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碳排放系数变迁探究

2014-05-30 12:44张由之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能源结构碳排放

张由之

摘要:本文通过UNFCCC的数据分析,在温室气体减排的20多年来,发达国家在碳排放总量上有所下降,但各国碳排放系数变化不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碳排放系数几乎没有变化,而欧洲各国的碳排放系数则有所下降,且趋势较为明显。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传统石化能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其碳排放系数相对较高,而其中煤炭所占比例越高,碳排放系数也就越高。而以水电和核能为主的国家则碳排放系数较低。

关键词:碳排放 能源结构 碳排放系数

一、引言

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长期使用和依赖化石能源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成为全世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各个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的过程中,分析各国碳排放系数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科学制定减少温室气体的政策。

二、面板数据分析

计算所来源的数据为UNFCC公布的1990-2009年缔约国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数据以及能源消耗数据,以1990年为标准年。为了完整反映一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数据选择采用了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森林(LULUCF)在内的温室气体总数据。同时,由于有些缔约国数据不完整,在样本数据选择中,选择了世界前十经济体之中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等国。

根据数据显示,各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的趋势上大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在2005年后,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而美国温室气体总量在2007年后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这与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发展停滞,能源消耗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所做的努力有关。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各国在20年内碳排放系数有所下降,但幅度较小,而各国间的系数差别则相对较大。在样本中,各国碳排放系数在1.5-2.4之间,欧洲各国下降幅度较其他地区国家较大。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各国的碳排放系数数值差距不大,但由于国家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数值巨大,故较小的系数值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影响巨大。

通过比较以上数据得出,二十余年来,各国虽然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做出巨大努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所减少,但是各国的碳排放系数变化仍旧不大,这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受到经济发展以及各类绿色环保措施的实行影响而变化不同,碳排放系数主要是各国能源结构所决定的。而目前,各国的能源结构依旧维持着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所能比例有限,因而只要各国能源结构仍旧保持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碳排放系数也有显著的变化。另一方面,因为各国的能源结构不同,各国的碳排放系数也有着相对较大的差别。本文以2009年碳排放系数1.8和2.0为界限,划分低碳排放系数国家(1.8以下)、中碳排放系数国家(1.8-2.0)和高碳排放系数国家(2.0以上)。

1.低碳排放系数国家

2009年,碳排放系数位于1.8以下的国家有加拿大和法国。加拿大是样本中碳排放系数最低的国家,也是全世界碳排放系数较低的国家。加拿大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碳排放系数一直保持1.8以下,同时下降幅度较大,从上世纪的1.80下降到目前的1.60左右。加拿大有着相对较为清洁环保的能源结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国家,水力发电占到总发电量的60%。2007-2009年的加拿大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水电在该国的能源中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的比重,石油和天然气各占30%左右的比重,煤炭所占的比重在10%以下。近年来,伴随着加大拿水力资源和风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传统化石能源使用量下降,碳排放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

法国的碳排放系数较低与其特殊的能源结构密不可分。法国是世界上核电比重最高的国家,占能源总量的80%,其次是石油和煤炭。核电是清洁能源,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2.中碳排放系数国家

碳排放系数在1.8-2.0之间的国家有荷兰、英国、日本、西班牙、美国、意大利六国。美国、日本的碳排放系数变化较小,欧洲四国的碳排放系数在近二十年间则有相对大幅下降。

美国的碳排放系数也较低,美国的碳排放系数一直维持在1.8-1.9左右,变化幅度很小。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5年之后开始有所下降,且幅度较为明显,仅在2009年就比2008年减排了3亿吨,但碳排放系数却没有明显的变化。2009年美国的能源排放结构中,石油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重,和天然气、煤炭这三大化石能源占了80%以上的比重。而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对能源结构影响十分有限。

日本的碳排放系数在1990-2009年间一直保持在2.0左右。日本的能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石油在日本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占能源消费结构的一半以上。同时,日本也有一定数量的核电,2007年核电在日本的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6.8%,但在福岛核泄漏危机后核电应用前景不明。

与美日相比,欧洲诸国对温室气体减排更为重视,其投入也更为巨大,碳排放系数有明显下降。荷兰、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是欧洲大力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国家,这四个国家的能源结构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荷兰的风电和意大利的地热发电等,但占比例很小,不能根本改变其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其碳排放系数下降主要是因是各國逐渐关停了技术落后的煤电火力发电厂,应用较为清洁的天然气发电站,大力推行碳排放交易机制和节能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但欧洲在核电上除法国外都持慎重的态度,因而,依靠核能利用来降低碳排放系数的可能性很小。

3.高碳排放系数国家

澳大利亚和德国在2009年碳排放系数位于2.1左右。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碳排放系数都有明显下降。由于煤炭储量丰富,德国早期能源供给以燃煤为主。目前,德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煤炭仍占据23%的比例,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比重。煤炭和核能在德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逐年提高。德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居于世界前列,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距德国政府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而在目前德国以石化能源为主,煤炭比例较高的情况下,碳排放系数也较高。

澳大利亚的碳排放系数在近年来变化幅度很小,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中少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由于煤炭储量丰富,澳大利亚煤炭资源占能源结构的比重非常高,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能源。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数据分析,发现20多年来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总量有所下降,但碳排放系数变化不大。各国的碳排放系数变化和能源消费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传统石化能源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碳排放系数较高,其中煤炭所占比例越高,碳排放系數也就越高。

中国的碳排放系数为2.4左右,相对较高。由于我国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加之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满足国民生活与发展基本需求的必要条件,而能源作为维持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投入,其所对环境的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制定不能以控制经济产出规模为手段,而应立足于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利用率提高。

1.大力开发绿色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煤炭的温室气体排放,是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因而必须努力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开发洁净煤炭技术以减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2.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耗

结构主要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很低,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发展层次,加大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投入及政策扶持,加大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等的应用。

3.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大监管力度,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落后的格局没有改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有利于降低单位GDP能耗,政府应当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耗能低、污染低的行业。同时鼓励发展新兴的现代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提高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高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和项目的数量。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UNFCC: Synthesis and Assessment Report on The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Submitted, http://unfccc.int/national_reports/annexinatcom/compilation_and_synthesis_reports/items/2736.php

[3] BP世界能源统计2011,http://bp.com/statisticalreview

(责任编辑:罗亦成)

猜你喜欢
能源结构碳排放
济南市公共交通低碳发展路径探索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基于社会碳成本理论视角下的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我国风力发电现状与展望
美国大气污染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