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不绝的苗乡造纸术

2014-04-29 21:01王炳忠
文化月刊·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皮纸丹寨县石桥

王炳忠

苗乡古老造纸术

在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偏远的南皋乡山沟里的石桥村,有200多户人家,860多人口。自古以来,石桥苗族世世代代承袭古法造纸技艺,用树皮造纸。据说这里的苗族从事造纸自唐朝开始,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保存造纸传统工艺的完整性,被誉为我国现存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我国古代造纸术主要在汉族地区流传,而丹寨县石桥苗族至今坚守着古老的造纸技术,实为少见。《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石桥古法造纸的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完全一样。

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每年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都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历史上,苗族的先民曾是楚国的主体国民。发明多种原料造纸术的蔡伦,原籍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市),属楚国,是苗族先民的长期居住地区。传说蔡伦在家乡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长期接触,积累了民间的造纸经验,入宫之后,把这些经验与中原造纸知识技能结合,在实践中发明了新造纸术。

石桥白皮纸是苗族先民传承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黔东南凯里的舟溪、丹寨的南皋尝卡、剑河的施洞口、凯里凯棠一带的少数民族苗族民间都流传有《造纸歌》、《找书找纸歌》,唱出了历史上少数民族苗族传统的碱法造竹纸,甚至更为久远的以青苔造纸“苔纸”,剡藤造纸、以及造纸工具,与汉文史料有关记载相吻合,是史实的客观反映。石桥的古法造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说,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

石桥苗族村民普遍说,他们的祖先从广阔的东方平原迁徙到西南的莽莽森林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的特殊环境中,用纸不多,销量不大,造纸长期处于个别生产状态。近代以来,随着南皋及周围一带纷纷创办了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剪纸刺绣逐渐增多,纸张供不应求,才扩大了造纸规模。当时石桥堡大户人家投资兴办纸业,四处招工,在天然石桥对面大石壁下设槽造纸,生产的白皮纸比原来的纸质好,很快打开销路,村内其他人也纷纷开槽造纸,致使上世纪30年代初造纸发展到30多家,产品经商人购买后远销经铜仁出湖南、武汉等地,或经贵阳、遵义出四川。

民国期间,人民苦不堪言,白皮纸销量大减,产品积压,不得不贱卖赊销,以致部分亏损倒闭。由于石桥各家作坊依靠天然石壁为厂房,泉水自流,构树较多,断断续续能够维持生产。解放后,石桥白皮纸生产有了发展。1955年3月,成立同心造纸工业社。 1957年10月,改建公私合营丹寨县纸厂。1958年1月,改为地方国营丹寨县石桥纸厂。“文革”初期,改石桥合作纸厂为石桥纸厂。1978年6月改名丹寨县国画纸厂,厂部移至三孔桥,大石壁废止。在此期间,石桥纸厂苗族师傅杨大文于1982年3月赴加拿大多伦多科学中心表演《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造纸技艺,他表演所用的工具,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馆。1984年4月,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与丹寨县工业局签订保护石桥白皮纸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合同。同年8月,丹寨县人民政府公布石桥白皮纸作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石桥古法造纸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坚守传统工艺造纸

石桥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石桥古法造纸利用丰富的构皮麻和水源,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厂房,几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简易、投资小、易于操作、无污染。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4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麻料制作工序、抄纸、压纸、晒纸、揭纸等,最后包装为成品。麻料制作工序有:削构皮麻,刮去外层,然后晒干、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最后变成棉絮浆。制纸工序有:将棉絮纸浆兑水按一定比例加药,搅拌均匀,再经过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到包装为成品。麻料制作的器具有纸甑、踏碓和木碓、料槽、洗料袋、料耙、料杆;制纸的设备主要是纸浆槽、纸帘、压纸架、刷把、纸焙等。

苗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造纸技艺靠父子或师徒之间言传身教,世代相传。白皮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张需要4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一般要3至10年才能熟练掌握。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工业原料。

解放后,石桥白皮纸的生产得到发展。1951年,恢复开槽24家,从业人员120人。1953年到48家,从业人员153人。正是这个时候,王能虽然,但他天生聪明,13岁开始跟父亲王正海学习抄纸技艺,3年时间就掌握了造纸全套技藝。其父亲造纸技艺学之于祖父王培芝。王能又把技艺传给儿子王兴武。王兴武热心于古法造纸,坚持父祖辈传承的这套技艺,在石桥天然岩洞建厂造纸,带领苗族群众坚守传统技艺。石桥古法造纸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王兴武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构皮造纸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经千年积淀的石古法造纸技艺数十道流程,最终的成品白皮纸,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是书画作品最佳纸品。王兴武逢人总是很自豪地说:“国家图书馆用我们石桥的纸修复古籍。”这位看似很不起眼的苗族农民,因为传承古法造纸技艺,长期和纸需行业打交道,也知道了“古籍”这样的文化名词。王兴武说,国家图书馆的专家告诉他,石桥古法生产纸修复的古籍能保存800年,而其他地方的纸张最多能保存500年,这成了王兴武坚守传统技艺造纸的动力源。有了动力,王兴武不断地为白皮纸寻找商机,也不断地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不同样式的纸品。现在,石桥古法造纸的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其中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

