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纸儿,民间也称之为“花络儿”,是一种装饰品,过年时节贴在门窗上,增添喜庆气氛。旧时年集上总有几个卖花纸儿的摊位,花一两毛钱买些回去,除夕下午贴对联时一块贴上,满院子花花绿绿的,年味就来了。
当年的花纸儿,多出自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张登镇北和庄村。
说起村里的雕花纸儿,69岁的陈国峰有些激动:“雕花纸儿是北和庄的传统产业,东北头两条街几乎家家雕花纸儿。当年吃了晚饭,走在大街上,你听吧—嗒嗒嗒响成一片,都是在雕花纸儿。”
“雕花纸儿,村里人不叫‘雕’,叫‘砸’,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手艺,但是也要上心。雕的花形好看,上的色鲜亮、自然,就好卖;雕的花形扭曲,上的色‘灰眉处眼’的,就卖不出去。”陈国峰说。他请来村里74岁的雕花纸儿老艺人张兰增,一边雕一边介绍。
一是装订。100张纸,上下左右对齐,先装订。把一张大纸折叠成9份儿,展开,放在100张纸的最上边,开始装订。
装订不是用书钉,而是用纸捻。把纸裁成一绺一绺的,搓成纸捻。纸捻一头紧一头松,一头粗一头细。然后,看折痕,在一张小纸的四个角上各打一个眼儿。“上边俩眼儿离纸边近,下边俩眼儿离纸边远。”张兰增说。
将纸捻细的一头穿进眼儿内,拔出头来,底下留下一截粗的,盘在后面,一拧,用木棒砸紧。细的一头拔出来后也要盘起来,砸紧。四个角用四根纸捻盘好。陈国峰说:“装订是为了固定纸张,这样雕起来不歪不扭。装订要紧,松了会串色。”
二是裁纸。雕花纸儿用元书纸。元书纸是一种以毛竹为原料制作的纸张,浅黄柔韧、见水易溶、久藏不蛀。
裁纸用裁刀。裁刀外形和菜刀不同,刃部呈半圆形,或是前半部是尖的,还有人把裁刀做成心形,一圈都是刃。“裁纸时,用尺子比着,裁刀前面高,后面低,阻力小。一刀一刀赶着往前裁,裁得又整齐又快。”张兰增说。
三是画图。雕花纸儿之前,生手要画图。在一摞纸的第一页上画,画花草,画车轱辘钱,等等。要注意整幅图案的布局谋篇,注意细节处的连接。
“画图非常重要,雕出的花纸儿好不好看全在于此。”陈国峰说,“但是熟手不用画图,拿起刀就雕,看似随意,其实那图案早就印在了心里。”
四是雕花。雕花需要一个木墩、10多把刻刀,以及一根趁手的木棒。“木墩用立丝的槐木、枣木树根最好,横丝的容易砸碎。刻刀是大小、造型不同的钢刀,钢的韧性越强越好。”张兰增说。
一摞装订好的纸放在木墩上,左手握刀,右手抡动木棒,嗒嗒嗒往下砸。砸一层,倒出或是抠出砸下的碎纸,接着再砸。刻刀有好多种形状,有圆的、半圆的、直的,还有络子花的、大小柳叶刀,能雕出各式各样的花草。
“后来我们不只雕花草,还雕字,比如和平、幸福这些有很好寓意的字。字也不是一下雕出来的,是一笔一笔雕的。”说起雕字,陈国峰很是兴奋,“雕花、雕字,要用拇指和食指摁住纸,以免纸移动。刀一定要扶正,垂直于纸面;木棒也要砸正,不偏不倚。砸歪了,图案变形,不好看,甚至该连着的地方给砸开了,就报废了。”
五是点色。花纸儿点色,用的是化学颜料,叫品色,是结晶体,像小盐粒儿,用水浸开即可使用。颜料有黄、绿、粉等色。
“色点在砸去纸的窟窿里,让它慢慢地往里渗。”陈国峰说,“为什么用元书纸?就是因为元书纸容易洇,点色好点。点色由外向里洇,颜色由深到浅,有个过渡,很是自然。有的荷花,粉色从深到浅,顶端一点飞白,可精神咧!”
“先点粉色和绿色,绿色加点儿黄色更鲜亮。粉色和绿色不能连上,会串色,到一块儿就成了黑色。黄色和它们不串色,之后点黄色,就像炒菜时勾芡。画纸儿四边也用黄色,旧时,在大盆里一蘸就行。”张兰增说,“点色不能太实、太全,越华丽将来越好看。”
六是晒纸。点完色的一摞纸是潮湿的,要晒干。晒之前,先用干净的干砖压。下边一块砖,把花纸儿放在砖上,上面再压一块砖。张兰增说:“用砖压花纸儿,一是将来晒出的花纸儿平展,二是砖吃水,可以把潮湿的花纸儿里的水分吸走,花纸儿容易干。”
压1小时左右,把花纸儿拿出去晒干—不需要阴干,就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即可。晒的过程中还要翻个儿,以便干得更快些。
七是卖纸。卖花纸儿,要赶年集,摆地摊。一块黑色或是蓝色的包袱皮儿铺在地上,上面放着花纸儿。陈国峰说:“为什么要铺黑色或是蓝色的包袱皮儿?因为颜色对比鲜明,深色包袱上放花纸儿,更显得花纸儿鲜艳!”
花纸儿是农民画,不讲究精细,而有着和农民生活相契合的粗粝。漂亮的构图,鲜艳的色泽,一张张花花绿绿的花纸儿,渲染出农家过年的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