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025-01-27 00:00:00周红
公关世界 2025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中华红色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呈现,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它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本理念,承袭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更是勇于自我革新、敢于突破传统的典范。然而,推动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深入探索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义和基本要求,确保转化过程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范例。

关键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发展,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纪念馆和教育等途径,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同时,这种文化的传播也助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确保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失本色,继续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1]。

本文阐述了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义,探寻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与融合,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中,红色文化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又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2]。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形态,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凝练与提升,既包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凝聚了革命的历史,还延续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建立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需要坚持不断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不断创新发展。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可以说,没有红色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可能因为僵化、腐朽元素的侵蚀而失去活力。因此要珍视红色文化,将其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点,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3]。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不断创新、不断前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义

(一)内容转化

探寻华夏文化的深厚底蕴发现,红色文化作为这片古老土地上涌现出的独特文化现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赋予了自强不息、勇于变革的奋斗精神以新的活力和内涵[4]。回溯历史长河,可以清晰地看到,红色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进行了深入的传承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爱国乐章。红色文化正是对这些爱国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它承袭了古往之爱国传统,更在其基础之上,铸就了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此外,红色文化还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我国的民族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但其思想主旨却始终没有改变[5]。在红色文化中,民本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创新发展出了群众路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这一宗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它强调了人民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求人们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民族进步、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此外,红色文化还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勇于变革、不断突破的革新精神。红色文化浓缩了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历史,蕴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历经朝代更迭依旧生生不息的重要法宝,亦是不断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从古代的变法图强运动到近代的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建立,总是在不断变革中寻求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建立新中国,也体现了强烈的革新精神。

(二)形式转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照搬古书,也不是埋首研究历史典籍。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仅是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升华,更在于形式的创新与突破。这种转化以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产业为载体,全方位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当提及“红色革命遗址”,便会想到那些烈士纪念馆、革命博物馆以及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的红色根据地遗址和重大战役遗址。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6]。而“红色文艺”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将革命史实与艺术表达相融合。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等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革命事迹中的红色精神,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与无畏。此外,“红色旅游”的兴起,更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红色革命遗址为物质基础,让旅游者在实地参观与游览中,亲身体验革命传统,学习革命精神,增加社会阅历。同时,红色文化还巧妙地将古代的语言转述为现代的大众化语言,使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三)传播方式转化

传播红色文化,不断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内源性动力。目前,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深入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红色文化的传播,务必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需求。首先将红色文化打造成节庆活动,让人们通过参加特殊的节日活动亲身感受红色精神;其次,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文化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书本,也可以将各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以一种便捷、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最后红色文化要深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时时可见,处处可见,让红色文化不知不觉间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7]。例如,制作随处可见的标语标牌,可做成广告投放等亲民的传播方式。当然,学校作为传播知识的一大场所,也应该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办红色专题教育等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形式,形成了文化传播的多阶段、多类型、多层次系列表达单元。

三、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红色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养分,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红色文化应运而生,并不断茁壮成长。可以说红色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实现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立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汲取其中的精华,又要摒弃其糟粕。这既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也是对现代的创新发展。同时,国家的领导是这一创造性转化的关键所在[8]。作为我国的领导核心,始终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领导地位在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不言而喻。红色文化正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中国人民共同缔造的精神财富。此外,还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马克思唯物史观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他们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更是精神财富的缔造者。因此,在实现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必须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红色文化真正服务于人民,发展于人民,受益于人民。这样,红色文化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的源泉。因此,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转化,也不能不加选择的全盘转化。谈及创新、转化,绝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厚重根基,亦不能盲目地、不加选择地全盘接纳。在实现红色文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应深刻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此为基石,进行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与发展[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礼仪、诚信、爱国、友善等精神内涵,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的文化表达形式和内容有时也显得缺乏新的时代元素。因此,需要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现红色文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三)正确认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的壮丽史诗。文化传承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创新,则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进步的生命源泉,它推动着我国的文化从过去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将其中的精髓与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地改变,而是基于文化素质的重组与提升,是文化的自我革新与超越。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是民族创新精神的不竭动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民族文化才能日益丰富,永葆青春。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及改革历程中形成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因素,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因此,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意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样才能在文化的长河中,传承历史,开创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立足实践

要实现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立足实践。这就意味着根据实践需要,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促进这种转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以人民和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红色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应该服务于人民、社会主义文化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时,应以人民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要实现红色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转化,离不开实践[10]。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客观事物。首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转化对象,必须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其内涵。只有明确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才能找到有效地转化途径;其次,要找到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取代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旧文化进行拆解、构建,并重新组合,同时也要注入时代新元素,使之与当代社会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考验,在不断融合新生活经验的同时保持着其独特魅力。传统文化之所以令人沉醉,归根结底在于其深深扎根于人类生活的核心,并与人们的生活体验有着真实且密切的联系。因此,实现红色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只有依靠实践才有可能实现。

结语

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为当代社会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红色文化的弘扬,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进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悦心.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中国文化报,2022-09-20(003).

[2]渠长根.异源汇通、交注活力: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载同驱中国未来[J].思想战线,2023,49(06):98-106.

[3]周蔚华.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中国编辑,2023,(12):15-17.

[4]张瑞涛,郭彬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密码——唯物史观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23,(11):12-20+94.

[5]李新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运行机理[J].理论学刊,2022,(02):25-33.

[6]朱新屋.国家记忆、文化合成和传统发明——红色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1-10.

[7]梁军,唐海莲.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叠加传承的实践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33-37.

[8]殷兵,玄美顺,李镇江.基于红色文化引领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5):139-142.

[9]李耘稷,何宗亮.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山西青年,2019,(22):165.

[10]谢清果.红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共生传播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3(04):142-152.

(作者单位:黔南州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创造性中华红色
红色是什么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