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再添“关键一横”

2025-01-23 00:00:00万宏蕾
瞭望东方周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湖州长三角高铁

2024 年12 月26 日,上海虹桥至浙江安吉的G9501 次列车乘客在车厢内打卡留念。这趟列车也是沪苏湖高铁开通首日首趟“乐游长三角·新韵江南古镇”品牌旅游列车

2024年12月26日,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自此,上海虹桥至苏州南、湖州南浔站最快26分钟、43分钟可达,至湖州站最快55分钟可达。

从长三角地图上看,以上海为中心,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犹如南北两翼,发展动能强劲。然而,长三角的东西走向此前缺少一条“大动脉”,如今,一次性贯通江浙沪的“关键一横”终于打通。

全长164公里的沪苏湖高铁将怎样串起民生线和经济线?为此,本刊近日专访了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探讨“关键一横”如何赋能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包邮区”新天路"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东西走向的重要交通纽带,沪苏湖高铁为何成为最受关注的铁路线之一?

张学良:沪苏湖高铁是长三角首条连通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高速铁路,走向独特,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进的重要进展,补足了上海西南铁路通道的短板,完善了长三角地区的路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包邮区”新天路。

从三个角度看,沪苏湖铁路所受的关注都是“当之无愧”的:

这是对国家战略的主动响应。沪苏湖高铁作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东西走向的重要交通纽带,极大提升了上海、苏州、湖州之间的联动效应,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是对民众关切的积极回应。沪苏湖高铁极大地满足了沿线居民高频率的出行需求,为民众的生活质量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

这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呼应。沪苏湖高铁将进一步提升沿线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等重点区域的要素集聚,为沿线城市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瞭望东方周刊》:沪苏湖高铁的走向图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松江弯”,这一规划有何考量?

张学良:沪苏湖高铁在规划时绕行松江,形成“松江弯”,一是为了保护淀山湖地区生态环境。沪苏湖高铁如果大直线经过青浦,需要穿越淀山湖自然保护区,可能会面临更高的环保要求。

二是有利于建立上海铁路站点空间分布的“四梁八柱”。松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也是上海西南方向的开放门户,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松江站将通达长三角区域80%以上的城市,填补上海西南部地区交通枢纽空白。上海松江站与上海虹桥火车站、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东站、上海宝山站这四个站相连,构成一个东西南北的四边形,能够更好地将区域经济活动联结起来,在空间上促进上海的内外循环,推进上海与长三角的链接以及对外开放。

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将使得松江的经济实力与辐射能力进一步跃迁。松江坚持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牵引,做强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基本盘,加快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沪苏湖高铁开通后,通过交通东西向大动脉的联通,将促进松江与苏州、湖州等地的产业互联互动,促进人才、科技和资金方面的互联互通,推动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腹地形成产业集聚之势,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张学良

打造“金西翼”

《瞭望东方周刊》: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湖州将成为浙江第一个实现所有区县高铁站点全覆盖的地级市,升级成为长三角铁路枢纽之一,这对湖州意味什么?

张学良: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对于湖州而言,既是角色的转变,也是融入上海、拥抱长三角的重要契机。

湖州将从“铁路末梢”到“轨道上的湖州”,实现从地理中心到交通中心、发展重心的转变。湖州地处长三角的心脏地带,位于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的地理中心,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优势,湖州在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江南的经济重镇。然而,随着铁路的兴起和运河的衰落,由于没有搭上修建铁路的快车,湖州逐渐成为苏南、浙北地区唯一不与上海铁路直通的城市,湖州的区位优势受限于缺乏高效的铁路连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尚未充分发挥,用“边缘化”形容也不为过。

沪苏湖高铁位于长三角经济最为发达的沪宁、沪杭、宁杭三条主轴间的核心区域内,沿线城镇密集,经济发达。高铁开通后,湖州也将衔接沪苏湖、合杭、宁杭高铁,形成“十字”交叉枢纽,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能在1小时之内直达上海、南京、杭州的城市,90分钟到合肥。以湖州为铁路枢纽的直通长三角的便捷交通圈,打破长期存在的交通瓶颈,未来有望成为长三角的发展重心。

湖州将从“铁路末梢”到“轨道上的湖州”,实现从地理中心到交通中心、发展重心的转变。

从同城化步伐看,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沪苏同城化将走向沪苏湖同城化。上海和湖州同根同源,苕溪与黄浦江共饮一江水,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是“菰城”(湖州旧称)与“申”城共同的“开城鼻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湖州积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2023年沪苏湖三市的经济总量为75887.15亿元,突破1万亿美元。如果将沪苏湖视为一个经济体,其体量与土耳其、沙特相当。目前,沪苏同城化成效显著,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在两地高效流动和配置。沪苏湖高铁开通后,该线路将成为湖州、苏州和上海三地之间互通资源、深化合作的重要交通通道,进一步释放巨大的区域协调发展潜力,不断推动沪苏湖同城化进程。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内部(耿馨宁/ 摄)

《瞭望东方周刊》:借沪苏湖高铁开通的契机,湖州应如何深度推进沪湖合作,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

