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健康中国和心理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音乐治疗以独特的人文优势和健康功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大有所为。2023年11月5日,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委会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第五届学术年会,讨论音乐治疗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与康养服务的融合思路等重大议题。文章结合会议主旨报告、分会场学术报告、专家圆桌会议和工作坊等议程内容,从学科建设、理论探索、临床实践和发展创新等角度进行综述,分析音乐治疗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的最新动向与前景预期。
[关键词] 音乐治疗;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委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图分类号] J60-0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187-05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到“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党和政府对健康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而音乐与健康密切相关,在中国,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理论;在欧美,音乐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健康促进价值。作为心理健康领域的新兴技术和非药物、非介入的干预方法,音乐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最具人文关怀的健康促进途径。立足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独特优势,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阐释艺术治疗的生效机制,借助治疗元素的“中国化”表达和治疗方案的“本土化”阐释来拓展音乐治疗的发展空间,不仅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可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一、会议缘起与概况
(一)会议缘起
医学与人文密不可分。呼唤医学回归人文,是实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的应有之义。而音乐作为文化的形态和载体,是医学回归人文最好的桥梁。中国民族音乐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蕴,与中医同源同宗。尤其是音乐“五行”对应医学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脏”,与生命健康之间有着辩证的交叉关系。成立于2003年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其宗旨:“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与发展,促进中医药进入各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2019年6月,“世界中联”成立音乐疗法专委会,致力于中医音乐治疗学科建设,借鉴国外音乐疗法技术和方法,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世界多元化的音乐治疗学科建设增加宝贵的中国元素。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不仅具有调式特征、曲式结构等风格显现上的不同,还存在着文化基因上的内在差异。如何发挥中西方音乐元素在心理干预中的双重优势,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更需要通过学术交流进行沟通与互鉴。2023年11月5日,“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委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音乐治疗临床应用与康养服务”,目的在于推动音乐治疗学科与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学科。以期通过中国特色音乐治疗学科满足“本土化”需求,并贡献面向世界的音乐治疗“中国方案”。
(二)会议概况
本次会议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指导,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委会主办,武汉音乐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联合承办,广州南方学院中医药健康学院、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等协办。来自国内外医疗、音乐、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音乐治疗专业师生共200余人参加大会。大会设置1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包括主旨报告、学术报告和现场演示工作坊、专家圆桌会议等内容。主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聚焦“音乐治疗临床应用与康养服务”主题,围绕音乐治疗的临床康复、教育成效等学术热点展开交流与探讨。在工作坊演示环节,与会人员通过参与“鼓圈”“安格隆即兴乐舞”“颂钵声疗”等体验,从实践中感受音乐治疗对生命健康的疗愈。特邀嘉宾还围绕“新时代音乐治疗师培养”主题召开了专家圆桌会议,共话新时代音乐治疗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大会开幕式前,由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委会秘书长张竞之教授主持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音乐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增补名单。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委会会长王新华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交流互鉴,融合创新,推动音乐治疗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理事会工作报告。武汉音乐学院党委李端阳书记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会议承办方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学术会议为契机,为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学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潘平先生在致辞中,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视角阐述了音乐疗法的战略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原校长刘良教授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角度高度肯定了音乐疗法的战略价值。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要乘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东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理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人类健康卫生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凝心聚力:共谋音乐治疗学科建设
音乐治疗在生活中正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并在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其毕竟属于新生事物,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且由于交叉学科的属性,知识积淀和专业建设还不成熟。多位专家指出,在当前学科“四新”建设的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下,音乐治疗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前景。因此,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有利于音乐治疗学科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是与会学者们的一致共识。
