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出版社须科学建构教育理论出版的特色优势,以强大的教育理论出版服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地方教育出版社作为教育出版的专业机构,不仅负有传播文化知识、保障教学需求的职责,同时还负有教育理论出版的义务。尤其是在服务地方教育需要、积极推出反映地方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新成果、促进地方教育质量提升和各项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方面,地方教育出版社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地方教育出版社在履行这一社会职责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也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出版传播业态转变的冲击下,一些地方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出版特色不够鲜明,优势不够明显,发展的势头不够强劲,在业务结构中还没有成为重要板块。这不仅影响了出版社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也与新时代的新要求还有距离,需要提高站位,增强认识,加强教育理论出版,积极服务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深刻把握教育理论出版的重要意义和机遇
首先,要提升对教育理论出版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行动自觉。科学的、丰富的、活跃的教育理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这里不仅有新鲜的、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还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多维的思考探索、多样化的参照,所以,教育理论出版传播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翼。
新时代对教育理论出版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首先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其次,新兴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正深刻改变着教育与学习的内容、结构、技能和模式,引起了教育思维、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理论和教育话语的诸多重大调整和转变。这些都是教育理论研究要回应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教育理论出版要积极面对、参与和回应的重大业务课题、发展课题。地方教育出版社作为教育理论出版的专业机构,只有清醒认识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这些重大变革,才能深刻把握重大时代课题,强化责任自觉,聚焦中心任务,履行使命职责,全面加强教育理论出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这同时也是地方教育出版社重要的发展机遇。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无疑带来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繁荣,也必然带来教育理论读物更大的需求,这显然是教育理论出版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从实际来看,一些教育理论出版做得好的机构,可以借此机会厚植优势、发展特色,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一些地方教育理论出版还比较薄弱的机构,正好可以抓住这一重大发展契机,加强谋划,实现强势突围。
教育理论出版不仅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利器,也是出版社培养优秀编辑出版人才、提高编辑出版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广东教育出版社为例,该社长期重视教育理论出版,多数编辑都经历并参与过教育理论图书的编辑工作,这对编辑的综合理论素养和前沿视野都是一个很好的锤炼。广东教育出版社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熟悉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教育政策并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学术资源的编辑出版队伍。因此,该社有实力组织和承担大规模的教材出版任务,其中包括国家课程义务教育学段10科共60个品种,高中学段7科55个品种,职业教育入选首批“十四五”职教国规教材38种,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700多个品种,大湾区特色教材澳门《中国语文》(粤教版)小学、中学教材,香港《新视界·中国历史》(粤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等,这些教材都被高质量地按期完成编辑出版,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好评,展现该社在教育出版方面强大的综合实力。
科学建构教育理论出版的特色与优势
改变教育理论出版的弱势局面,更好服务教育理论研究与普及,地方教育出版社首先要强化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地方教育出版社由于长期从事教材教辅的出版,在出版体系中普遍属于经营绩效良好的机构,这在客观上为做好教育理论出版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条件。地方教育出版社应充分领悟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充分发挥机构的既有优势,加强顶层设计,扬长避短,积极作为,克服先天的局限和后天的不利因素,通过做强做优教育理论出版,提升出版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
其一,增强教育立社重在理论立社的思想认识,把教育理论出版置于机构出版业务的头部位置。教育理论出版不是表面文章,不是点缀,不是应付,而是服务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和关键部分,是地方教育出版社的本职本责。因此,要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把做好教育理论出版作为题中应有之义,要作为出版社出版业务的常态部分、固定部分,确定较高的出版比重。就管理层面而言,地方教育出版社要由主要领导来分管教育理论读物出版,要组织精兵强将来从事教育理论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要树立“全社一盘棋”的观念,要有政策的倾斜,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其二,紧贴教育理论研究前沿,确定主攻方向,发展出版特色。教育其实是一个大学科,教育理论研究有很多重大领域,比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语言教育、思政教育、学生教育、教师教育等。地方教育出版社普遍不是综合性的大型出版机构,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业务传统,结合地方教育研究的专长,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形成自身的专长和特色。选好方向之后就应坚持定位,保持应有的定力,特别是在进展还不够显著或者发展出现一些曲折的时候,更应保持必要的定力,并通过精心谋划及时解决发展的障碍问题。
其三,抓住权威专家作者,建设多层次互补性的优质作者队伍。作者资源是出版的首要资源,在理论出版领域,权威专家作者不仅代表了理论研究的高度,而且拥有很高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其著作往往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该领域和相关领域乃至社会大众普遍需要阅读的内容资源。在抓住权威专家作者的同时,地方教育出版社还要根据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客观上存在多层次、多结构和多领域分布的现状,建设多层次、互补性的优质作者队伍,包括学科领头人、名教授、名教研员、名校长、名教师等,并通过各种形式的长期的业务交流往来,形成基本的、稳定的优质作者队伍。
其四,深耕地方,建设教育理论出版的“根据地”。我国的地方教育出版社基本上是一省一家的布局,而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人口与地域面积都不小(港澳特区除外),若以欧洲作为参照系,我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相当于一个大中型欧洲国家。因此,从资源与市场来看,地方教育出版社即使仅仅依靠所在的地区,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地方教育出版社大多作为地方唯一的教育专业出版机构,更有义务服务好地方教育事业,挖掘地方教育资源。要克服盲目向外的观念,坚持深耕地方,深入基层,积极推出有创新价值、有基层鲜活经验的教育理论著作,地方化很多时候就是特色化,在服务地方教育实践的同时获得更为宽广的市场空间。
其五,加强精品意识,强化教育理论选题策划,加强精品设计制作,提高教育理论图书的出版品质。要有意识地策划组织一批具有良好市场的教育理论读物,通过这批图书打开市场,建立专业影响,形成读者口碑,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大厦书系”,就是通过出版一批权威作者的教育理论著作,不仅吸引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市场和读者的兴趣,为此后的教育理论出版蹚开了道路,形成了品牌。
管培俊在《以系统思维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一文中指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统筹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认识和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规律,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系统思维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服务教育事业的教育理论出版同样需要高度重视、有效统筹教育理论出版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坚持整体规划,坚持守正创新,锚定目标,务实进取,积极作为,精准施策,建立长效机制,汇聚更多力量和资源,出版更多教育理论精品,从而更好推动机构的发展,更好服务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单位为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