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效应来看,大炼化生产成本相对更低,竞争优势更明显。
日前,镇海炼化二期千万吨级扩能和高端新材料项目于2024年底竣工,炼油能力提升至3800万吨/年和乙烯产能提升至370万吨/年,炼油总能力突破5000万吨/年。这让浙江宁波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3800万吨炼能跃居石化首位
镇海炼化是中国石化旗下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和成品油出口基地。继2021年底,中国石化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建成后,镇海炼化形成了2700万吨炼油及220万吨乙烯产能。时隔三年,镇海炼化二期项目再次试车成功。
从浙江省内现有炼厂构成来看,可谓大炼化聚集:全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4000万吨产能巨无霸浙石化坐落于浙江舟山渔山岛。中海油大榭石化二期600万吨常减压计划于2025年一季度投产。届时,中海油宁波大榭炼油总规模达到1200万吨,包括600万吨/年常减压、320万吨/年催化裂解、220万吨/年蜡油加氢、150万吨/年连续重整、150万吨/年加氢裂化等14套装置。其成为继浙石化、镇海炼化之后,浙江第三大千万吨级大炼厂。
从规模效应来看,大炼化生产成本相对更低,竞争优势更明显。扩建炼厂均配套建设储运、公用工程与辅助设施,具备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从国内主营炼厂和独立炼厂座数对比来看,主营炼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一半以上,为56.8%,独立炼厂占比43.2%。
从常减压一次加工能力统计来看,主营炼厂超过千万吨级的炼厂占比为36.6%,独立炼厂超过千万吨级的炼厂占比逐步增至9.3%。
从中可以看出,规模炼厂主要集中在主营单位。独立炼厂300万~500万吨以下的企业,按统计口径仍然面临着转型升级或整合的可能。
华东炼能及汽柴产量占比提升
从华东炼厂规模来看,镇海二期和大榭石化扩建完成以后,江浙沪主营和独立炼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提升至1.64亿吨。浙江炼厂产能均超过千万吨级,总产能达到9300万吨,占江浙沪总产能的56.6%。
从2024年汽柴油供应量对比来看,浙江地区汽油产量占比37%,仅次于江苏省的44.2%;柴油产量占比40%,略低于江苏省3个百分点。不管是从体量占比还是近年来的投产进度来看,浙江炼厂都是一马当先。
从全国前十大省市装置产能占比来看:山东炼厂较为集中,占据首位;其次是辽宁省,产能占比为山东省的一半;广东排名第三,浙江位居第四。
作为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规划项目、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宁波市重点项目、浙江省“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随着镇海炼化二期改扩建项目试车成功,宁波石化产业基地跃居成为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首,创造了国内同体量项目群建设中自主创新应用最广、智能化程度最高、节能降耗最优等多项纪录。
据悉,镇海炼化11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于2024年底改扩建完成,2025年1月正式开车。镇海炼化二期扩能和高端新材料项目涵盖常压蒸馏、催化裂化、聚丙烯、丙烷脱氢等18套装置。
新增产能全面聚焦化工型流程
新增产能全面聚焦化工型流程,将催生“炼油—丙烷脱氢—丙烯—丙烯腈—ABS/蛋氨酸,炼油—液化气—异壬醇—环保型增塑剂”等多条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高端新材料、高端化学品等产品。
镇海炼化将依托产业规模、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劲引擎,持续推动浙江宁波石化基地加速向全产业链一体化方向拓展,提高宁波市万亿元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高端化水平,引领中国石化工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更高台阶。
到2025年以后,随着镇海石化二期、大榭石化扩建及浙石化未来三期的全面投建,浙江成品油市场供应过剩量将增大,贸易将从单向流入转变成双向贸易。
另外,浙江地区的汽油资源除了流向江西、华南地区外,还会流向沿江、西南,均属于供应不足地区。预估其周边地区和浙江之间的资源流向及出口量相应扩大。
责任编辑:曲绍楠
2024年,汽柴供需两降,宁波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