张学良:2023年湖州GDP突破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湖州和上海的合作将进一步紧密。从我们团队与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数据局连续五年发布的“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看,上海与苏州联动发展指数一直位列全国第二,相比之下,湖州与上海的区域联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建议,要以市场联动促进产业协同与创新资源共享。根据我们的指数,2023年湖州与上海的相互投资总金额比2022年增长64.38%,两地的上市公司产业链供应商和客户异地分布数量也较2022年增长了10%,合作申请专利数量较2022年增长了37.18%;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湖州有望通过高效的物流和市场对接机制,更好融入上海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形成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产业集群。

要以政府联动促进政策协同与基础设施协作。湖州的“十四五”规划和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多次提及与上海的合作。随着区域交通互通,政府间合作将更加紧密,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和创新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协调将更为顺畅,政策的落地和执行将更加高效。

要以社会联动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根据2023年百度迁徙数据,湖州与上海之间的日常人口流动占上海总的人口流动量的近2%。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特别是湖州,能够更好地引进上海的科技人才、技术创新和资本支持,为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经济注入新的生命力。此外,苏州也将通过与上海的联动,进一步推动其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国际化发展,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增长强引擎

《瞭望东方周刊》:随着“轨道上长三角”的加速建设,加入“一小时通勤圈”的城市会越来越多,这对于长三角打造真正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有怎样的助推作用?

张学良: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项目之一,沪苏湖高铁不仅是连接上海、苏州与湖州的重要交通纽带,更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长三角空间网络的“缝合”。

打造长三角进沪新通道,完善长三角交通网络。截至2024年12月4日,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600公里,较2018年的4150公里增加超过80%。过去,合肥、芜湖、宣城等城市前往上海,主要通过沪宁高铁,这一路线过度依赖南京这一咽喉中转站,耗时较长且票价相对较高。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湖州将成为沪苏湖高铁与商合杭高铁的连接点,形成一条全新的“合肥-芜湖-宣城-湖州-苏州-上海”的东进高铁通道,对于“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融合推进意义重大。

沪苏湖高铁开通串联起沿线城市文化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双面绣”,一系列因素汇聚在一起,沪苏湖的“多彩增长带”呼之欲出。

深化大小“橄榄型”空间结构特征,强化长三角发展的“金腰带”。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长三角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了东西向大小“橄榄型”的空间结构特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涵盖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攻关一体化、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关键平台。我提出的“长三角G40健康生态走廊”连接上海浦东、崇明,江苏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安徽合肥、亳州、六安等地,以生态协同建设为核心,以医疗大健康产业为抓手,带动苏中、苏北以及皖北的发展。G60科创走廊和G40健康生态走廊以上海和合肥为主要节点,交汇形成长三角的大“橄榄型”空间,成为支撑长三角发展的主要“腰”身。

小“橄榄型”空间则以上海和南京为主要节点,由长江黄金水道、京沪高铁和南沿江高铁线构成。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将与商合杭高铁串联起上海、苏州、湖州、杭州、合肥等城市,未来与建设中的北沿江高铁再次连接起上海与合肥,进一步强化长三角的大“橄榄型”空间,真正形成长三角的“金腰带”,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发展空间的点、线、面协同融合。

另外,沪苏湖、沪宁、宁杭、泰锡宜、通苏嘉等线路的衔接联通,为重塑环太湖经济圈提供了重要契机。环太湖经济圈(无锡、苏州、嘉兴、湖州和常州)经济总量占到长三角经济总量的20.33%,具备成为长三角新增长极、强引擎的潜力。

《瞭望东方周刊》:下一步,“轨道上的长三角”除了“量增”,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到“质优”,更好地承接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带来的“泼天流量”?

张学良:沪苏湖高铁沿线的交通规划不仅是区域通道便捷性的提升,也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位一体的交通系统布局,更是长三角跨区域协同的具体表现。交通互联互通一方面是区域内的“量增”,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流动的联动能够加快产业协同和创新合作,赋能沪苏湖新质生产力发展,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新的增长动力逐渐显现,比如通过推动文化文明、绿水青山和公共服务,都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内生动力,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沪苏湖高铁开通串联起沿线城市文化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双面绣”,一系列因素汇聚在一起,沪苏湖的“多彩增长带”呼之欲出。我所概括的“多彩”增长,具体是这几种:

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可以看作“橙色”增长,它依赖于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推动了经济的传统增长。而像金子一样宝贵的创新驱动,代表“金色”增长,它是通过技术革新、知识积累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崛起,带动经济向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方向跃升。

绿水青山象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其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便是“绿色”增长的过程。文化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正如青花瓷所承载的文化之美,形成了文化文明的“青色”增长。

公共服务的普及与完善,需要像蓝天白云一样普遍可得,构建了“蓝色”增长的基石。这种增长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旨在实现高品质生活和共同富裕。区域协同构建了“紫色”增长,如紫荆花般象征着区域的紧密协作,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间互联互通与共同繁荣。

最后,“红色”安全韧性是多彩增长的底线,它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区域必须具备强大的应急能力、抗风险能力和韧性。

总体来看,上海、苏州与湖州在高品质公共服务、文化文明、青山绿水等方面各有优势长板,沿线地区要通过“多彩”增长,以绿水青山、文化文明、公共服务以及区域协同,共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湖州长三角高铁
第一次乘高铁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山上有座高铁站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高铁会飞吗
人地百米建高铁
学与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6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7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