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演进历程中,其名称历经了从“格致”到“博物”,再到“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科学”的转变。这背后反映的是教育理念的变迁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代同步,满足国家及师生的发展需求。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并从一年级起设置,直至小学毕业,旨在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地球与宇宙、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技术与工程等多个领域,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传授基础的科学知识,并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融合,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与物理的紧密衔接
小学科学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学习中学物理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初中物理九年级“电与磁”中的“磁现象磁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在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的“磁铁”单元中,学生已经对磁铁的基本性质、吸引物体的规律、磁极与方向等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后续学习物理磁现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工具与机械”单元,通过对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学习,学生对这些机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在八年级学习“简单机械”中的杠杆提供了帮助。
小学科学与化学的相辅相成
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自然与生活现象,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从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中学化学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归纳等。而小学科学课程中对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单元,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化学变化中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这些实验和现象与中学化学中的实验和现象相呼应,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提供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也为学生学习中学化学提供了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活动,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如观察、记录、分析、推理等。
小学科学与生物的深度连接
小学科学课程为学生们开启了探索生命世界的窗户,它与初中生物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过程,形成对生物世界的初步认识。初中生物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学生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研究。以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这一单元为例,学生们学习了油菜花的结构,对花的组成部分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的“开花和结果”章节中,学生们将进一步探索花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授粉和受精等生命过程。
同样,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观察种子”单元也为初中生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们通过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了解了种子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而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种子植物”章节中,学生们将更深入地学习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子植物的分类和生态适应性。这种学科间的联系和衔接,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通过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科的结合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与地理的广泛交融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地球与宇宙”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气候和天气等内容,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同时,学习地理能够进一步解释科学中的许多自然现象,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如自转和公转等。这为他们后续学习地理中的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内容打下了基础。小学科学课程还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如气温、降水量的测量等。这些内容与初中地理中的“天气与气候章节”密切相关,为学生们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