张柳南,字星堂,山东高密人。清道光间以进士任屯留知县,在任以振兴教育、兴利除害为己任。张柳南到任以后,常有地方绅士前来拜访,张柳南当面训斥道:“士绅就应该守本分,干好自己的事,一直来见我是什么意思?”弄得这些士绅满脸愧色,自此衙门清静肃然。但对于前来拜访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正在读书的秀才们,张柳南却是热情接待,并且告诉门卫不得拒进。凡在屯留境内学业优秀者,全部让他们到书院就读,并且专门制定了书院条例。张柳南闲睱时常到书院督课,在院外没有听到读书声就会发怒。他常说:“我在屯留当县令,哪怕只有三年五载,也一定要让屯留的学子们在科考中及第。”即使病在床上,也要拿生员们的课文手批不倦,在他的鼓励和督促下,屯留的学子们更加发奋,后果有登科者,实赖张柳南兴教有功。

张柳南在屯留期间,十分重视吏治,严格约束手下吏员勤政爱民,不得行贪污渎职之事。遇到恶棍贼盗,则从严治罪。有前来告状的人,总是要亲自审清案情,按律执法。如确有冤情,查明坐实,立速办理,绝不积案。

张柳南廉明公正,从不收人钱财,矢志勤敏,遇事亲历亲为,在屯留几年,使得屯留社会风气积极向上。著有《栽树》《积粟》等歌及小儿语《星堂白药》等书,自箴箴人。字字出于血性,针砭时弊,士民诵之者众多,可惜未能传到当今。

董余三治沁源

董余三,字砚塘,直隶丰润人(今河北丰润),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任沁源知县。上任之始,首先以整治社会风气、提升正能量为要务,先后聘请两位名士到沁源的琴泉书院作为主讲,并且以官府的名义给予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尽心教育,此举得到了沁源社会的普遍认同,也得到了正在上学的秀才生员们的普遍欢迎。这一年六月,天降冰雹,沁源成灾,董余三经过认真勘察,将详情上报,沁源得以豁免钱粮,并指令各村建设义仓,以备荒年。

沁源的妇女原来不会纺织,董余三在别地选了一些会纺花织布的妇女来沁源深入到民间进行指导,按户发给纺车,要求每名妇女都要学会,并定出奖惩措施。几年时间,沁源妇女织的布已经可以卖往外地,而当地百姓所穿的衣服也都是沁源妇女所织。

沁源以前的钱粮征收,实行按户轮充,其征收费用,任由粮差里甲滥派,以致有的百姓交不起而倾家荡产。董余三认为此举有弊,进行改革,规定以每正贡一两,随使费钱一百文,并注有七里红簿大账,硃批盖印,随时稽查。董余三还从严治吏,发现有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者必严惩不贷。其他如修县志、革斗用之举,也多受百姓欢迎,被沁源百姓认为是近百年中不可多得的循良。可惜最终一病不起,卒于官舍,沁源百姓以“甘棠遗爱”颂之。

(责编:于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