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标准化与海洋科技创新互相推进、密不可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既能推进科技的进步,又能发挥科技成果的应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成果标准化的影响因素,提出发挥标准化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作用的建议。以期通过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推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标准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1.001
0 引 言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海洋科技成果总体上仍存在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标准作为标准化的产物,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重要纽带,科技创新是提升标准水平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已成为标准化和海洋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科技成果标准化,可以让科技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同时,加快海洋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融合发展,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成果标准化的影响因素,提出发挥标准化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作用中的建议。以期通过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推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海洋科技成果标准化的必要性分析
1.1 良好的政策支持
2 015年8月,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都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作为重点任务。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也提出要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1]。2024年,自然资源部也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资源标准高质量供给和支撑服务的若干举措》,着眼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提出健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同部署。可见,标准化工作已逐步嵌入到海洋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政策环境的推动使得标准化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势在必行。
1.2 标准化与科技成果转化互相融合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海洋标准化工作以其具有的属性,引导和规范了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自然资源部海洋领域相关工作中发挥着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同时,标准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也是标准创新的过程,标准化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互为融合、互相推动。
1.3 标准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以标准化的方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终的产物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标准。在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过程中按照GB/T 33450—2016《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指南》的要求开展分析工作,这些分析工作的开展也会对科技成果中涉及的技术指标提出新的要求,将有效提升科技成果效能,助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1.4 标准化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标准化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程序的良好工具。确定科技成果可转化为标准后,按照标准的制修订阶段规范指导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都通过科技成果相关领域的业内专家以及相关单位把关,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有章可循。同时,配以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指导老师的标准化指导,进一步优化升级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
1.5 标准化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途径转化为标准,在转化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促进技术交流和协作,加强海洋行业间的合作和沟通。通过标准的实施,科技成果更快地应用到海洋事业的生产和实际生活中,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速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同时,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使用者会对标准的技术内容提出新的修改意见,同时也会提出新的反馈修改内容,实施的反馈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内容持续改进,为本项科技相关内容的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指标和参考依据,推动此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
2 海洋科技成果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2.1 科技成果标准化驱动力欠缺
政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重要驱动力,在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的过程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和引导,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可行性。科研人员作为科技成果的产出主体,始终关注国家或地方关于成果转化的政策。近些年,各地政府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文件,但大都是成果已转化为标准后的奖励,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前期研制并没有经费支持。自然资源部职称评审也将标准纳入条件之一,但对于标准的研制工作没有单独设立经费支持,未能从根本上通过制定政策、优化资源等措施扶持海洋科技成果标准化[3]。
2.2 科技研发标准化需求导向尚未形成
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的转化过程中,海洋科技研发缺乏行为规范,造成研发资源和资金的浪费,阻碍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和科技研发的成功率,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未形成明确的市场化特征,造成科技创新与市场脱节,科技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无法有效引导技术研发,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最终,科研项目成为科研人员评聘职称的工具[4]。
2.3 科技成果标准化转化路径尚未明确
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期间,首要的工作就是对科技成果标准需求展开分析,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指南,标准只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通用路径,内容过于偏向宏观,部分条款的规定不够清晰具体。科研人员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只注重了成果内容的标准化形式,却忽略了科技成果是否有重复使用的价值,是否具有推广的必要性等,这就造成科研人员由于没有一套可遵循的转化路径,盲目申报标准。标准申报建议上报后,海洋标准化管理部门从标准化角度审查,驳回科技成果可转化标准的需求,导致科研人员浪费了人力和大量时间,进而影响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标准化的积极性。
2.4 科研人员标准化意识淡薄
科技成果的产出主要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由于科研人员缺乏或没有标准化意识,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就会忽视科技成果的标准化工作。另外,科研人员由于对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标准化意识不强,标准化研究能力较弱,很难从标准化的角度考虑科技成果转化,导致在研究的设计阶段就将验收后的科技成果产出集中在论文、专利等,待项目完成验收后,更无心对此科技成果以另一种形式转化,直接影响科技成果标准化输出。2020年至2024年海洋领域标准立项项目中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占比(见表1)。
3 海洋科技成果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海洋科技成果标准化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在标准制定、科技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个层面的沟通、协调与决策,将科技成果的标准化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作为海洋标准归口管理的标准化组织,针对具有标准化需求,但自身能力欠缺的科研单位,开展精准对口服务机制[5]。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另外,积极推进将标准研制工作同步融入到科技研发工作中,开展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产学研一体的融合工作机制,实现海洋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有序转化。
3.2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估方法
判断一项科技成果是否具有标准化潜力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前提,构建一套对可标准化的科技成果进行筛选与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为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化培育提供依据[6]。第一步,将科技成果按照成果属性和产业属性分类,给出科技成果可转化为标准的指标,再根据标准化的要求,给出判定标准,初步筛选出可科技成果标准化的项目。第二步,对可转化项目的转化背景、可行性、价值度进行评估,最终给出此项目是否可以标准化转化的结论。
3.3 构建科研与标准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标准化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科研机构要积极构建科研与标准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将标准化全面融入到科研,提前布局科研中的标准化工作。在科研项目立项初期,同步安排标准化研制任务;项目验收时,标准成果作为验收的条件之一,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实现科研与标准深度融合,推动科研与标准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标准实施同步发展。
3.4 提升科研人员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人才缺失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给成果的转化质量和效果带来不良影响,科研单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注重对相关科研人员标准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工作是一个研制工作的技术基础,加强科研人员标准化意识。同时,加强科研人员与具有海洋标准化管理职能单位的交流合作,使科研人员加深对标准化过程的理解,提升标准化工作经验。同时,培养一批既懂科研又熟悉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
4 结 语
标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技成果的标准化转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集合海洋相关单位多方力量共同开展,及时挖掘具有标准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共同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高标准推动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锋.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J].标准科学,2023(12):14-16+43.
[2]李翔宇,傅田,李上.标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基于成果转化的系统视角[J].上海质量,2022(5):55-58.
[3]强健.科技成果转化标准的路径与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4):44-46.
[4]杨晓峰,李瑶,张颖.科技成果转化为团体标准的机制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15):25-29.
[5]马明,高峰,何晓芳,等.电网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的项目选评方法研究——基于陕西电网实践[J].标准科学,2023(2):39-43.
[6]郑鹰.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研究[J].钢铁钒钛,2022(4):191-196.
作者简介
许莉莉,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标准化研究与管理。
(责任编辑: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