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豫西南四百年的内乡宛梆

2014-04-29 01:27苗叶茜
文化月刊·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内乡剧种南阳

苗叶茜

位于河南省内乡县的内乡宛梆剧团,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宛梆剧种专业剧团,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9月,内乡宛梆剧团剧目《清明案》,在河南省第三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院团戏剧大赛中,一举囊括了大赛剧目一等奖和音乐创作、表演等共十多个单项奖,让更多观众领略了风行豫西南四百年,号称“天下第一团”的内乡宛梆风采。

地方戏曲的发展演变

戏剧起源于歌舞,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和《楚辞·九歌》中便有祭祀的舞乐,供巫来祝颂人的祖先或神灵,这种舞乐就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经过长期发展和变化,逐渐变成有故事、对话和人物的戏剧。宋金时期,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出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构成了戏剧的雏形。到元代,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先前各种表演艺术,正式形成了我国完整而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由于南戏地方特点较强,后来在发展中便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海盐、弋阳、余姚和昆山。初而弋阳继而昆腔风行一时,并推向全国。在昆腔走向衰落之际,出现了地方戏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地方戏在京城融合成一个新剧种“京戏”,集古典戏剧之大成,它的诞生标志着古典戏曲的终幕已经来临。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宝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品种。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地方戏曲剧种达360个以上,是世界上剧种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别具风采。

剧种特别的内乡宛梆

中国地方戏分别属于“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与皮黄调五大声腔系统。梆子腔自明代在陕西诞生后,流传极广,秦腔、晋剧、豫剧都属于梆子腔。梆子腔名称的来历,大概与乐器中有两根表达节奏用的枣木梆有关。

据新编《戏剧志》记载:宛梆是明末李自成义军把陕西戏“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作为军中戏,带到南阳、襄阳一带,此后与南阳地方民间歌调相互融合而成。宛梆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南阳的地方戏,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优秀的珍稀剧种,比京剧、豫剧、曲剧、越调更古老。很早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为宛,解放后,改名为“宛梆”。

宛梆作为一个戏曲种类,与其它剧种相比有其独特性,曲调丰富,唱腔激昂悲壮。其音乐属板腔体系,主弦为秦腔早期大弦,发音高亢清亮,与枣木梆子搭配融为一体,形成独有风格,唱腔分为本腔与假腔(亦称“花腔”、“后腔”),各类板式中皆有本腔与假腔相配,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特别是女声唱腔中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梆胡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堪称中华戏曲一绝。花腔是宛梆声腔艺术中,比较突出和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各类板式的结构中都有花腔,生、旦、净、丑各种行当皆可用之。花腔接于二本腔之后,是一种比二本腔还要高八度的假嗓无字行腔,它的使用为板式和感情的需要所决定,和本腔一样,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均可表达。“慢板”中的“工字调”、“流水”,“二八”中的“花扬腔”能使听者悦目赏心,而各种哭腔则又使人牵魂挂肠。花脸的唱腔苍劲雄健,别具一格。

宛梆的板类大体分为四大部分:慢板类、流水板类、二八板类、散板类。传统剧目有“四征”、“四铡”、“八大山”、“大、小十八本”等数百个。其中四征又分《雷振海征北》、《马三保征东》等男“四征”和《穆桂英征东》、《樊梨花征西》等女“四征”,以及《秦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扫北》等武生戏;四铡有《铡西宫》、《铡越王》等;八大山有《两郎山》、《豹头山》、《青铜山》等征战戏。

宛梆的通常调门有慢板、流水、二八、散板四大部分,传统乐器有大弦、二弦、坠胡、月琴、唢呐、小锣、手镲、板鼓、大锣、大镲、大鼓、枣木梆子等。上世纪50年代始,试探性引进和改进使用低音坠胡、钢丝三弦及二胡、笙、笛、闷子等,枣木梆子改用檀木梆子,将原剧种纯激越高亢、悲凉、粗犷音乐改革为明快宽广、悠扬的旋律。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现代管乐器及琵琶、三弦等。

内乡宛梆的四百春秋

清代中期,宛梆在南阳地区盛行,各县民间的春祈秋报、婚丧嫁娶多唱宛梆,其流行程度极为普及。到处流传着“扛起锄头上南岗,嘴里哼着梆子腔”、“桃黍高粱地里喊乱弹”的民谣。其班社更是星罗棋布,遍及南阳各县,曾同时拥有上百家宛梆戏班,时有内乡夏馆镇人张珊开办第一个名为“公义”班的宛梆科班,名角荟萃,箱具齐全,先后培养了著名武丑王老四等诸多艺术人才。“公义”班由赤眉齐俊显任戏主之后,请来著名演员王春生掌班及著名红脸翟道三、著名黑头杜林保相继加入该班,使“公义”班的名声大振,成为宛属各县梆子班无人匹敌的班社。

在六、七十年代,内乡宛梆在庙会、农村演出时,群众就像过年一样,换新衣、戴新帽、穿新鞋,并把喜欢戏曲的亲戚朋友请到家里,套上牛车,拉着大家一同去看戏。大多老年戏迷为了能在看台抢到一个好位置,搬着椅子、带着干粮,在看台一坐就是一天。演完戏后,不少演员就被附近的一些居民热情地拉到家中做客,村民们往往把家中最好的食品拿出来招待演员,像接待贵宾一样隆重。正是由于内乡人民对戏曲的痴迷与热爱,内乡宛梆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百多年来,宛梆深深根植于豫西南这块土地上,并成为了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的迅猛发展、影视及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尤其是豫剧、曲剧等其它戏曲剧种的大量普及使得宛梆班子逐渐衰落,宛梆昔日火热的场面渐渐消退,宛梆演员也逐渐出现了青黄不接、人才凋零的困窘。

