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置身校园,背着书包求学之时,看过一部科幻电影《第九区》,影片的最后我印象深刻,“外星龙虾人”驾驶飞船离去,只留下变异的男主人公,仿佛“外星龙虾人”过一会儿就会回来救他。可是我一等等了十几年,还是没有续集。近年来,我国科幻影视作品《流浪地球》《三体》等收获了无数的粉丝,但是科幻影视作品的科学教育作用仍然有限,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方式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
一代代科学家们编织出的中国梦让我明白,远大理想是前进的灯塔,脚踏实地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必然途径。我们要向一代代科学家学习,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人,向更高的平台出发。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反复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为新时代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根本遵循。
科学教育新赛道更看重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动手去尝试、去发现、去创新。这条新赛道上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呢?比如在“小小科学家”的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亲手制作简易的望远镜,观察天上的星星,或者制作小型的火山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这些原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而使得孩子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前不久,美国一家公司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数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冲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Sora仅仅是开始,以强大算力和算法支持的数字大脑,将在学习能力、学习范围和学习深度上远超人类。此外,随着智能驾驶、人工大模型等项目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将来,我们要想在科学教育新赛道上领先,还需要真正意义上抓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拐点,并且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支持力度,在教育时遵循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
科学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整合。结合数学、科学、工程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科学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兴趣成为学习的最佳导师。课程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如通过制作火箭模型来学习物理和化学原理,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还可以融合科学课与美术课,让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等,制作现代版金砖、具有现代特色的桥等。培养孩子们科学探索的精神,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跨学科的同时,科学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间互相合作,使孩子们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和小伙伴一起组队,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在一个名为“环保小卫士”的项目中,孩子们需要合作设计一个环保装置来减少学校的垃圾量。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科普活动包罗万象,学校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引导同学们在科普讲座中开拓视野,领略科学家精神与风采;在科学课程中提升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开展职业体验,培养关注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同学们通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感受科技的魅力,拥有探索的精神,树立科技强国的志向。
《礼记·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认真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实行,即通过不断努力获得真知。现代社会更需要继续弘扬这种优良传统,把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目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专业人才短缺、学校对科学课程的投入不足、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科学教育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阻碍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此外,现阶段探索宇宙是许多孩子的梦想,“天宫课堂”让孩子们与太空有了一次超近距离的接触,是一次成功的科普教育。它不仅是科学教育的创新,更是尖端科学技术下沉的生动实践,给中小学科学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尤为重要的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播下了逐梦科学的种子。
未来是不确定的,为科学素养奠基,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在描绘未来人才画像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设计课堂,通过课堂革新,让学生找到成长的“金钥匙”,在探索中形成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漳浦县石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