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与“问题教育”

2025-02-18 00:00:00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养育学校孩子

编者按

长期以来,在唯分数、唯升学等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生被认为是“问题学生”,而学校和家庭忽视甚至错误对待“问题学生”,逐渐形成了“问题教育”。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如何使“问题教育”重回正轨,已经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2024年10月26日—27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省宜良县举办。论坛聚焦“问题学生”与“问题教育”,邀请到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等名师专家一同探讨这一话题。编辑部摘其精华刊出,以飨广大教师读者。

[“问题学生”来自哪里?]

王旭明:在理论上,“问题学生”是不应该存在的。学生就是学生,何来“问题”之冠名?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分为有问题的或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中,的的确确有“问题学生”存在。“问题学生”的产生,不全是教育的原因,但可以肯定地说,教育难辞其咎,学校难辞其咎,老师难辞其咎。

李镇西:是的。长期以来,用分数这把尺子衡量学生,有些学生自然就被认为是“问题学生”,而问题源源不断地产生,必然会造成家庭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而要改变“问题学生”,首先得改变“问题教育”,要改变“问题教育”,必须改变“问题教育”的实施者,也就是问题教师、问题家长。

这次论坛前,我搞了一个大型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专业的心理医学人士。调查结果显示,有85.8%的受调查者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这意味着,“问题学生”这一标签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行为评价。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性格特质”。

刘长铭:今天的话题是“问题学生”与“问题教育”。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一个孩子刚生出来,只要器官发育正常,就不应该是问题孩子。这个问题肯定是他在随后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

今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有没有给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曾经给家长提出建议,我说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这个事情与考试、与升学有没有关系,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特长,我们就应该鼓励他。怎么鼓励呢?就是允许孩子每天在这件事情上投入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孩子从初中开始发现他有一件感兴趣的事情,每天投入1小时,就意味着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在这件事情上累计投入了2000多个小时,也许这就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至少是大学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

今天很多的家长、很多的老师,目光都盯着升学抢跑。恨不得孩子2岁开始学英语,3岁开始学数学,4岁开始背唐诗宋词,总想提前学那些应该在学校学的东西,想通过抢跑来占先。等到高中毕业了,孩子抢出的余量已经消耗殆尽,没有任何优势,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跟人家平齐了。而你在抢跑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参与其他活动,比如游戏等,从而发展起来的那些能力却留下了空缺。当最后你抢跑的优势丧失殆尽的时候,别人正常地发展,成长为相对更全面、更完整、更和谐的一个孩子,而你是带着一些缺陷、漏洞的孩子,那个时候你不仅没有优势,反而处于劣势。

詹大年:什么是问题孩子?这个也没有办法下定义。我讲到问题孩子,是看到问题孩子的另一面——另外一群孩子叫不叫问题孩子?

今天我们看到的问题孩子是学习不好的孩子,那么那些学习很好的孩子,他们有问题吗?其实这些孩子,往往比中小学学习不好的孩子更可怕。我常常讲,我们今天的问题孩子是怎么来的?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一方面是不合适的教育设计。不合适的教育设计,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所以产生了矛盾。因为不能满足孩子个性发展需求,所以有了问题孩子。

[“问题学生”

背后是什么?]

李镇西:“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眼光有问题。教育眼光有问题,看学生就有问题了。在这个背景下来研究这个话题,我们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我认为“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第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第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第三是个人性格特质,第四才是学校教育。当然这样说,绝不意味着我们教育者就可以撇清自己的责任。

文东茅:我想问的问题是,好学生就没有问题吗?北大的学生就没有问题吗?很不幸的是,我天天接触的都是好学生,是北大的高才生。其实北大学生也有不少得抑郁症的,或者不是抑郁症,是空心病。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疲惫、孤独、情绪差,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有句话说:“家庭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港湾。”把学校建成幸福的大家庭,是不是各种问题会少很多?大家庭的核心要素和家的要素是完全一样的,应该要有无私的大爱,应该爱每一个学生。如果真的把学生当作孩子看,我们的教育观念就不一样。学校和家庭要有真爱,让每个人有归属感,让每个人有价值感,这种归属感、价值感都是幸福的源泉,很多问题都可以化解。

李玫瑾:我个人觉得“问题学生”更多来源于养育和教育。我在这里加了一个“养育”,因为养育在家庭,教育在学校。

当今养育、教育共同面临的现实就是现在“内卷”太厉害了。“内卷”让家庭失去了平静,让父母失去了耐心。“内卷”让成长变得恐惧,让孩子畏学而逃。近几年我所去的地方,一般学校领导问我,孩子自杀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孩子很多有抑郁的,还有死活不上学的,说自己有心理疾病的。

我认为很多心理疾病源于不顾心理发育规律的养育和教育,这种养和教的方法很容易让孩子出现心理疾病。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对人的心理成长只是一种给予而非原动力。所以我们的给予不要阻隔他的动力发展。动力是什么?不是直接给,而是挑事、挑题、提问,让孩子起了好奇心,起了想明白、想找答案的兴趣。所以我说我们不是给予,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些东西。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对父母来说,最好的养育是适合。你遇到天赋、品行优异的孩子,养育得越好,他离你而去的概率就越大,他的贡献不在家里,能量一定惠及更多的人,甚至可能是全人类。你遇到资质平平、本性纯朴的孩子,也要善待他,那是上天留给你的礼物。如果养育好,他会让你不断地感受到亲情、子孙绕膝的美好,享受天伦之乐。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会给你美好和安全感。所以我们真的要善待每一个孩子,使其各有各的发展。