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委会会长王新华教授指出,以内涵建设为驱动,以文化自信为导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学科;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音乐治疗社会服务的大众化、普及化;开展培训交流,增强学术引领,推动音乐治疗专业和音乐治疗师质量标准建设;启动音乐治疗服务大众健康工程,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的理念,凝聚国内外音乐保健养生和治疗的学科力量,推动音乐治疗学科与医学及其他新兴学科的融合创新,不断提高音乐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推动音乐治疗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端阳指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音乐治疗发展大计,既是贯彻国家健康战略的有益探索,更是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通过学术交流碰撞火花,有助于推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学和中国民族音乐与音乐治疗的融合创新,对音乐治疗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起到全面促进作用。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潘平先生要求,专委会和各位专家应坚持学术引领,不断促进音乐与中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应通过开展高质量学术交流与合作,完善与创新中医药与音疗疗法和临床应用相关的理念与技术;应强化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国际传播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原校长刘良教授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角度高度肯定了音乐疗法的战略价值,并从《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高度解读了音乐治疗发展的广阔前景。刘良教授指出,音乐治疗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音乐治疗在防病治病中的价值将被民众所认可与接受,相应地,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会更趋完善,音乐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他希望专委会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为促进民众健康、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提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养生保健疗愈的生活方式,这已被学界广泛认同,也逐渐被民众接受。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音乐治疗的临床及机制研究和社会服务,音乐治疗专业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音乐治疗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均呈现良好的势头。音乐治疗也会乘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东风,凝聚多学科力量,团结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理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为人类健康卫生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学科”这一问题,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展开对话与探讨,一致认为音乐治疗学科建设在遵循一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应符合中国场景、回应本土问题、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尤其要借助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文化意涵实现音乐治疗解释框架的理论转场,这是形成中国特色音乐学科的关键。
三、理论探索:音乐治疗的原理与机制
音乐何以疗愈心灵?“科学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音乐让我们快乐,为什么一首老歌能让我们流泪,以及如何让我们流泪。”这段话出自伟大的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薛定谔之口。虽然用音乐来改善健康状况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却众说纷纭,至今并无科学的定论。学者们围绕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层的反思与交流。
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Wolfgang Mastnak教授认为,目前音乐治疗领域分为学派思想和医学科学两个标准。音乐治疗学派产生于五六十年前的美国,讲究的更多是主观的直觉、临床的经验、意识形态的感知等;而后期的音乐治疗更加应该更讲究科学的、医学的方法,以跨学科的方法来挖掘音乐治疗的潜在机制。Wolfgang Mastnak教授还提出,在研究音乐治疗和艺术治疗领域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跨学科方法的同时,尊重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美学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因素涉及音乐是什么、和谐是什么、疾病是什么等生命本原和本体论问题,都需要从哲学、艺术学本体论、人类本体论、医学本体论等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Wolfgang Mastnak教授在报告中结合国际相关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音乐治疗在不同医疗领域的干预机制,包括音乐干预对早产儿大脑发展和预防脑瘫的神经机制、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音乐干预的潜在生理机制、基于声音和歌唱的干预如何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等症状、歌剧治疗与身份认同障碍、音乐聆听对慢性疼痛的干预、音乐冥想对慢性疲惫的干预及神经机制、声乐治疗如何帮助阿尔茨海默患者恢复语言功能以及临终关怀领域的音乐治疗等。Mastnak教授认为,音乐治疗要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应结合神经科学、表观遗传学、量子场论和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疗效的潜在生理和心理机制。这一观点为音乐治疗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实现“本土化”发展提供了观点支持。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宜教授聚焦于音乐疗愈引起生理反应和心理变化现象的观察与解释。杨燕宜教授认为,想要了解音乐治疗发生的潜在机制和深层机理,需要对音乐疗愈的结果表现进行观察,主要包括行为变化和心理改善两类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可以从心理学、艺术学、医学和脑科学等角度进行说明和证明,但必须有标准、应用和发展。例如,运用音乐心理学来解释,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生理,而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组织结构、旋律作为语言的表达、音乐可以作为通向深层心理的途径;同样还可以借助视觉艺术的解释、文字的解释等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解释来剖析音乐疗愈的潜在机制。杨燕宜教授在报告中强调,音乐促进生理改变和心理成长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或准科学的证明方法,如对比的方法、生物反馈、大数据、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只有遵循循证医学的实践模式,音乐治疗的生物学机制才能够不断被解析。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张晓颖副研究员对音乐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和理论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分享。张晓颖副研究员认为,音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人类机体活动,都包含音乐信号的特性。音乐为什么能起效?是因为人类大脑是音乐产生的源头。而参与式的音乐治疗活动是大脑参与控制的高级皮层活动,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包括对声音及节奏的识别)而在大脑初级听觉皮层形成反馈,从而为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给予干预提供了可能。在报告中,她结合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创伤性损伤、原发性疾病进行音乐感知觉定向训练、音乐注意力控制训练、音乐记忆力训练的探索,阐述了音乐对于大脑及人体神经系统重塑的理论原理。
