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激活增收潜力

2014-05-30 10:48郭俊楼
中国集体经济·中 2014年9期
关键词:农牧业农牧民内蒙古

郭俊楼

雷阵雨、冰雹过后,望着自家的10 亩小麦依然挺拔、油绿,种了半辈子地的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民建村农民杨建伟心中不禁感叹:多亏了农业科技,让我这个庄户人规避风险,增产有望!

今年,杨建伟种上了巴彦淖尔市农科院研制的新品种“农麦2号”小麦,较传统品种,“农麦2号”麦穗大、产量高,尤其是秸秆粗、抗倒伏。而在去年,气象部门还给他们村发放了气象预报预警机,每日预报头道桥镇的天气和预防情况。“头一天听预报说第二天有雨,我们就不浇地了,否则土松了,(麦苗)遇雨更容易倒。”杨建伟说。而除了品种更新换代、留意当地气象预报,他的手机里存了不少农技人员电话,家里多了农业科技的书籍,有了科技这个“秘方”,如今老杨种地胸有成竹。

科技对于这个普通庄户人老杨的影响,正是当下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真实写照。如今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研发应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方法成了农牧民的种养殖法宝。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种植、冷配改良等技术的普遍推广,喷灌、滴灌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广泛引进,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引擎。到2014 年,内蒙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要达到 93%,家畜良种改良率达到90%,综合机械水平达到 78%,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将达到51%。

新品種新技术,增产增收

换了新的品种、新的栽培技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林场村农民曹爽、魏久玲夫妇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个新的香瓜品种具有抗病、成熟早、口感好的特点,今年第一茬香瓜比往年早熟了半个月。我们还采取了立体式的栽培技术,可比往年落地式栽培效益提高2.5倍。2个棚1亩3分地的香瓜可收入3万元,1个棚1 年的收入相当于过去的40 亩水浇地。”曹爽笑呵呵地说。

去年,巴彦淖尔杭锦后旗挪二村的612亩小麦套晚播向日葵综合高产示范田,亩产值达到 2026元,总产值达到124万元。带动全旗杂交食葵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由原来常规品种亩产的15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250公斤左右,农民增收达2.4亿元。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内蒙古组织农牧业科研院所、涉农涉牧专业大中专院校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强烈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联合科研攻关,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2014年1月,内蒙古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巴美肉羊”,获国家201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内蒙古肉羊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一个个科技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支撑了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体系成为将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据统计,2013年集成推广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108.4万亩,较半膜覆盖亩增产124公斤,年均增产1.3亿公斤,增收2.6亿元;推广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673.6万亩,亩增产297公斤,年均增产20亿公斤,增收30亿元;推广设施蔬菜综合栽培技术,全区设施面积从102万亩增加到 180万亩;推广肉羊二、三元杂交改良及羔羊快速育肥技术60万只,个体酮体重增加约4.7公斤,年均增产282万公斤,增收1.9亿元……一项项技术创新与运用,助推内蒙古在2013年,实现粮食生产“十连丰”,总产达到554.6亿斤;畜牧业发展实现“九连稳”,牲畜存栏达1.18亿头只,肉类、牛奶、禽蛋、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一个品种,从选育到选配,再到试验示范,得10年左右的时间。每年我们所玉米的试验地约有150亩,整地、耕种、田间管理、收获、测产,冬天再去海南种试验田,一年到头都忙碌在外。” 在自治区农科院玉米所工作的孙峰成研究员说。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背后,都凝结着内蒙古农科人员的坚持、辛劳和智慧。

经测算,科研成果的运用取得了提高降水利用率20%和肥料利用率5%至15%,并增产30%以上的实效,使30%的典型示范农户年人均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有效提高了旱作农业区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解决了旱作农业存在的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作物品种退化、农田风蚀沙化及抗旱保苗、节水补灌技术不完善等生产和技术问题。

