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内心世界的出版理念,将有助于推动童书出版从单纯的市场竞争向更加注重儿童发展的方向转变。
童书是供儿童阅读的书籍。童书出版,儿童的界定是前提。《现代汉语词典》将儿童定义为“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出版行业虽没有给出明确的儿童的定义,但从专业童书出版社的出版情况来看,童书出版的对象基本上是12岁以下的孩子,即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由此可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童书阅读的主体。针对这样特殊的阅读群体,童书编辑也成为图书编辑中特殊的一员,同样是以图书内容来满足读者需求,童书编辑面对的却是一群特殊的读者,如果缺乏对这一群体阅读特征的认识,将难以应对新时期童书的编辑要求。
童书的阅读特征
童书的阅读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阅读结构层次分明。就正常的儿童而言,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着虽不明显却一定存在的边界。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段中,无论是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是截然不同的,每一年龄段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点也不一样。2—12岁的童书可以按年龄分为多个阅读阶段,但12—15岁或15—20岁的阅读差异化会逐渐缩小。2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差异会更小。所以,童书阅读与其他类别图书阅读最大的差异在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阅读能力不同,细化程度要远远超过成人读物。
二是童书阅读的非自主性选择。成年人的阅读选择大多是基于自身的阅读兴趣或者某种需要,图书的购买者与阅读者具有同一性。而童书的阅读者与购买者则通常是分离的,特别是低幼儿童在自身没有选择能力时,其书籍的选择多数由其父母或其监护人代劳,是以成年人的眼光选择所谓的儿童“应该”或者“适合”阅读的图书,儿童本人并不参与到选择的过程中,大多数儿童是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形成阅读偏好。另外,即便是7~12岁的儿童具有一定的阅读选择自由,大多数时候在选购图书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监护人的影响。
三是童书内容提供者非儿童。儿童时期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去体验的过去时,并不是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童年,就可以通过回顾来实验新环境下的儿童体验,就可以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写作。绝大多数童书的作者是成年人,他们采取回忆、观察、现场参与等种种方式,尽可能接近儿童的世界,在写作中也尽量使用儿童的语言方式,甚至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不同年龄段儿童语言的仿真。尽管从目前看来,并没有比模仿更好的方式来提供童书内容,但无论如何,成人与儿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成年人无法真正地、完全彻底地通过二者之间的屏障。
编辑的儿童视角发现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童书阅读特征,可以看出,童书是儿童世界的被动产物,儿童自身大多是无法参与到图书的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至于童书的出版方面,编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去发现儿童视角,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满足儿童需求的图书。
一是眼中、心中有儿童。在为孩子工作的时候,首先要有儿童的概念,确立为儿童出书的思想基础。现在国内的编辑不仅要编书,还要关心书卖得怎么样。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童书实际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导致了专业创作者、研究者的流失。曹文轩曾表示:“无论是专业的研究界、批评界还是童书作家本身,都没有把为孩子写作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来看。我认识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不敢轻易写作儿童文学作品,为什么?因为他们把为孩子写作当作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要深思熟虑后才动手,但是目前很多童书作家却很少有这种使命感。”所以,只有编辑眼中、心中有儿童,才能发现那些有使命感的童书作家,并与作家一起创作出属于儿童的图书。
二是具有提升童书创作理念的意愿。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院长方卫平认为,国内童书自身的创作理念确实需要提升。“国外童书中的童趣、想象力、游戏性、幽默感,都值得国内创作者和出版人琢磨。我们的童书太复杂、太做作、太说教了,缺乏在天真、单纯的故事中展现深刻主题的能力。”童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对儿童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往往强调道德灌输和知识传授,而这种教育导向被过度强调,往往使得童书创作失去了应有的童趣。童书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和传递知识,更应该是为了给予孩子乐趣、启发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童书编辑更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从源头实现童趣创作和教育功能的有机融合。
三是从四方认可的联盟角度认识儿童阅读。在儿童读者、家长和编辑、市场四者之间的关系中,儿童通常是被忽略的部分。日本资深童书编辑松居直曾直言:“现在各个出版社拼命想做的都是受市场欢迎的书,我感到担忧的是编辑们是不是想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想到了孩子们是不是能够从书中得到快乐。”在松居直看来,四方联盟的构成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儿童的快乐,阅读是儿童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在童书创作和编辑过程中,让儿童快乐阅读并非无法实现,只是当它和现实情况发生矛盾时,编辑应如何从中发挥协调作用,如何做好取舍。应该认识到,真正能够触动孩子心灵的童书,将更有可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并长久地为孩子带来快乐与思考。
童书的童趣生成
童书必须具有童趣才能成为儿童的阅读对象,才能真正得到儿童的喜爱。童趣的生成受书写过程和编辑过程的影响,虽然它取决于书写者是否具有体验儿童心理和儿童生活的能力,但编辑的恰当处理能有效地将作者与儿童读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儿童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
其一,编辑应充分利用成人的阅读辅助作用。儿童在相当长时期内的阅读是无意识的,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图书内容的重要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更多的是偏重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不仅是儿童阅读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也是参与者与支持者。家长的阅读辅助作用是童书产生童趣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家长的陪伴,童书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增加互动性,使孩子在阅读中体验更多的乐趣和情感共鸣。因此童书编辑应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为成人提供亲子阅读指导与互动建议方面,使家长在阅读辅助过程中,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激发出童书的童趣。
其二,编辑须注意阅读范围的扩展与阅读能力的局限。童书编辑是一个需要不断应对阅读界限变化的工作。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研究者都坚定地认为儿童阅读范围与成人阅读范围其实并没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儿童的成长一向是以成人为标准,所以越是超越了同年龄段阅读范围的儿童,在成人世界获得的评价就越高,由此也形成童书编辑热衷于制作“高端”童书的导向。儿童阅读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分年龄段提供对应的读物是制造童趣最基本的方式,拔苗助长式的读物要么成为儿童拒绝阅读的废物,要么成为儿童阅读的沉重负担。
其三,编辑应不断探究新的方式和新的可能。童书与成人书之间也许并不需要有一条清晰的安全隔离带,然而一旦强调童书的“童趣”,则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探索使用不同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展示出童书所应具有的童趣。编辑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主题,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富有想象力的情节、鲜明有趣的角色设计、活泼的插图以及寓教于乐的内容,来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编辑甚至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进行参与式创作,来增强儿童与童书的互动性,或结合图书、音频、视频等跨媒体融合方式,来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综上,童书不仅是阅读的工具,更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桥梁。关注儿童内心世界的出版理念,将有助于推动童书出版从单纯的市场竞争向更加注重儿童发展的方向转变。■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国中福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