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地处皖东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宣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锐意进取,用勤劳与智慧书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从农业的稳步发展到工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从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到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宣城人民的汗水与梦想,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我们用几个关键词,讲述宣城的历史和奋进故事——
一张纸的嬗变
宣城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尖齐圆健”四德兼备的宣笔、“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徽墨、“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端肌歙理、文武兼济、凝腻净润”的宣砚,共同蕴蓄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韵。特别是宣纸,承载了很多人对宣城的第一印象和美好期许。
宣纸源于唐代,传承至今已近1200"年,主要采用宣城泾县所产青檀皮、沙田稻草、天然泉水,经10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纹理美观、质地柔韧、经久不腐,被誉为“纸中之王”,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地域产品。唐朝时,宣纸便为朝廷贡品。自元代起,泾县小岭成为宣纸制作的核心区。明清时期,宣纸品种增多、产地扩大,纸质“为一时之甲”。泾县小岭曹义发“鸿记”“桃记”“汪六吉”、曹兴泰“和记”等宣纸品牌屡获国际大奖。据史料记载,1937年泾县宣纸“共有三十余家,约有工人二千数百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南陵、芜湖、宣城等地相继沦陷,水陆不通,宣纸销路断绝,泾县所有纸槽几乎停工,纸工生活陷入绝境,宣纸制作工艺濒临灭绝。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对宣纸生产的困境进行调查和分析,叶挺等军部领导站在保护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高度,全力扶持宣纸产业发展,在战争时期为宣纸创造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宣纸产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宣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宣纸市场由国内扩展到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巨幅画轴缓缓展开,宣纸的魅力惊艳全世界。北京夏季奥运会、冬(残)奥会运动员获奖证书均由宣纸制作,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宣城市加快推进以宣纸为代表的文房四宝产业振兴发展,颁布实施《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制定《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发展规划》《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等,连续举办多届文房四宝旅游文化节,挂牌成立“中国文房四宝现代产业学院”。中国宣纸小镇建成运营,年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次,“国纸客厅”成为本地标志性景观和网红打卡地。2024年,宣纸行业监管局成立,宣纸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持续朝着省委提出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绽放新光彩”的目标奋进,初步形成了以宣纸集团为核心,“红星”“汪六吉”“汪同和”商标为龙头的宣纸、书画纸产业群。
今天,“宣纸上的山水画卷”成为宣城最为响亮的推介词,宣纸穿越千年,不仅是宣城的“第一印象”,更是宣城的“第一名片”。
一座山的故事
“宣州多佳山水,山祖敬亭。”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在《元和郡县志》和光绪《宣城县志》等史料记载中,其“山有万松亭、虎窥泉”,“东临宛(溪)句(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吸引了历代文人登临览景,留下诸多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成就了一座山的非凡。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南齐著名诗人、宣城太守谢朓登临敬亭山,写下“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等佳句,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宣城山水通过谢朓的诗歌得以闻名,由于其一生四分之一的诗都是在宣城所作,谢朓便有了“谢宣城”的别名,宣城也有了“谢公城”的雅号。
“玄晖发其藻,太白扬其辉。”诗仙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屡登谢朓楼、访敬亭山,追寻谢朓遗踪,吟咏不已,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李白写宣城的诗歌有80多首,其中关于敬亭山的就有23首。谢、李之后,历代名人雅士纷至沓来,览胜抒怀,陶冶情操,纷纷以生花之笔吟诗赋词、绘画留景,留下诸多诗词、歌赋、散文、游记、字画等名篇佳作,敬亭山成为名盛一时的“江南诗山”。
据统计,自南朝宋至清末,歌咏宣城的诗人有3000多人,歌咏宣城的诗词有3万余首。其中,李白在游历宣城期间与宣城泾县的汪伦结下了深厚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佳话。同时,从唐朝开始出现有影响的宣城籍诗人。盛唐时期,产生了以“五言长城”刘长卿等人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宋代宣城本土诗人梅尧臣被誉为“宋诗开山之祖”;元代有“名高一代,文明千古”显赫人物贡师泰;明代出现以梅守德、沈宠、梅国祚、梅台祚、沈寿民等人为代表的庞大诗人群体;清代施闰章、高咏、梅庚、梅清等人以“宣城体”诗风独树一帜。这些诗人及其诗词歌赋,共同造就了宣城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中国山水诗成熟地”的美誉。
宣城市十分珍惜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的同时,持续挖掘诗词文化根脉,成功申创安徽省第一个“中华诗词之市”,连续多年举办大型诗词吟唱会,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宣城市努力将诗歌、名人与宣城故事、旅游资源更好地同市场结合,探索“诗词+”的新内涵、新形式,深化“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品牌建设,塑造好“宣纸上的山水画卷”主题形象;做好资源整合文章,推动“敬亭山—中央生态绿地—宛陵湖—宛溪河—水阳江”城市山水景观环线建设,策划谢朓楼及周边建设,串点成线、串线成片,让游客登上敬亭山“天末怀李白”、再上谢朓楼“临风怀谢公”。
塑诗境,"育诗情,"传诗蕴,"诗意宣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诗和远方”的栖居之地,在这里与李白对话,寄情山水、滋养灵魂。
一支军队的印迹