传承保护的漫漫长路

1951年,内乡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地方戏,将内乡境内师岗镇仅存的一家私人宛梆戏班收编改制,组建了“内乡县宛梆剧团”。由于宛梆的独特性,社会上没有为宛梆培养人才的艺术学校,人才无法横向引进,以前都是宛梆剧团自己办校。为培养宛梆人才,弘扬光大宛梆艺术,2010年正式成立了“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内乡班”,2011年开始实施了招生工作,采取免学杂费、给予一定生活补贴、设立奖学金、成绩优秀学员物质奖励等方式,择优招录了40多名宛梆学员,从而把培养宛梆艺术传承人纳入国家职业教育范围。

宛梆剧目大多依靠演员代代口传身授,一旦失传将无法弥补。国家级宛梆传承人程建坤、李建海、范英龙等,深入到十多个宛梆退休老艺术家中,请他们回忆宛梆剧目,面对面逐句记录、录音;还专程到南阳、邓州、镇平、西峡、淅川等地寻找宛梆业余剧团的老演员,广泛收集散落于民间的宛梆剧本。目前已记录整理各类宛梆剧目一百四十七个,共计五十余万字,其中传统剧目六十八部,为宛梆保护传承留下了宝贵资料。

国家级宛梆传承人、宛梆剧团老团长范英龙至今仍记得参加全国汇演的感人故事:1992年,宛梆人迎来了全国少数剧种汇演的大好机会,但当时经费只有三万元,后又设法借了五万元,到南阳戏箱店赊欠戏箱道具,并号召全团晚发或少发工资,家中有困难的求亲投友,帮助度过难关。全团夜以继日地赶排宛梆传统名剧《打金枝》,到山东参加全国汇演。

当时,音乐设计程建坤身患绝症,手术后刚一年,为了这次汇演,不顾病魔缠身,为该剧设计唱腔、音乐。为了保证作曲家的健康,剧团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让炊事员每天熬点骨头汤为他养身;去山东时,拆掉一排座位,搭建一个临时床铺,让他躺在上面,并派人守护。这次汇演,宛梆剧团荣获了集体一等奖和六个单项大奖,并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光荣称号。

“天下第一团”再现生机

为进一步吸引宛梆人才,宛梆剧团聘请了十几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从事教学工作,推选优秀青年与老艺术家举行隆重拜师授徒仪式,结成师徒关系,有计划授课、面置作业,有针对性的手把手传承。为解决青年演员身份待遇问题,宛梆剧团从宛梆戏校中公开招录十五名学员纳入事业编制,让一批青年演员吃了定心丸,安心从事宛梆艺术事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演出存在着巨大市场。宛梆剧团把“受众是农民,出路在农村”作为生存发展思路,以“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做为服务理念,自带汽车、自带锅灶、自带舞台,并以高科技电脑字幕,提供电视摄像等特色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他们常年奔波在乡村田野,镇传统古会、物交大会、普通人家红白喜事、立碑、周年、寿诞、行业部门专场晚会、开业庆典、促销宣传等总有宛梆剧团的身影。如今,宛梆剧团已有七十余名演职人员,两个演出队长年活跃在内乡及周边县市五百多个乡村,年演出六百余场,各类演出设备达到省级先进水准,在躬身传播先进文化、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展示宛梆剧团形象,宣传宛梆艺术品牌,积极服务旅游产业,宛梆剧团在内乡县衙内开设了宛梆戏曲茶社,推出“游天下第一衙,品天下第一腔”活动,常年免费为游客提供服务。每年中国各地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万游客到内乡县衙学习、观光旅游,宛梆剧团一直以特殊的方式展示、传播着宛梆这一民族传统文化。2013年,宛梆剧团与内乡县衙联合,按照结合官署文化内涵、突出宛梆特色的要求,编排推出《鼓乐迎宾》、《官民同乐》节目,周末和节日在内乡县衙免费向游客推出。尤其是《鼓乐迎宾》节目,音乐集锁呐、坠胡、鼓乐、三弦、月琴、宛梆曲调为一体,欢快舒畅,特色的本土传统文化深受游客青睐。宛梆剧团与内乡县衙的携手合作,不仅树立了良好的宛梆形象,提高了宛梆的影响力,也以恰当的结合点提升了自身造血功能。宛梆人正是靠着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传承保护宛梆艺术;宛梆剧团一步一个脚印积极进取,在顽强中发展壮大,用心血和汗水撑起了“天下第一团”。

内乡宛梆剧团在恢复上演《黄鹤楼》、《卖苗郎》等三十多部优秀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移植创作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太行山人》、《孔繁森》等现代剧,并结合内乡县衙出土的《三院禁约碑》石碑,编排了《三院禁约碑》反腐历史剧。多部剧目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牌奖、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金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被誉为“县级剧团、省级水平”。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社、河南电视台、广东电视台、香港卫视、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全方位报道宛梆这一老剧种的艰辛传承与保护之路。

猜你喜欢
内乡剧种南阳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内乡县衙话石材——中国古代河南内乡县衙石材应用一瞥
遗山县令的民生情怀
“亮”出职责 “晒”出担当 “评”出压力 “改”出实效——河南省内乡人大常委会“四字诀”为代表工作装上“助推器”
探究理学名儒王检心、王涤心二兄弟对内乡的历史影响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