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啸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海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武则天的游戏》《万木草堂的秘密往事》《机智大时代》等25部。
鱼王罗常德
1986年春节过后,望山村召集村民在祠堂里开村务会,村前一口十三亩的鱼塘要进行招标。这个时候,村里发生了两件麻烦事,第一件是连续下起了三十年一遇的大雨,村前的田地被齐腰深的大水浸泡了十多天。第二件是与望山村相隔五里路的里横村,村前一口鱼塘遭人投毒药,塘面上浮起了一片白花花的死鱼。县公安局派员查了多日,没有结果。
村民闷头抽烟,祠堂里烟雾缭绕,耕塘成了高风险的事,没人愿意接手。“天气反常,人心不古。难。”村主任贵伯长叹一声说,“再难,鱼塘也不能丢荒。若是没人愿意接手,我就点名罗常德来承包。”
那一年罗常德刚刚三十出头。
罗常德有两样拿手活,第一善游水。浦前河是望山村的母亲河,遇到雨季,水深五六米,罗常德在百米宽的河里能来回游上二三十圈。罗常德十八岁时到三百里外的大富市给一位远房表叔养鱼,养了十年,见了世面,更练就了养鱼的本领。草鱼、鲢鱼、鲤鱼、罗非鱼、鲫鱼、鲇鱼、鳙鱼、黑鱼、鳊鱼,他只要看上一眼就能分清是哪种。有一次,有个村民在浦前河捕到一条长一米多、重达三十公斤的鱼,问了好几位养鱼户都不知是啥鱼。
“这是螺蛳青。”正好路过的罗常德看了一眼说道,“青鱼的别名很多,除了螺蛳青外,还有青鲩、乌青、青鲲、黑鲩、黑鲲、青棒、乌鲩、青根鱼等。”罗常德就此被村民尊称为望山村鱼王。
村主任贵伯对罗常德说:“往年,村前这口塘年租1500元。今年年情不好,给你减租200元,你交1300元。看看大家有没意见。”
村民还没来得及表态,罗常德抢先表了态:“村前这口鱼塘就是村里的钱袋子,到了我承包就减租不好,还是跟往年一样年租1500元。”
过了几天洪水退了,罗常德让电工在鱼塘旁装上抽水机把满满的一池塘水抽干,清掉了大部分淤泥,加固塘基,再用十多天进行“晒塘”,让太阳把塘底的淤泥晒成砖状,才重新引来浦前河的河水灌塘,然后投入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鲇鱼、鳙鱼、黑鱼等一万多尾鱼苗。
贵伯有些担心,提醒罗常德:“往年承包户满打满算投入的鱼苗也就五六千尾,现在翻了一倍。鱼跟人一样,张口就得吃东西,你跟你老婆两口子能忙得过来?弄不好,饿急了就会发生鱼吃鱼的事。”
罗常德举着手里的两张红纸,笑着对贵伯说:“办法就写在这纸上。”罗常德在村头的榕树下张贴了两张“告父老乡亲书”:望山村各位父老乡亲,我罗常德承包村里的鱼塘养鱼,全要仰仗各位的信任和帮助。大家忙完田里的活,有闲工夫可以顺带割些草料帮我喂鱼。蕃薯、木薯的叶子、角料,大家不要的也可挑到塘边来。这事也不会让大家白忙活,塘边有磅秤,可称大家的草料、角料。每千斤可换一条三斤的草鱼或鲤鱼。开头这几个月先记账,等鱼长大了就可兑现。
有十多位村民忙完农活后,闲着也是闲着,就到后山割草换鱼。中秋节前,可以开鱼了。罗常德两网打起了一千多斤的草鱼、鲢鱼、鳙鱼,卖了好价钱,又投入三千多尾鱼苗。每天下午,他用手网网上十多条活蹦乱跳的草鱼、鲤鱼给割草换鱼的村民家送去。晚上,望山村的村巷就飘起了鱼香。
望山村北角有一间堆放农用品的杂物室,村里外号“猛头”的后生仔罗震猛无所事事,夜里找几个村民到杂物室搓麻将,下半夜就到小卖部、田头“顺”些香肠、花生、青瓜下酒。后来又在杂物室弄了个炉灶,偷摸煮了用来送烧酒。罗常德养的鱼肥肉鲜,猛头馋上了,就到镇里买了一张手网,准备晚上和麻友一起去偷鱼。
罗常德的弟弟听到风声,年轻气盛的他很是愤怒:“对付猛头这样的祸害就得硬碰硬,我叫上跟我一起练武的兄弟到鱼塘巡夜,若是猛头敢来偷鱼,我就往死里打。”
“穿不穷,吃不穷,伤了和气必遭穷。”罗常德心平气和对弟弟说,“对付猛头我有的是办法。”
这天夜里,猛头带着麻友,拿着手网准备去顺鱼,打开杂物室的大门,愕然见到门前站着罗常德。罗常德笑着把两条五六斤重的草鱼递到猛头的手里说:“大侄子,尝尝你德叔养的鱼。”
一连十天,夜里一点,罗常德都给猛头送来两条草鱼。第十一天,猛头红着脸去找罗常德:“德叔,你不要再给我送鱼了。”
就在这时,望山村遭遇了“秋台”,连下暴雨,鱼塘有漫顶的风险。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猛头带着他那几个兄弟冲进雨中装沙包,筑高塘基。忙了三天两夜,洪水退了,一身泥水的猛头坐在塘基上放声痛哭。
次日,他带着那几个麻友搭上去大富市的班车,到了同学的建筑工地打工。
村主任贵伯对罗常德竖起了大拇指:“鱼王不仅通水性、鱼性,更通透人性。”