宣城是一座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从1938年8月至皖南事变发生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局驻扎泾县云岭。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将士活跃在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宣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军部驻皖南期间,新四军挺进敌后,进行大小战斗1300余次,歼灭俘虏日伪军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弹药131万余件,重创了日本侵略者,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在皖南大力发展党员、健全党组织,加强部队党的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军政素质等一系列建设,完成了“本军建军运动”,由组建时的1.03万余人发展到1940年底的9万多人,成为令日伪闻风丧胆的铁军。同时积极开展民运工作,领导经济斗争",严守革命纪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军民凝聚力不断增强,与当地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正当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时,国民党反动派于1941年初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遭受重创。坚守皖南的新四军游击队在黑暗中起步、在夹缝中生存、在斗争中成长,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断恢复阵地,创立根据地。在皖南人民的支持下,到1949年初,党领导的游击队以皖南山区为中心,在苏皖浙赣4省边界地区约40个县的广大农村建立了稳固的游击区和根据地。在渡江战役期间,在组织准备、党群工作、敌情交通、物资保障、武装斗争等方面全面发挥策应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宣城市不断深入挖掘新四军等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和旅游价值上持续用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联席会议机制,对全市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烈士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摸底;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打造了以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王稼祥故居、“皖南井冈”黄高峰等重点革命遗址为重要节点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和精品景区。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全国最向往的20个党史纪念地之一,荣登2024年度全国热门百强纪念馆榜单。
在宣城这片被无数革命志士鲜血浸染过和无数奋斗者汗水浇灌过的土地上,新四军留下的红色印迹愈加鲜艳,正凝聚起强大的红色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群人的接力
在宣城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有那么一群勇立潮头、甘为人梯的人,他们不惧风雨,将忠诚、为民、担当写进人生座右铭,这个群体叫“共产党人”。从甘洒热血、以身许党的革命先烈到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企业家,从科学报国的航天专家到扎根基层的人民公仆……他们前赴后继,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925年10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宣城人梅大栋带着一尊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银像回到家乡旌德,成立了皖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这尊马克思银像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皖南革命的星星之火。1927年11月,祖晨成立了宣城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宣城县独立支部。1928年5月,中共郎溪特支书记夏雨初带领郎溪农民自卫团发起武装暴动,胜利攻入县城,并成立了郎溪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郎溪县工农委员会。1930年3月,中共广德县委书记王金林组建起皖南第一支红军游击队,组织和发动了广德农民暴动。这是大革命失败后皖南地区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武装暴动……从播撒革命火种到坚持游击战争,从投身抗日到策应大军渡江,宣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之后,宣城各领域都涌现出了杰出的共产党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写下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彩答卷。
他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1949年8月,宣城宁国人、科学家任新民毅然决然回国效力,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79年春,宣州区洪林镇鸽子山村14户代表秘密地聚集在一起,用签名按手印的方式立下“生死契”,悄悄试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拉开了皖南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年,夏鼎湖在宁国液压密封件厂砍下“四板斧”,带头开展技术研发和体制改革,中鼎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2020年,徐晓华在宣城创立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华晟”实现了异质结电池组件产能和出货量全球双第一的佳绩,一跃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光伏独角兽企业。
他们用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写下忠诚和担当——“全国道德模范”官东,在“东方之星”沉船救援现场多次下潜营救群众,危急时刻毅然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时代楷模”李夏,在抗击台风“利奇马”第一线守护群众安危,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全国模范检察官”周会明,援藏5年,以精湛的检察业务,兑现了“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庄严承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永平,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时主动报名支援武汉,在抗疫前线火线入党,65个日夜一直坚守在重症第一线……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从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逆风奋起的改革年代中传承下来的伟大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新时期共产党人砥砺奋进、挺膺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宣城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一所学校的传承
在宣城市区鳌峰中路的宣城市第六中学校园中有一尊铜像——两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目光如炬,正向同学们传播着进步思想。这里是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宣城中学的旧址,雕像中的两个年轻人,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和萧楚女。