刘长铭:我们今天教育之所以出了那么多问题,产生了所谓的“问题学生”,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多的做法是违背了人的天性。孩子天生是爱学习的,天生是会学习的、能够学习的。我认为今天我们极少有绝对的厌学的孩子。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的厌学的孩子,实际上是他不愿意学你逼着他必须学的东西。他一定有他的兴趣,所有孩子天生爱学习。但是他喜欢怎么学呢?他喜欢在探索中学习,喜欢在模仿中学习,喜欢在观察中、尝试中、反思中、做事中、交往中、玩耍中学习。他们自己会反思、会调整、会模仿、会观察,他们自己会找到学习的窍门,不用老师喋喋不休地告诉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通过这样的学习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智慧。今天的孩子不喜欢什么样的学习?孩子不喜欢被逼迫学习、被灌输学习、被督促学习、被监督学习。当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背后都有老师在盯着,每做一件事情老师都会在表格上打一个分数,孩子是什么感觉?被强制、被限制、被束缚、为考试而学习。今天孩子们特别不喜欢的学习方式恰恰是学校主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育能不出问题吗?

[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带来的“教育问题”?]

王旭明:面对“问题学生”“问题教育”,全社会应该如何解决?首先要做细做小做实教育工作,需要对“问题学生”分类研究,分类施策。我们姑且把“问题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因为不能按照家长和学校对学习的要求,而不愿、不敢甚至不能上学,被家长和学校视为有问题的“问题学生”;另一类是因为遗传、教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问题学生”。

具体如何做呢?一是识别。建议有关部门指定或设立若干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对“问题学生”是否确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学诊断。二是施策。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虽同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重叠,但三者在含义和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严重程度递进,这就要求面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时采取不同的措施。三是科普。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但家长、学校、社会对其重视仍然不够,究其原因是很多人对其认识还存在欠缺或偏差。因此,当下应特别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普及。

刘长铭:每个人天生有好奇心,天生爱交往,天生爱创造。今天我们的很多教育实际上违背了这个规律,使得孩子从今天的教育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太少了。我们要用更包容的心态去允许学生学一些他感兴趣的但又不是对考试有直接帮助的内容,学生就可以从中有更多的成就感。其实孩子生来不怕失败,孩子学走路就是从失败中学会的,没有哪个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没摔过跟头。不论人类进化到什么程度,至少在一段历史时期中,不论人怎么进化,社会怎么发展,人都会保留着许多的动物性。今天我们的教育谈优雅、谈从容有点奢侈,真正成功的教育,是顺应天性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是孩子获得幸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把学习变成孩子快乐的体验,把成长变成孩子幸福的时光,让童年成为孩子快乐幸福的记忆——如果我们的教育追求这样的目的,今天我们教育的问题就会少很多,所谓“问题学生”也就会大大减少。

李玫瑾: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从“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这样倒推,我看到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逻辑的。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仅具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还有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甚至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詹大年:对待“问题学生”,我们丑小鸭中学学生怎么做的?帮助比转化更重要,共情比感化更重要,建构比改变更重要,保护比教育更重要。

一是营造安全感与温馨感。教育的基础是安全感,教育的重点是温馨感。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安全感,教育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孩子在学校感觉不到温暖,那么这个学校输出的不是教育。我们的目的是办温暖的学校,做好玩的老师,因为温暖是治愈一切的力量。其实学校就是把人变得温暖而美丽,否则学校就没有价值。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没有享受过温暖,那他就不知道什么叫作温暖。

二是让学生自主管理。我们学校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不要以为调皮学生难管,调皮学生很多时候不要你管。教室里有班级公约,我们学校从来没有给老师、学校制定什么公约。

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未被关注、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要解决需求,而不是解决问题。人要用一辈子时间治愈自己,成长的过程、幸福的过程就是自己治愈自己的过程。我们也不要觉得问题孩子用点什么办法就改了,很多时候不用改,也改不了的。改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继续才是目的,这就是教育。

李镇西:转化“问题学生”,我有四个关键词:期待、欣赏、尊严、信任。第一,相信孩子(期待):我们一定要坚信,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想做坏人,想进监狱。面对“后进生”,我们一定要坚信:无论他看起来多么满不在乎,多么“流里流气”,多么不可救药……他的内心深处都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关键是要点燃其沉睡的上进心。第二,班级温暖(欣赏):一定不要把对“后进生”的转化当作班主任一个人与这个“后进生”的较量。要让全班学生都关注他、欣赏他。第三,给足面子(尊重):学生有了进步,我们就要维护他的尊严。所以我多次说,对“后进生”的转化,不仅仅是谈心,还要摸爬滚打一起玩儿。第四,建立感情(信任):信任,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当每个学生足够信任老师,“问题学生”就不会存在,“问题教育”也迎刃而解。最后我想说的是,迷恋学生成长的老师,将永远被学生迷恋!

猜你喜欢
养育学校孩子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启蒙(3-7岁)(2019年8期)2019-09-10 03:09:08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幸福(2019年21期)2019-08-20 05:39:12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6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32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