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4-17 02:28李瑞美
福建农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孢子囊黄秋葵霉菌

李瑞美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363005)

黄秋葵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目前我国海南、福建、陕西和山东等地均有栽培。黄秋葵嫩果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磷、铁、钾、钙、锌、锰等矿质元素和由果胶、多糖等组成的黏性物质,具有滋阴补阳的功能,被人们称为无毒副作用的植物伟哥;黄秋葵干花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其籽油含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营养物质[1-4]。黄秋葵疫病是危害黄秋葵的真菌性病之一,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和果实,也可侵染茎部。疫病会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破坏,致使黄秋葵产量、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针对该病的病原、病害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黄秋葵疫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1 危害症状

黄秋葵疫病主要表现为叶斑、根茎腐、冠腐、枝干溃疡和腐烂等,是由疫霉属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体症状表现:在植株受害部位首先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黑褐色水渍状病斑,而后可迅速引起病部坏死和腐烂;干燥时则病部干枯,脆而易破;而潮湿时,病部尤其是叶背面会产生疏松的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苗期受害时,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而后逐渐蔓延至茎,造成幼苗萎蔫倒伏;叶片上的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形状不规则,呈暗绿色水渍状,后逐渐变成褐色,病斑上无轮纹,边缘不明显;发生于茎部的病斑呈暗褐色,稍凹陷,形状不规则,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上的病斑多发生在绿果的一侧,病症边缘不明显,常以云纹状向外扩展,发病初期为暗褐色油渍状病斑,而后逐渐变为暗褐色直至棕色,当病斑占果面的1/3时,被害部分深达至果肉内部,果实质地硬实而不软腐[5-6]。

2 病原

疫病病原菌为真菌门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霜霉科[5-6],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侵害植物的地上部,受害植物在病斑表面形成近似于霜霉菌的霜状霉层或类似于腐霉菌的白色棉絮状物。孢子囊呈近球形、卵形或梨形,比菌丝细;孢子囊成熟时可以自行脱落,在湿度较低的条件下,孢子囊可以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不形成泡囊。病菌以卵孢子、厚壁孢子或菌丝体越冬,有些寄生程度高的疫霉菌则可在植物的枝条、病残体上或贮藏器官中存活,而寄生程度低的还可在土壤内存活。病菌从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以孢子囊内的游动孢子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在田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和空气气流传播。由于病程短,导致再侵染发生频繁,尤其在多雨潮湿的条件下疫病的流行速度特别快。疫霉菌寄生程度高,且存在生理分化现象,由此产生许多不同生理小种。不同疫霉菌的寄主范围差异较大,例如有的疫霉菌只侵染1~2种植物,有的疫霉菌则可危害多科多属植物,有的植物可同时感染几种疫霉病[5-6]。

3 发生规律

温、湿度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当田间温度在10~24℃、相对湿度≥75%时,病害均可发生;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 ~100%时易流行;温度在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此时病菌孢子囊大量形成,易形成多次重复侵染。福建省春季栽培黄秋葵,4~5月梅雨季节该病容易流行;秋季栽培黄秋葵,9~10月雨水较多该病也易蔓延。该病主要借助气流、雨水传播,阴雨天湿度大、露水重、早晨及夜晚多雾情况下易发病。通风不良、偏施氮肥、基肥不足、光照不足、浇水过多、栽培密度过大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黄秋葵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春季栽种,4月苗期和5~6月生长前期雨水多、雨量大,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或偏施氮肥时病害发生严重。幼嫩期发病受害重,主要侵害嫩叶、嫩梢、嫩茎和嫩荚。当幼苗长至20 cm以后,疫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使茎变细并褪色直至全株萎蔫或倒伏、腐烂,在病组织上产生少量白霉。幼叶染病多从植株下部的叶尖或叶缘开始侵染,病斑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坏死,迅速向四周扩展形成黄褐色至灰褐色坏死大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颜色较深,空气潮湿时病部很快腐烂,其表面产生少量白色霉状物。嫩梢、嫩茎和嫩荚染病多呈暗绿色至深绿色水渍状坏死,潮湿时腐烂且在病组织表面产生白霉,干燥时萎缩枯死。患病植株在病斑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借助雨水、流水或气流进行再次侵染。

4 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

选用抗病品种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必须严格选用不带菌的土壤,建议用营养钵、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7-9]

4.2 田间管理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精细整地,高垄或高畦栽培。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适时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及时防除杂草,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做好田园清洁、减少侵染源;发病后及时清除病叶和重病植株。

4.3 合理施肥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中等肥力土壤每667 m2用蘑菇土500~1000 kg、钙镁磷肥25 kg、复合肥(15-15-15)25~30 kg作基肥;苗期追肥每667 m2施复合肥30 kg左右;开花期每667 m2施复合肥50~60 kg;后期酌情少量多次追肥。

4.4 合理密植

依品种种性特征,根据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合理密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分枝性强的品种每667 m2种植3200~3500株,分枝性弱的每667 m2种植4000株左右。

4.5 药剂防治

疫病预防主要采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喷施,每隔7~10 d喷施1次。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病枝,然后根据作物发病情况,选用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4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每隔5~7 d喷施1次,视发病情况防治2~3次。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结合药剂防治[10-13],一般喷施64%杀毒矾WP 400倍液、69%安克锰锌WP 900倍液或58%甲霜灵,每隔5~7 d喷雾1次,连续喷3~5次。

[1]王朝阳,侯运和,高海娜.陕南地区黄秋葵引种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2):119-120.

[2]潘小曼,罗殿海,马桂芝.“黄金植物”黄秋葵及其栽培技术 [J].杂粮作物,2010,30(6):434-435.

[3]王建军,朱宏华,邓军均,等.黄秋葵特征特性及其高效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4):251-252.

[4]张雪玲,付宗刚,王志岳,等.食用黄秋葵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74,77.

[5]疫霉属 [EB/OL].[2015-01-12].http://www.micro.csdb.cn/wzbm/detail.php?id=8056&db=xmtm.

[6]疫霉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EB/OL].[2015-01-12].对照品网.http://www.gjbzwz.com/new/3123.html.

[7]杨建平,王彩,陈雪梅.黄秋葵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J].现代园艺,2007(3):24-25.

[8]陈光蒙,施震迪,叶芹夫,等.无公害特色蔬菜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J].温州农业科技,2011(1):37-38,46.

[9]陈汝项,傅建卿,黄梅玲,等.黄花绿荚秋葵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11(7):20-21.

[10]刘娜.黄秋葵的综合利用及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27-30.

[11]董彩文,梁少华.黄秋葵的功能特性及综合开发利用 [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5):180-182.

[12]刘海林,黄妮娜,阳峰萍,等.绿色无公害特色蔬菜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8(3):34-35.

[13]龚衍兰,戴雪花.黄秋葵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7(5):40.

猜你喜欢
孢子囊黄秋葵霉菌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黄秋葵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黄秋葵新品种苏秋葵1号
黄秋葵与红秋葵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黄秋葵引种栽培技术试验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