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东垣对痿证的认识

2014-04-15 06:20周俊叶蔚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痿证脾胃论李东垣

★ 周俊 叶蔚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2.杭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 浙江 杭州 310007)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两足痿软较多见,故有“痿躄”之称。《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痿”的概念[1],而且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李东垣则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痿证的认识进行了补充。笔者结合学习《脾胃论》的体会,谈谈李东垣对痿证的几点认识。

1 痿证的病因

李东垣认为痿证的病因分外因和内因。如《脾胃论》中描述痿证成因时有“夫脾胃虚弱,过六七月间,河涨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等字句,从中可以看出脾胃虚弱和湿邪是痿证发生的重要原因。

1.1 脾胃虚弱为根本原因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痿躄证属内脏精气不足所为也。”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全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脾病则四肢不用,故痿证肌肉萎缩的临床症状也与脾胃有关。并结合李氏“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可以推断脾胃虚弱是引起痿证的根本原因[2]。

1.2 湿邪为关键因素 李氏认为湿邪是痿证的另一个病因,这点与《内经》相吻合。《素问·痿论》说:“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肉痿者,得之湿地也。”在《灵枢·九宫八风》也有“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的记载。笔者认为,此处的湿邪不仅包括《内经》原文所描述的外感六淫的湿邪,还应该包括内生的湿邪。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不能运化水湿,极易形成湿邪困脾之证,而且此内湿是痿证病机演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2 痿证的病机

《内经》认为痿证的病机是“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后世张景岳从其说:“故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热,则五脏之阴皆不足,此痿躄之生于肺也。”马莳也在《素问注证发微》中说:“内详五脏之痿,必始于肺。”可见《内经》强调了肺与痿证的密切关系[3],而李东垣则补充了另一种致痿病机。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关于痿证病机的描述有湿热成痿、暑伤胃气等,但综合其总病机为“夫痿者,湿热乘肝肾也”,可见中焦湿热和湿热下乘肝肾是痿证演化过程中的关键点,即李氏所说的“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结合上文论述的病因,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或因外感湿邪影响脾胃,或因脾失运化而内生湿邪,都导致了湿邪困脾。湿为阴邪阻遏阳气,日久郁而化热,热与湿相搏而成湿热,即“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之意;湿性重浊趋下,又因“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故湿热之邪能下乘肝肾,李氏将其描述为“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於肝肾”,然热邪终为阳邪,易耗伤肝肾真阴,即“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绝矣”。脾主四肢,肝主筋,肾主骨生髓,三脏皆病,故四肢肌肉无气以禀、筋脉不润、骨枯髓虚,终致痿证。

综上所述,痿证的病位涉及脾、肝、肾三脏。张秉成《成方便读》曰:“然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张再康等[4]在论湿热痿证时也认为脾胃是本中之本,因此痿证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热内蕴、肝肾阴亏四个方面。

3 痿证治法方药

3.1 继承发展《内经》治则 《内经》对于痿证的治疗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所谓的“独取阳明”,就是以治疗中焦脾胃为重点。陈无择据此指出“诸治痿法,当养阳明与冲脉”,代铁良等[5]根据况时祥教授的临床经验,认为“独取阳明”有补益脾胃、清除阳明热邪之意。李东垣治疗痿证的方法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旨意“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提出“若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前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可见李氏以治疗中焦脾胃为重点,针对上文所述痿证的病机特点,总结出补脾升清、清热燥湿、补益肝肾的三种治疗方法。

3.2 三法集于一方 痿证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错综复杂,而且各个病机特点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因此李氏执简驭繁,将三种治法集合于一方,创制代表方清燥汤。方中黄芪、人参、炙甘草补益脾气,而且黄芪在整张方中用量最大,可见补脾胃是治疗痿证的基础,也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体现。升麻、柴胡即“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使湿浊之邪不再下流乘肝肾,同时又遵“火郁发之”的治则。而后是一些健脾化湿和燥湿健脾的药,如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苍术、陈皮,以求“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使湿不与热相搏。黄连、酒黄柏性味苦寒,清热燥湿,而且李氏还认为酒黄柏有“泻火救阴”、“治肾水膀胱不足”之功效。再以麦门冬、当归身、生地黄、五味子补肝肾真阴不足。最后再加神曲则有“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加炒曲以消之”之意。可见李氏方剂配伍缜密,丝丝入扣,紧扣病机特点。

4 问题与展望

李东垣充分阐述了湿热致痿的理法方药,丰富完善了中医学对痿证辨证论治的思路,但还存在诸多疑问有待解答。第一,如何抓住病机的轻重主次。痿证病程缠绵,病情复杂,虽然病机都涉及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热内蕴、肝肾阴亏四个方面,但不同的患者也是各有侧重,如何准确辨证是关键。第二,如何平衡燥湿与补阴的问题。治疗湿热痿证时涉及燥湿与补阴,然而燥湿之药易化燥伤阴,补阴之品多滋腻留邪,虽然李东垣将燥湿药与补阴药同用,但要真正做到祛湿不伤阴、补阴不留邪,这两类药的用量及其比例还需要临床反复验证和进一步研究。

[1]倪世秋,王继明.痿证古代文献综述[J].医学信息,2008,21(3):431-435.

[2]孟毅.从脾胃论治痿证之体会[J].光明中医,2009,24(10):1 964-1 965.

[3]王中琳.《内经》痿证理论钩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8):648-649.

[4]张再康,冯瑞雷,张明泉.谈对“湿热不攘为痿”的认识[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4):181.

[5]代铁良,徐衍华,况时祥.况时祥教授治疗痿证的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2):8-9.

猜你喜欢
痿证脾胃论李东垣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名老中医陈卫川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经验举隅
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基于文献的从脾胃论治失眠用药规律研究
从后天脾胃论治更年期血崩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基于数据挖掘金代名医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