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关于家族记忆和民族记忆的英雄颂歌

2025-02-13 00:00:00汪修荣
出版人 2025年2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鸭绿江第一人称

近年来,抗美援朝题材的成人作品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影视作品更是创下了收视纪录,如《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志愿军》《金刚川》等。相比之下,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少儿作品却相对较少。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长篇儿童小说《鸭绿江来信》,系儿童文学作家胡继风根据一个志愿军战士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从儿童的独特视角审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英雄颂歌。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胡正光、胡正明兄弟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的光辉形象。这是一对普通的农家子弟。解放战争一结束,作为人民子弟兵的哥哥胡正光,为了保家卫国又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火中失去了一只胳膊一条腿,光荣回国后继续参加家乡的和平建设。弟弟胡正明,追随哥哥的脚步,主动放弃令人羡慕的小学教师工作,告别自己深爱的恋人,投笔从戎,奔赴朝鲜前线,最后血洒沙场。他们既是无数志愿军战士中的普通一员,又是广大志愿军英雄的缩影,他们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仅是母亲的儿子,也是祖国的儿子,他们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其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无数和杏花一样的中国儿童,为他们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战争通常与儿童无关,远在朝鲜半岛的抗美援朝战争更是远离中国儿童,但它又深刻影响着无数中国儿童的生活与命运。如何让儿童去认识感知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作者为小说精心设计了儿童视角,试图通过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感知这场血与火的战争,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精神境界。作者有意安排两位志愿军英雄的妹妹杏花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亲历者和见证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杏花既是这对志愿军英雄兄弟的妹妹,又是他们生活的亲历者和战争的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杏花只能目睹大哥和二哥在家乡时的和平建设生活,无法直接接触战争。由于远离硝烟,作者有意把书信与战场日记作为媒介,让两位哥哥通过战场日记和书信讲述他们在朝鲜战场的战斗生活和对家乡父母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阅读两位哥哥的战场日记和书信,杏花间接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志愿军战士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两位哥哥的战场日记和书信因此就显得更加真实、亲切、感人,更有艺术感染力。小说通过大哥的“战场日记”和二哥的“鸭绿江来信”,把前方与后方、异国与家乡、战争与和平、战士与亲情、国家与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身在老家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杏花就不再是一个外人和旁观者,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战争亲历者和见证人。通过大哥的“战场日记”和二哥的“鸭绿江来信”,杏花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志愿军战士的流血牺牲,儿童读者也在阅读中认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接受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洗礼。

第一人称视角在这部小说中也有自己的特色。在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中,又通过“战场日记”和“鸭绿江来信”,分别插入了大哥和二哥的第一人称成人视角,看起来就像俄罗斯套娃,三种第一人称视角不断切换,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增加了小说的内涵。战争与和平的相继上演、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相互交织、三种不同的第一人称手法的不断切换,共同促就了小说别样的艺术效果,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更具有节奏感。无论是作为第一人称杏花的童年回忆,还是大哥的“战场日记”以及二哥的“鸭绿江来信”,它们在小说中形成了水乳交融、三位一体的关系,它们不仅是个人记忆和家族记忆,也是最可宝贵的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

(本文作者为凤凰传媒编委会原成员)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鸭绿江第一人称
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
中国造纸(2022年8期)2022-11-24 09:43:42
欢迎订刊《鸭绿江·华夏诗歌》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22
欢迎订阅《鸭绿江·华夏诗歌》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32
《鸭绿江·华夏诗歌》征稿启事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30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中国收藏(2017年4期)2017-05-13 07:23:02
第一人称小木屋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军事历史(2004年5期)2004-08-21 06:29:20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
军事历史(2000年3期)2000-08-16 07:25:38
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
军事历史(1998年4期)1998-08-21 08: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