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苏东林,日前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说:尽力而为与竭尽全力是不一样的,尽力而为可能是99.9%,但竭尽全力可能达到100.1%。只有每次都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才能有望达到我们的目标。
苏东林院士所言极是。“尽力而为”与“竭尽全力”虽然都强调“尽力”,但二者“尽力”的程度却明显不同。“尽力而为”侧重于在自己能力、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做好,就像很多人帮助别人时,通常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样;“竭尽全力”则是把自己的所有力量使用到极致,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冲刺阶段拼尽全力去争夺奖牌一样。显而易见,“竭尽全力”比“尽力而为”意志更坚定、行动更决绝,效果往往也更好。“竭尽全力”是一种破釜沉舟、不留退路的彻底精神和勇敢行为。当一个人竭尽全力时,往往会突破自己的极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一往无前地向着既定目标奋进。这种竭尽全力的决心和行动,每每能够创造出非同凡响的惊人奇迹。
不过,我们也不应简单地认定“尽力而为”就不好,“竭尽全力”就是完美的。在不同条件和情境下,二者各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一个人动辄或事事都“竭尽全力”,就可能过早地耗尽精力,导致身心俱疲,无法行稳致远;但如果总是仅仅“ 尽力而为”,也可能会错失良机,与成功失之交臂。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在面对关乎国家利益和人生理想的大事时,一定要有竭尽全力的决心和勇气,义无反顾、毫不懈怠,不达目标决不放弃;而在日常生活和一般性事务中,则应让“尽力而为”成为待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
王安石有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无论是“尽力而为”还是“竭尽全力”,都是为人处世、推进事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是否“尽志”。为此,应当科学合理地用力,懂得何时何事该“尽力而为”、何时何事该“竭尽全力”,从而游刃有余地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
(摘自《今晚报》胡建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