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建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档案管理与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建立和完善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性。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分析了当前古建筑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系统阐述了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对策建议完善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为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文化遗产保护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1.005
0 引 言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古建筑,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其保护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普遍提升,如何古建筑档案,构建完善的档案标准体系,成为推动古建筑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古建筑档案是对古建筑历史背景、现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与评估的记录,以文字、图纸、视频等多种形式详实记录文物起源、历史沿革、建筑特征、相关文献和现状等情况[1],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基础。档案详细记录古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信息,为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档案还可以作为法律凭证,在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古建筑档案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料散乱、信息不全、标准不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科学、系统地建立和完善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对于提升古建筑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古建筑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自1985年,我国的第一部档案工作标准《档案著录规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形式颁布。我国档案标准化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已经步入正规化。无论是已研制并发布的档案工作标准,还是档案标准化工作本身的管理,都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加强,古建筑档案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强古建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工作。在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档案正在被数字化处理,这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档案的查阅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也为古建筑档案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发展方向。如今的古建筑档案管理不再局限于单一部门,而是涉及到了文物保护、档案管理、数字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和部门。各方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为古建筑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当前我国古建筑档案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问题,档案资料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由于古建筑档案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并不相同,导致档案文件分别保存,内容参差不齐,信息环节缺失,协作不畅,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存在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整体效率。二是内容问题,档案整理与利用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研究与保护需求。在档案整理与保存过程中,存在记录不完整、分类不清晰、保存环境差等问题,影响了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虽然部分古建筑档案已经被数字化处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用机制和平台,导致档案利用率低,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三是资金问题,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重视导致针对档案管理的经费短缺。当前古建筑档案管理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但由于古建筑数量众多、管理难度大,导致管理经费短缺,无法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统一的档案标准体系。一方面,古建筑档案管理方面,不同部门和单位各自进行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古建筑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与利用方式也在发生多元化的发展,但相应的标准体系尚未及时建立或完善。
2 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拥有大小院落90多座,古建筑数量共计9371间。其中紫禁城内8728间,紫禁城外端门、大高玄殿、御史衙门等处643间。其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故宫最著名的百年大修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档案资料,也拥有了一定的档案管理经验,包括档案分类、整理、保存及利用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为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参考。
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及文物保护领域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故宫博物院标准化工作,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故宫博物院于2021年正式成立了我国文博行业首家标准化工作专门机构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主要从事文物保护标准的基础理论、标准体系和国际化等研究,组织开展各级标准制修订等工作[3]。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在古建筑档案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如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等,为构建标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3.1 国外研究
国际上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已较为深入,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相对完善。在建筑档案管理方面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法规体系的建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如:美国、丹麦和瑞典等国家将档案开放和利用纳入了《信息自由法》。亚洲建筑档案中心,该机构由东南大学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的项目,旨在促进国际建筑文献、档案的集藏、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意大利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建筑遗产。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意大利在建筑遗产保护工程档案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成功的实践。梵蒂冈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在保护其大量珍贵文献资料方面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除了对温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精确控制外,图书馆还采用了数字化技术,对所有藏品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扫描和记录,以确保长期保存和便于学者研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的保护工作非常注重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档案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库系统,记录了每座建筑的历史信息、修缮记录以及现状描述等。这些数据不仅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公众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价值提供了便利。意大利政府对于古罗马遗址的保护工作同样非常重视。在档案管理方面,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三维扫描和GIS系统来记录遗址的现状和历史变迁。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对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更加精准和高效。威尼斯水城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文化遗产地,其面临着严重的沉降和腐蚀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意大利政府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并在档案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建立全面的档案系统,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建筑结构以及修缮过程等,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3.2 国内研究
国内对古建筑档案标准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开始形成一些基础研究和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为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推动和规范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的文物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标准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暴露出标准体系结构不平衡、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的问题,距离全面支撑文物事业发展仍有差距。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02年11月25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向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
国家档案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2006年)(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指出:项目档案是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项目档案验收是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档案验收或档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进行或通过项目的竣工验收。项目建设单位(法人)应将项目档案工作纳入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与项目建设实行同步管理,建立项目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
DA/T28—2008《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中指出:项目建设单位(业主、项目法人)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编制项目竣工文件和整理项目文件。项目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和项目档案的移交应与项目的立项准备、建设和竣工验收同步进行,项目档案应完整、准确、系统。
GB/T 50328—2019《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主要依据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并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修订。具体介绍了:(1)计算机输出文字和图件及手工书写材料的耐久性和耐用性要求;工程文件用纸的耐久性和耐用性要求。(2)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的归档格式和归档电子文件存储媒体。(3)取消工程档案预验收,将工程档案验收纳入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环节。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标准化提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这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为我国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国办发〔2021〕43号),明确指出了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全面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文物领域多层次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考古、文物保护工程、文物数字化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和应用,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文物保护领域技术委员会。2022年7月,为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市场监管总局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国市监标技发〔2022〕64号),提出完善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对文物数字化、考古、文物自然灾害防御等领域的支撑引领,同时将提高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化活动作为2023年底前国家重点工作。文物保护标准化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为我国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具有相关性的国家行业规范,如:DA/T 84—2019《档案馆应急管理规范》、DA/T 71—2018《纸质档案微缩数字一体化技术规范》、DA/T 31—2017《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GB/T 20530《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导则》、GB/T10609.3—2009《技术制图复制图的折叠方法》、GB/T 50323—2001《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DA/T 18—1999《档案著录规则》、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 05)、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企业境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2018)、DA/T 18《档案著录规则》、DA/T 1—2000《档案工作基本术语》、GB/T17678—1999《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 11821—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以及WW/T 0024-2010《文物保护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此外,故宫博物院也颁布了古建筑保护相关规划及制度,如:《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2003—2020)》《“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
4 标准体系构建的实践意义
建立和完善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不仅能够规范古建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与利用流程,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还能够为古建筑保护、修复、研究及展示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古建筑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4.1 制定统一标准
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古建筑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古建筑档案收集与利用机制,包括档案分类、编码、著录、存储、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提高档案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价值。
4.2 搭建管理平台
建立统一的古建筑档案管理机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古建筑档案管理平台,实现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档案信息的共享与利用效率。
4.3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古建筑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构建和完善档案标准体系提供人才保障。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4.4 推动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建筑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档案管理与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5 结 语
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的构建是古建筑保护、管理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对于提升古建筑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确保古建筑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够促进档案信息的共享与利用,为古建筑保护、修复、研究及展示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持。同时,它还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搭建管理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推动公众参与等措施,可以逐步完善古建筑档案标准体系,为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孙航.古建筑文物保护档案管理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3(20):214-216.
[2]安素琴.档案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1(3):34-37.
[3]曲亮,刘建宇,李恩重,等.故宫博物院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50-59+152.
作者简介
李静,硕士研究生,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建筑整体保护。
柳凯,硕士研究生,故宫博物院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建筑遗产保护。
牛圳,硕士研究生,故宫博物院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建筑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张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