新农机新理念,破解难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因农牧业机械化的推广,发生了改变。

广袤的田野上,一台台农机往来穿梭,在达拉特旗白尼井镇侯家营子村,机械化给整个村庄带来了阵阵现代气息。

走进村民石根小家,他高兴地给记者介绍起了停在自家门前的“宝贝”:“你瞧,这是耕机,那台是施肥机,还有播种机、喷药机,边上那台是收割机,那边的是除草机……”而今年让他下“狠心”花这么多钱买这些设备的,是政府部门的补贴诱惑。“买这些设备,政府补贴30%,我花了200多万,政府补贴近80万。除此之外,今年机械化种植还给补贴,加上种薯、化肥、农药的补贴,一亩地补贴近400元。”

随着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企业和大户成为了新型“职业农牧民”。一批涉农企业相继走进农村牧区搞起了种养殖,像石根小这样的种植大户也积极牵头,承包整合散户土地,统一规划种植。与此同时,不少村民把地转租出去打工,由农民变成了工人。

去年石根小一个人种植了430 亩地,今年的数字再次刷新,他和4 户人家一起种植近2000 亩的玉米和马铃薯,全部都是机械化作业。“1000亩地有3个人就足够了,省力又省人工费。2012 年,我种了430亩豆角,全年雇人就花了30多万。”石根小说。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内蒙古第一批专项补贴资金7.2亿元,自治区财政安排补贴资金7480万元。今年3月份,为调动农牧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发展农牧业机械化,内蒙古下发了2014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补贴产品包括动力机械、耕整机械、收获机械等10大类、 33小类、80个品目。按照同类同档产品实施统一补贴标准的原则,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比例不超过自治区境内近三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30%。牧民购置畜牧业机械,在中央财政资金补贴不超过30%基础上,累加20%,总补贴比例不超过50%。而根据农机购置补贴统计平台获取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共补贴购置农机具44087台套。

在今年的春耕春播生产中,全区共投入农机具139.3万台。全区完成机械耕地8333.7万亩、机械播种9961.7万亩。农牧业机械化给种养殖带来了一场革命,破解了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较低的难题,实现了农牧业技术集成推广、土地规划化经营和农牧业集约化生产,节本增效。上半年,机械深松、精量播种、秸秆根茬返田、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不断普及,分别达到929.21万亩、5866.13万亩、521.21万亩和1507.55万亩。

今年以来,内蒙古还把畜牧业机械化作为发展重点,下达25 个试点示范任务。调整补贴政策,着重补贴购买储草设备、畜牧饲喂设备、风力提水设备,服务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剪羊毛、清理棚圈等生产领域的牧机社会化服务,全速推进畜牧业机械化。

新模式新办法,落地生“金”

“农业科技直通车又来了,太好了,这回又能好好咨询一下。”在兴安盟突泉县九龙乡设施农业园区内,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实地传授农民种养殖技术,乐坏了菜农们。

巴彦淖尔市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开通之后,打通了科技进村的“最后一公里”。农牧民终端用户可用手机拍照或视频拍摄田间农作物病株病叶等信息,上传给星火科技12396 指挥中心坐诊专家,专家诊断后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平台还不定时发布农情预警和氣象信息。

“如何适应市场调整种养殖结构、科学管理、科学种植、产品销售、食品安全……”从2010 年以来,武川县可镇霍家沟村的张成忠接受了不少农牧业部门的科技培训。如今他与在村里100多户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依靠科学的种植和管理,亩产(马铃薯)比以前传统种植增产一倍。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包社联户、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服务机制。同时,不断提升、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在坚持手把手、面对面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书屋、多媒体、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农牧业科技下乡活动。

目前,内蒙古形成了三大科技服务主体模式:依托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示范推广团队、技术服务组和技术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示范户以及千家万户,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平台与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延伸到企业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基地,为企业及基地提供科技服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直接与盟市、旗县、国有农牧场等农牧业综合园区签约,进行点对点的综合科技服务,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内蒙古以服务主导产业为目标,加快形成“课题来自于生产、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落地效应”,全面推进农牧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到场,有效解决农牧业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使农牧民真正受益。

内蒙古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各地坚持科技培训,坚持集成推广节本高效技术。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民实践操作技能。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专家、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同时还将积极探索分配制度,对在提升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科技示范推广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农牧业科技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要逐步实行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

伴随着大型农牧业机械的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效益的凸显和农牧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一幅内蒙古农牧业兴旺、农牧民富裕的美好图景必将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猜你喜欢
农牧业农牧民内蒙古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