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蓄势待发的美丽村庄

2014-04-29 21:01傅传耀盛荣姚智勇王志略
文化月刊·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状元农村建设

傅传耀 盛荣 姚智勇 王志略

大年刚过,我们便迫切地开始了前往黔东南州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的行程。冬季的田野裸露着黄土,远处的山峦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暗色,少了春、夏季节时的苍翠。冬的萧瑟,展现了大自然另一幅景象,也让那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生命之季和绿水青山更令人向往和珍视。

此次乡村之行,是在当今巨大变化和快速消失同时并存的一次找寻。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历史文脉……安在?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呼唤下,有多少幡然猛醒,有多少价值重拾?高枧村之行给我们带来惊喜,在这个鲜为人知,但留存着厚重文化根脉的民族小山村,后人从历史文化中寻求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思路,让人眼前一亮。那承载着一位历史人物的百年乡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蓄势待发宝地的再兴。

以状元为自豪

明代以前,贵州开发较晚,省城未有乡试,无授予举人的资格。贵州读书人远赴湖广、云南参加乡试,在外省中举之后,才有机会进京参加会试。明嘉靖年间,贵州获准设科乡试。此后,贵州才有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盛况。

在明清漫长的300多年时间里,贵州总共出了3位状元,都发生在清康熙至光绪年间。第一个状元是武状元,叫曹维城,贵阳人。20岁时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一甲第一名,成为云贵唯一武状元。第二个状元是文状元,叫赵以炯,花溪青岩人。20岁时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午科进士一甲第一名。第三个状元是贵州最后一个文状元。他30岁时(1898年)参加殿试,策问答卷纵横捭阖、见解精辟、逻辑严密,被光绪帝钦定为戊戌科进士一甲第一名。黄榜昭告,状元及第,大魁天下。这位状元就是夏同龢,他的状元第就在高枧。

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够的原因,外界对高枧村有一个状元第知之甚少。但村里面的人讲起来却是如数家珍。从村民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他们溢于言表的自豪。同时也得知,这个地方在明代叫高枧堡,夏同龢是屯堡人后裔,其先祖夏永昌明朝初年由江苏南京随戍边部队来到贵州,定居麻江县高枧堡,迄今600余年。夏家祖屋背靠着狮子山,前傍着从牛龙洞、马龙洞中流出来的山泉水。在这灵山秀水的滋养下,高枧夏氏出了多位举人、县官和知府。

高枧村距麻江县城8公里,贵新高速、201国道、309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进村的路口竖着一块大大的牌坊,突显着村落的古朴和不同一般。走进村庄,迎面而来遍野的庄稼和草木气息,一股浓浓的乡愁氤氳掠上心头。这里民族风情独特,全村378户、3729人口中,有布依、仫佬、畲、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9%。一排排木椽青瓦民居犬牙交错,一棵棵参天古树相映成趣,让人感到历经岁月厚积而成就的民族和谐、人与自然和睦的乡村風情图。年轻的女镇长文霞介绍说,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基础设施有了大的进展,村容村貌改变很大,很多农户家是旧貌换新颜。踏着新铺建的石板路,举目修整过的农舍,新建成的一排民族村落,历史感和民族特色和谐相映,青山绿水中的高枧真是一个有模有样的秀美山村。

坐落在村落中的状元第,最初是知府府宅,由夏同龢父亲夏源任知府时修建。老宅木椽青瓦,外砖内木,占地四百余平方米。坐北向南,正房、门楼两进前后各三间,东西两厢各一间,组成一个“四合院”,中间天井,石条砌坎,石板墁地。四周封火高墙,只留一门窗以采光和进出,一看就是典型的屯堡式建筑。翘檐图案,生动活泼,富有生机。夏同龢自幼在此读书写字,中状元后的第二年,衣锦还乡,省亲祭祖,在此居住了32天。

设在状元第里的陈列馆,让我们对夏同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有了初步的印象。中状元后,他被授翰林院修撰、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历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八旗中小学堂提调。1904年春,前往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的人。在日期间,编著了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知识的书籍《行政法》。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法政学堂之一——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并出任监督(校长),并代理两广高等师范学堂监督,兼任广东地方自治讲习所所长,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他聘请的老师或者教出的学生,如被孙中山称为左右手的朱执信、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广东省省长陈炯明等。民国成立后,他是首届国会议员,并当选宪法起草委员会六理事之一。