一晃三十八个年头过去了,六十八岁的罗常德还在养鱼。与以往不同的是,村前鱼塘养的鱼不卖,全部免费用来敬老。已是大富市长猛投资集团董事长的猛头每年把罗常德养的鱼全部买下来,在重阳节的时候办敬老全鱼宴,春节时请全村人吃全鱼宴。
养蜂人杨嘉声
望山村的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淅淅沥沥下了几场春雨后,村中后山公鸡岭五彩缤纷的山花尽情绽放,红的、粉的、紫的、黄的、白的各色花儿,争奇斗艳,像红亮的云霞一般,把公鸡岭装扮成花岭,尽展仲春的魅力。
公鸡岭下河堤旁那几十亩油菜花田更是迷人。一株株油菜花盛开,一朵朵成簇,一簇簇成枝,一片土田上尽现灿灿的黄色,鲜黄一片,迷了人眼。那是养蜂人杨嘉声种的油菜花,是整个望山村,也是周边百里唯一的一块油菜花田。
杨嘉声原来不养蜂,养蜂的是他的父亲。杨嘉声在大富市做电商,直播带货,啥能挣钱就做啥,但做了五年啥钱也没挣到,他开的号在深不见底的网海里还没扑腾两下就被后浪拍死在网滩上。
“兄弟,我是混不下去了,你也该趁早改行了。”跟他合租房子,同样惨淡经营的电商伙伴打了退堂鼓。
心里苦闷的杨嘉声在初秋时节回了一趟老家,刚好见到父亲在后山的荔枝树下用摇蜜机摇蜂蜜。父亲头上戴着网罩、手上戴着手套,把巢脾从蜂巢中取出来,先用喷烟壶往巢脾上喷烟,把附在巢脾上密密麻麻的蜜蜂熏走,然后,取出一把锋利的长刀,把蜂房正面的蜂蜡盖切掉,再把巢脾安放在摇蜜机的框架上,然后快速摇动摇蜜机上的摇把,新鲜甘甜的蜂蜜慢慢流进摇蜜机的桶中,取完蜂蜜再把巢脾放回蜂箱中。
杨嘉声本能地取出了直播的家什,把摇蜜机摇蜂蜜整个过程做了一次直播。粤东望山村、青翠的荔枝树下、年迈的养蜂老人、天然鲜蜜这些要素自带流量,引起网民的围观。直播一次,竟新增了一千多名粉丝,有十五人给他打赏。还有许多人给他留言:“下一次摇蜂蜜请预告。”“我预订两斤鲜蜜。”“我想去望山村打卡。”“望山村,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杨嘉声看到新的希望,他试探着对父亲说:“我想养蜂。我想您把家里所有蜜蜂全部交给我来管理。”
“这是令我感到高兴的事。”父亲呵呵一笑说,“现在满打满算有五十三箱蜜蜂,一年摇蜜一千斤。养蜂不能挣大钱,但能保你日子过得衣食无忧。”
“我有把握挣到更多的钱,我还有把握让村里的人也挣到更多的钱。”杨嘉声成了望山村新一代养蜂人后,先是出资把公鸡岭下河堤旁那几十亩丢荒多年的田地翻了过来,把那片地的荒草拔了,然后在地里撒上油菜籽。春天来了,成片的油菜花长得特别好。
杨嘉声把五十三箱蜜蜂全部移到了油菜花田里,让蜜蜂采油菜花,酿油菜花蜜。他注册了新号“养蜂人杨嘉声”,每天上午直播三个小时。只用了三个月,他的粉丝增到三十万。
前来望山村观赏油菜花、现摇现买油菜花蜜的人多了起来。杨嘉声的蜂蜜收费合理,到了饭点,客人想吃农家菜,就带他们到村头的客家餐馆吃客家菜。客家菜是粤菜三大菜系之一,招牌菜有客家酿豆腐、盐焗鸡、客家小炒、梅菜扣肉、猪肚煲鸡、三丸煲等。客人吃着用农家走地鸡做的盐焗鸡,喝着香醇的糯米酒,赞不绝口。有摄影爱好者驱车两三百公里前来,晚上还想在村里住宿。杨嘉声家有六间平房,他请来装修师傅,把空着的四间刷白,再配上床,新修了卫生间和冲凉房,临时提供给客人住。他还动员其他村民把空着的房子改成民宿。一个花季算下来,杨嘉声挣了五万元,村里开饭馆、搞民宿的十多户村民也因此多挣了五六千元。
到了初夏,杨嘉声把蜂场移到荔枝园,让蜜蜂采荔枝花,酿荔枝蜜。蜂荔成熟时节,前来望山村采摘荔枝、品荔枝蜜的人又多了起来。杨嘉声还让游人自己动手体验摇蜂蜜的乐趣。这一次还来了两位外国人,他们是记者,环游亚洲多个国家做环保专题报道,看了杨嘉声的直播后,慕名前来参观赏游。
杨嘉声和望山村一下子就火起来。望山村所在的大石镇镇政府请来专业规划人员,开辟出一条“蜂涌花海”望山新景乡村旅游线路。第二年,镇里发动望山村和周边乡村开垦闲置土地,种上油菜、桃树、梨树等,再扩大果园的种植规模。花开时节前来观花、品尝农家菜的游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不少村民利用闲置的房子开起了民宿。有几位画家前来写生,一住就是两个月。
这年年底,杨嘉声被大石镇政府评为带动乡村振兴创意达人。市里的记者来采访杨嘉声,他说:“这些年来,我们做直播喜欢用‘梗’来吸引粉丝关注。回村两年多,我悟到了:做人做事做直播,有‘梗’不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必须要有根。望山村、蜜蜂就是我的根。我想扎根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