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千华古村

2025-01-27 00:00:00吴本玲
金山 2025年1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若在唐诗的意境里,品味江南小镇的旧时风韵,句容的千华古村最应景。

千华古村就在句容市的宝华山下。宝华山古木参天、山花绚烂,原名 “花山”,因春天时漫山遍野开满黄花而得名,是苏南宁镇山脉第二高峰,后因南北朝时梁代高僧宝志和尚来此结庵讲经,更名宝华山。山上的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的祖庭,因此宝华山也被称作“律宗第一名山”。

以前的千华村就在隆昌寺脚下,远道而来拜佛的香客,就在这个村子歇息。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六次到过这里,他对这个村落赞不绝口,指着村里的小湖泊问随行官员:此处何名?官员回答:这湖边常有蝴蝶飞舞,大家称它为“蝶泉”。乾隆心想,这“蝶”字跟“跌”同音,不吉利,于是改名为“杨柳泉”。千华村从此更名为“杨柳泉村”。

现今的千华古村是一座仿古复建的村落,占地达四万平方米,清一色仿明清风格建筑,商铺林立,街头民俗表演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和市井生活景象。

进入大门,一座古朴的石雕山门门头上篆刻着“尽纳山光”四个大字,踏进山门仿佛一脚穿越到了古代,一个古典村落呈现在眼前。华灯初上,古村的夜色摇曳多姿,一行人流连忘返,拍照留影。

徜徉街道,悠长的青石板路面上足音回荡。钱庄、镖局、米行、茶馆、酒肆、豆腐坊、小吃铺、中药铺、首饰铺等店铺沿街一字排开,飞檐下,悬挂的门匾,房前挂着的红灯笼,无不透出古色古香的韵味和民俗风情。行经酒坊,门口的雕塑栩栩如生:八仙桌旁坐着几个食客,头戴瓜皮帽,长长的发辫拖在背后,浅酌慢饮,生动逼真。桌上的鸭头、茴香豆等食材,让人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手罩着茴香豆碗,一边摇头晃脑地说着“多乎哉,不多也”的样子。

转过长街相遇长乐坊戏台。戏台两边的红楼雕梁画栋,鎏金的花纹镶嵌在走廊的栏杆上。台上红纱垂幔,依稀听得婉转的戏腔荡气回肠。长乐坊的对面是喜临门,圆形的门洞里两扇朱漆对开大门呈现富贵之气。

踏上乌龙桥上的连廊,飞翘的廊檐下灯火幢幢。长廊的灯光投射出玉兰花的光影,变幻出不同的形状,行走其上,如梦如幻。桥上方的“秦淮之源”水阁,在灯光里熠熠生辉。水流沿着人工台阶一路唾玉飞珠,溅起蒙蒙水雾,将水池里的莲花濯洗得娇艳欲滴。据《句容县志》记载:秦淮河源头一出句容宝华山,一出溧水东庐山,合并后流入方山,至通济门流入郡城。

水阁前方星星点点的月亮形灯笼璀璨耀眼,营造出天宫月苑的幻境。身穿汉服的游人穿梭其中,宛如仙人。

乘着这撩人的月色,我走进水阁西的“柳泉街”,街面是用深浅两色卵石铺就的。沿着街道向南行走,一路上有石刻的羊儿,有的抬头看向远方,有的回头盯着路人,还有调皮的小孩子正撅着腚在爬石阶。桥头还有正在编织竹器的手工艺人用刀劈着竹片。这些雕塑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拾级而上来到廊桥,红漆的圆柱,栏杆一律向外斜伸出去,碧绿的湖水映照着两岸。游船穿桥而过,欸乃咿呀。湖岸上开满花朵的围栏旁,依山而建的院落独立成屋,小巧而精雅,虚竹花香极尽幽谧。

站在坡上眺望古村的繁华夜景,舞榭歌台,月色灯光,令人沉浸于“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的意境之中。在千华古村,你可以寻一个酒吧,找一个茶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饮酒品茶,与三两知己,对饮浅酌,听着窗外流水潺潺,谈诗论文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