白皮纸面临手工底线下的革新

石桥村因古老的手工造纸而远近闻名,这个苗族村寨里居住着200多户人家,而以造纸为生的就高达40余户,是名副其实的造纸村。在这里,据说手工造纸这一传统是唐朝中期开始的,尽管现代造纸业越来越发达,手工造纸不太赚钱,但村里的这一传统工艺一直保存完好。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造纸业迅猛发展,强大的造纸企业集团以其价廉物美的品牌抢占市场,使石桥古法造纸几乎无立足之地。现代打工潮的不断冲击,绝大部分年轻人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不愿呆在山沟里继承父辈的职业,石桥古法造纸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石桥”源于横跨丹寨县南皋河的天然石桥而得名,石桥白皮纸作坊旧址在距离石桥50米對面的大岩脚的石壁下。据丹寨县志记载,“龙藤壁”(当地人称“大岩脚”)即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完全能遮风挡雨,是一座绝妙的天然厂房,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源,原有抄纸槽40多架。南皋河沿石桥寨脚川流而过,历来寨脚、河边都是设槽造纸的最佳场所。以造纸为生的人家由原先高达40余户减少到10余户,由盛到衰的缘故还因为原材料构皮的涨价与产品的单一。这种现状被王兴武等当地有想法的中年人改变,得到了国家图书馆的青睐,用作古籍修复,年订单18万元至20万元,其他订单也在逐渐增量。石桥苗族开始用自己造出来的纸制成精美文化艺术品,其中纸伞、线装古书很受欢迎,很多新的思路在改变纸的用途和需增大用量。费尽心思打出一片市场,然而2012年,一些图书馆退货回来,原因是纸张发霉变色,给王兴武等人以沉重的打击。他们知道,天气阴霾,光照不足,生产的白皮纸只能晾干,但没有想到会遇到这种情况。

王兴武决定寻找投资商,把生产流程中的“晒纸”流程改为现代机械烘干。然而,石桥处于偏僻山乡,古法造纸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手工生产性示范基地,需要守住手工底线,但看不到生产带来的巨大效益,融资被排出在山外。古法造纸依然承袭着古老的“晒纸”程序。“晒纸”还是“烘纸”,成为王兴武革新传统手工技艺的一个难题。

古老造纸术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 ,东与雷山县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西与都匀市、麻江县交界,北抵凯里市。主要民族为苗族,占总人口的85%。县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内资源丰富,特别是生物资源繁多,旅游资源颇具特色,人文景观独特,苗族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游客逐年增多。

石桥村更是地形特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悬崖峭壁、溶洞、天生桥、峡谷、小瀑布群成为区内典型景观。这里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60%以上,峡谷两旁楠竹成片成林,古树参天,特别是苗寨里古树参天,岩英苗寨至今保存有双手难以合抱的金丝楠木数十株。这里还是石桥古法造纸、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苗族贾理、芒筒芦笙音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地。民族传统节日有祭尤节、吃新节、苗年、四月八、吃灰节、翻鼓节等。由于区域内苗寨众多,每年秋收完毕,各个村寨轮流过吃新节、苗年、祭尤节、翻鼓节等,斗牛、斗鸟、芦笙、对歌等苗族传统节日和活动,银饰盛装的苗族青年男女趋之若鹜,民族风情非常吸引人。

石桥苗寨位于丹寨县北部,距丹寨县城36公里。南皋河如玉带一般弯弯曲曲由大簸箕寨流来,在石桥苗寨拐了一个“S”型大弯,把石桥苗寨打扮得格外妩媚迷人,让人流连忘返。人文风景和古老造纸成为丹寨县重要的旅游资源,看到优势,丹寨县着力打造以古法造纸观赏体验为特色旅游,建好了停车场和旅游接待中心,有几家农家乐开始火旺起来。旅游开发后,也把石壁下的天然造纸厂进行了改造,然而却给生产流程带来了不便,让王兴武又禁不住挠头。

石桥古法造纸程序,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教材。村民们一代一代把这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了下来,一道又一道的造纸程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古法造纸也积极选择与旅游项目结合发展,主动与商品市场接轨,在景区展示和销售。然而,如何让技艺传承人除了获得生产收入外,还能在作为观赏的景观中获得收入,两者达成完美的契合仍是挑战。在保存传统中对接现代生活,才可能让这项技艺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这样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皮纸丹寨县石桥
拓印之美
村行
论碳审计主体
屏风的历史沿革及纸质屏风的复原工艺研究
闻稻香,赏科景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补妆
美之天然皮纸制作技艺
贵州农村小学生性教育现状研究
贵州丹寨县蓝莓种植适宜性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