从状元到议员,从大清到共和,夏同龢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他在入仕后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转身。夏同龢早年游学西南,中年漂泊四海,晚年寓居北京。曾一度随父居住贵阳市团井巷(今夏状元街),但他的记忆深处,难以割舍的还是童年的麻哈(即麻江),他的根在贤昌,在高枧的狮子山。狮子山是他永远的乡愁。所以他自号狮山山人。

以文化涵养后人

有人说: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其实,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土地和家园是脱不了的胎记,那一声声牙牙学语,那一步步蹒跚前行,永远定格在灵魂的深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有一副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夏状元第也很相似。狮子山脚下,挺拔着一雌一雄两棵古银杏树,遥遥相对站立了500多年,涵养着高枧的水源,见证着高枧的变迁。据说夏同龢赴京会试前,曾经专门祭拜古树,祈福告别。

没有树,土地会失去灵魂。没有文化,人也会失去灵魂。乡规民约的神奇力量在于,它能有效的让村民扬善弃恶,勤劳上进。高枧村那座郁郁葱葱的狮子山,就是一代代人保护下来的结果。村民告诉我们:没有人会随意上山,更不会损坏山上的一草一木。望见村里高大的银杏古树,瞻仰修葺后的状元第,感受到了村民珍视传统、保护传统的淳厚民风。这恰恰是一个地方得以再兴最为珍贵的资源。当不少地方肆无忌惮地丢弃和抹杀自己的历史遗存,把一些城镇弄得面目全非时,高枧让我们感动。

岁月蹉跎,状元第历经沧桑。上世纪50年代,府宅被分给5户农民居住。年久失修,百年老屋,板壁倒塌,木榫脱落,普遍漏雨……尽管如此,它没有被付之一炬,仍然比较完整保留了下来。1997年,被列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1999年,被列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2001年,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筹资数十万元,将旧居内的农户迁出,对状元第进行维护。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状元第这副对联,寄托着旧时读书人的光荣与梦想,对后代、对当地影响深远。夏状元之子夏伯寅曾留学日本,1942年回麻江,做了3年陆军教官。后回高枧小学教了一辈子书。我们看到,状元第大门口,存放着一米高的铜铸香炉,里面堆积着厚厚的香灰。据说,这是远近慕名而来的高考学子们前来祭拜时留下的痕迹。

我们随意走进一个叫夏庆云的农户家,与女主人聊了起来。她膝下两女已出嫁,小儿子在外打工,两老就在高枧养猪,既养种猪,也养母猪,每年有十多头母猪和一百多头小猪仔。两老建有一栋三层楼房,日子辛苦但很殷实。当问及平时怎么教育孩子时,这位农村妇女说:“一是要让他们勤劳,不要怕吃苦;再就是要他们节俭,不要把家败了。”简单话语中蕴藏着深刻道理。在高枧,家风依旧纯正。

夏庆云家后面是高枧小学,由于泽被深厚而声名远播。学校现有教师23人,在校学生4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去年,学校综合排名位于全县第三。村内设有一个卫生室,从业医生5人,护士5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45%。村里有4支由村民组成的文艺宣传队,逢年过节为村民表演,与村民同乐。村里的农村书屋也建得有模有样……县新农办副主任龙永昌说,高枧的村民对孩子们的教育很上心,只要学校需要都尽量满足。

“逝者如斯夫”,但有的事物却历久弥新。重视文化的力量,用文化涵养后人,这是状元第留在村民心里的梦想和启迪。高枧走出一个夏状元,正是夏家互相影响,互相引导,一代又一代人涵养的结果。夏家入黔300年后出第一位举人,即十世祖夏朝正,标志着夏家由武转文。十二世祖夏鸿时也是举人。他与独山人莫与俦结伴进京赶考。途中,夏鸿时患病,莫与俦给予了无微不至关怀。考试结果,莫与俦进士及第,夏鸿时落榜。返乡前,夏鸿时将所带钱物尽数交與莫与俦,使他顺利选为庶吉士,从此夏莫两家成为至交,后来,夏鸿时还将小女夏芙衣许配给莫与俦的儿子莫友芝,两家成为姻亲。