宣城是皖南文化中心之一,民众得风气之先,思想比较活跃。1913年,由当地进步士绅筹建的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立,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来宣求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来,宣城爱国学生积极响应声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宣传活动。这年11月,恽代英被聘为四师教员;一年后,萧楚女来此接替任教。他们努力推广新文化,团结师生,革新教育,使当时的四师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皖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梅大栋、梅大梁、谭梓生、李延瑞、江干臣等宣城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成长,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宣城四师停办,一年后同省立八中合并,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宣城四师校址上,宣城中学继承光荣传统,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敬亭拱北,宛水环东,山川明秀郁葱茏……今日少年,断粥身功,将来东亚主人翁。前程万里,毛羽须丰,一旦奋飞何其雄。”这首由萧楚女谱写的校歌《奋飞曲》,至今仍在校园传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教育基础薄弱和人才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国家探索实施“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安徽劳动大学应运而生,成为落户宣城的第一所大学,承载了一代人难忘的记忆。从1965年至1989年,劳大(含皖南农学院)在宣城办学25年,培养学生6000余人,在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成果显著、英才辈出,创造了令人称道的“劳大现象”。
1982年9月,省人民政府将劳大改为皖南农学院。1989年,皖南农学院被撤销并正式搬离宣城。于是,再建一所本科重点高校,成为全市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7月,宣城市委、市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宣城校区的框架协议。2011年9月16日,合工大宣城校区动工建设,次年9月17日正式开学,首期招收2600余名新生。由此,宣城市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211”工程大学的城市,城市形象和品位迅速提升。
对合工大宣城校区,宣城市倍加珍惜,不断强化与其的协同合作,推进城市建设与校园建设协同、产业方向与专业设置协同、地方所需与学校所能结合,全面赋能工大学子成长成才,一批批青年学子走进宣城、爱上宣城、扎根宣城。如今,合工大宣城校区在校学生近1.1万人,近3年共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340余项、省级奖项2000余项,成为科技创新“强磁场”。依托宣城丰富的红色资源,校区在立德树人上持续发力,开展“寻访红色皖南”等实践项目,建成“红色皖南·铸魂育人”红色文化传扬基地,校地共建红色长廊、组织红色宣讲,实现奋斗青春与基层实践的“双向奔赴”。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宣城市把高校学子来宣实践作为凝聚人才的重要手段,加足马力招引人才。2024年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高校行”、百名博士走进宣城等活动,引进各类人才4.5万人,兑现“宣十条”等人才政策资金"1.5"亿元。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8个。
不同历史时期的3所学校,正是时代进步的最好写照,宣城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不断集聚能量,向新向上,焕发新的光彩。
一颗“心”的澎湃
宣城是长三角之“心”,这是宣城的地理优势,更是宣城的发展目标。
历史上,宣城曾是长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宣城郡人口88.5万,仅次于长安、洛阳,居全国第三,与苏州、杭州并列为江南三大经济中心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长三角区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未来增长潜力最大、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宣城的地理位置具有先天融入优势。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当时上海、江苏在皖南一带共有80余家“小三线”单位。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小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宣城人民以巨大的热情给予全力支持,与“小三线”职工并肩奋斗,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三线”资产无偿移交地方进行利用改造,壮大了地方经济实力,一些工厂历经市场经济的洗礼,逐渐成长为宣城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龙头。
如果说“小三线”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初步探索,“山这边”安徽郎溪下吴村与“山那边”江苏溧阳洑家村的融合发展、携手共富,则是宣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缩影。在改革的浪潮中,两个小山村你追我赶,掀起了一次次山乡巨变,书写了农村改革、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的时代篇章。
2001年撤地设市之初,宣城就开全省之先,率先作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决定。一年又一年,宣城与长三角的关系,一直在“变”——从加入南京都市圈、入列长三角城市群,到成为G60科创走廊成员,从苏皖合作示范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到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挂牌成立,始终不变的是宣城主动“融圈进群”的决心和信心。
2024年,宣城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获省政府正式批复,“一区三片”建设加快推进,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378.2亿元。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框架协议正式签署、高位推进。沪苏浙来宣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占比达86.3%,高于全省23.4个百分点。
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浪潮,托举起了人民“稳稳的幸福”。宣城设立了长三角名师工作室30个、名医工作室86个,举办了长三角体育节等品牌活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长三角优质师资资源和医疗服务,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丰富。随着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宣城进入上海大都市圈“一小时轨道通勤圈”。飞驰的高铁,搭载着城市发展的梦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让宣城更添活力、更具吸引力。
向东发展的每一步,都见证了宣城从“我与长三角”到“我的长三角”的历史性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宣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未来,随着更多项目的落地和合作的深化,宣城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长三角之“心”必将跳出更为强劲的节奏。(题图为宣城宛陵湖航拍,由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