莫友芝是与郑珍、黎庶昌并称西南三巨儒的沙滩文化代表人之一。他作为夏同龢姑曾祖父,在夏同龢出生前20年,从遵义来到高枧过除夕,游狮子山、金盆山、姊妹井,留下多首诗作,吟出狮子山“连山迤欲断,斗起何苍雄”等名句。应该说,夏同龢中状元,与祖上的积累和环境的营造有着莫大渊源。这也应答了: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会出状元的原因了。

以文化富裕乡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之村,必会再兴”。麻江县文广局局长曾正军说,麻江正在“觉醒和引导”的路上。他的意思我们理解,就是对这块土地文化的认同和信心,这需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尊古不守旧,坚守能应变,感知传统,储备能量。2011年,麻江县成立夏同龢状元文化产业园区,开启了以文化富裕乡亲的发展新路。2012年,完成产业园营运策划报告编制。2013年,成立了文化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并将办公场地设在高枧村委会。同时,委托第三方编制产业园总体规划。

根据规划大致思路,以夏同龢状元文化为核心,大力挖掘状元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修复和兴建包括状元故居、夏氏宗祠、姜氏宗祠、状元湖、九步三孔桥等元素在内的历史人文景观,建立状元文化纪念馆、陈列馆,将全县自古及今的文化名人收录其中。他们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有“麻江双璧”周恭寿和周昌寿,前者为贵州大学首任校长,后者是夏同龢侄女婿,著名物理学家。有主讲贵山书院二十多年的史学家、教育家艾茂等。经过这样建设,使该村成为一个集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园相结合的现代新农村,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目前,依靠政府投入,前期基础工作强力推进。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房屋立面风貌改造工程,该村公路沿线房屋按晚清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装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的雏形基本形成。全村通组道路和60%的联户道路已进行了硬化。建成观光石板道路1.5公里。年内即将启动一条长1.8公里、宽10米,从县城到状元第的直达公路建设。安装了162盏太阳能路灯。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系统2套,人饮水工程14处。新建移民新村1个,安置村民13户。据文霞镇长介绍,高枧村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做文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发展蔬菜产业和畜禽养殖上下功夫,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渐成气候。

如今的高枧,各项建设方兴未艾,各项事业蓄势待发。但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总有些坎坷。与县、镇干部交流时,他们也反映了规划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一是园区总体规划编制时间过长,控制建设与群众建房需求相矛盾,需要尽快公示控规,启动群众建房程序。据介绍规划设计公司要价150万元,目前政府只给得起50万,设计公司就只提供部分规划方案。政府急!群众也急!二是融资难,启动公共建设项目少,招商吸引力不足,项目对财政依赖大,不能满足建设需要。三是农村白色污染严重,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垃圾污染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

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第一,新农村建设,规划最为要紧;而规划,定位最重要,找准定位,比急和快都要有价值。但花一百多万元规划一个村,对一个贫困县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希望省有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给予支持,组织专家进行分类指导,这样的帮扶也许更实在、更有效,更能让百姓满意。第二,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助推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当制定措施,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各类资金拼盘力度。按照新农村建设到哪里,项目配套就到哪里的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与支农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使用资金,统一调度人力物力。探索建立受益群众出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银行支持企业建设贷一点的投入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多元筹集。第三,要学习借鉴四川、浙江等省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验,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虽然困难不少,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表现的高度热情、积极参与,让县、乡干部倍感欣慰。镇党委书记邓德林介绍说,2013年,产业园挂牌时,老百姓自己买来烟花爆竹燃放,表达他们的欣喜。在前期工作中,指挥部对14户村民进行了拆迁安置,群众积极配合。而现在,他们期盼的,是规划尽快出台,让建设的步伐迈得更快。老百姓主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让我们坚信高枧村明天一定能够兴旺和繁荣。让文化遗产切合每个人的希望和梦想,梦想定会照进现实。

夏同龢留学回国时,他的理想是“使法律思想普及于国民,则国力自强”,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就是能广兴法政学堂,使普通民众都能拥有法律知识,使所有的民众都能依法办事,以此谋求国家的强盛。夏同龢的法政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珍贵遗产。如同整个村庄的建设,都要遵循法治原则,理出顺应民心的事情,群策群力,圆一个富裕乡亲的梦。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返程途中,这句话一直萦绕回响……

猜你喜欢
状元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