广州医科大学欧思彤等结合不同音乐节律与形式对脑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探索。报告基于听觉皮层、PMC、壳核和 SMA 组成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的功能网络在节拍感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展开阐述,认为节奏、节拍和速度等音乐特征引起的大脑活动共同区域是右侧或双侧额叶、扣带回、顶叶、前额叶、颞叶和小脑皮层区域。在没有任何明显运动的情况下,仅听音乐这一要素就能引起大脑与运动相关的区域的活跃程度。而在调动大脑运动资源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音乐节律和视听音乐刺激探索双侧前额叶与双侧运动皮层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可以为提高音乐治疗的可控性以及为未来的音乐治疗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依据。报告人指出,快节奏音乐视频效果比快节奏纯音乐效果更好,且主要体现在L-DLPFC、L-FPA与R-FPA脑区;慢节奏纯音乐比快节奏纯音乐的HbR数值更高;慢节奏音乐视频的功能连接比快节奏音乐视频的更紧密,主要体现在R-S1~R-PMamp;SMA、R-PMamp;SMA~L-FPA节拍预测所涉及部分认知脑区与运动脑区,体现出认知脑区与运动脑区的交互作用;慢节奏的音乐或音乐视频对于认知脑区与运动脑区的舒缓效果相较快节奏的音乐或音乐视频整体上更好。
本次会议中的学术报告不仅有关于音乐治疗生理机制的最新研究,也包括音乐治疗不同学派和跨学科特点等最新成果的分享。从学者们的学术报告中可看出,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潜在机制依然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但专家学者依据第一线的经验和研究,为进一步验证音乐治疗的有效提供了努力方向和理论基础。
四、应用效果: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
音乐治疗是一门涵盖音乐、医学、心理、教育和精神病学等多领域知识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性、技术性很强的实用学科,需要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与不断创新。也只有经过实践环节的不断探索与创新,音乐治疗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者们聚焦这一问题展开了充分细致的学术交流,从生理创伤到心理疾病、从言语患者到视障患者、从功能性障碍到器质性障碍,体现了音乐治疗应用的广泛性。
世界中联音乐疗法专委会副会长伍伟文博士(香港)通过剖析引导想象音乐疗法(GIM)应用来探析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问题。伍伟文博士认为,音乐引导想象技术(GIM)是一种融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音乐聆听和引导想象为一体的音乐疗法,这一疗法的使用过程特别强调音乐治疗师、音乐和来访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治疗师通过提问、改变音乐的曲目等方式帮助来访者进入音乐想象中,作为媒介,音乐承担的角色是引领来访者想象、认识个人的潜意识并抒发主观情绪。在报告中,伍伟文博士介绍了如何通过GIM技术的临床应用帮助干预对象走出困扰,包括人际关系、离婚及相关的问题;因工作/事业转变而造成的健康问题、心理压力、焦虑等;因哀伤/亲人离世造成的忧郁症等,以及为成瘾问题、被虐待、缺乏/失去创意、人生失去动力、了解人生方向、设定人生目标等提供音乐治疗服务。伍伟文博士还介绍了GIM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癌症、心脏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HIV /艾滋病、多发性硬化症、慢性疼痛、视障等;以及对新移民的心理支持、新冠时期的心理支持等。伍伟文博士特别强调了中国音乐与阴阳理论在GIM 中的应用,这再次引发与会人员对音乐治疗本土化的共鸣。
武汉音乐学院徐凤萍副教授聚焦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问题,通过历时5年的长时段跟踪探索,对音乐治疗在视障学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解读。徐凤萍博士在报告中选择了5位具有代表性的盲童和家长作为案例,通过质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剖析了音乐治疗对提升干预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开发其艺术潜能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报告的结果显示,音乐治疗还有效促进了干预对象间的亲子关系,两者心理状况变化的同步效应表明,家长在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改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徐凤萍博士基于此指出,音乐治疗对视障群体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健康价值,同时还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伦理价值和社会公平意义。
华北理工大学陈长香教授基于自然之声对脑创伤昏迷患者在临床实践中的促醒作用展开学术报告。自然之声音乐疗法是利用大自然的声音,如风声、雨声、瀑布声、鸟声、河流声和蟋蟀声等,通过刺激大脑的听觉通路和情感中枢来唤起意识,从而促进苏醒的干预过程。自然之声音乐疗法对创伤性昏迷患者意识水平的干预效果已得到国外研究的证实,在国内对脑创伤患者的干预效果也得到了验证。研究组以河北省唐山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的脑创伤伴昏迷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其中,结合我国患者生活环境特点选取鸟叫声、小河流水声、风声、雷雨声、蝈蝈蟋蟀鸣叫声等五种自然之声集合成一首曲目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自然之声音乐疗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意识障碍严重程度,促进昏迷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缩短患者昏迷时间。陈长得教授指出,这种结合了音乐的情感共鸣力、自然声音的节律转换特点以及对听觉系统的刺激,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愉悦、放松的环境,加快神经系统的恢复和意识提升,是一种非药物、无创、便捷、经济、易操作的促醒干预方案,有利于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刘玲教授在报告中侧重从失眠的角度展开音乐治疗的应用干预。刘玲教授在报告中强调了保持良好睡眠与脑健康的重要性,结合中医的五音疗法来解释音乐缓解失眠的理论基础:一是阴阳学说。乐曲的阴阳属性由整首乐曲的基调而定,音律快、音量大属阳,音律慢、音量小属阴,而音乐可以使人体阴阳调和从而治病。二是“气”的概念。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认为情志的变化和气机直接相关,音乐能够以情胜情引动气机变化从而调节气机、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刘玲教授还对音乐治疗缓解失眠的潜在机制进行了梳理,认为音乐疗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治疗失眠是音乐治疗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从学者们的学术报告中可以看出,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范畴正逐渐从最初聚焦在医院的精神卫生中心、各类特殊儿童学校、保健康复中心等机构,开始向普通中小学、高校、养老机构以及福利院、社区等更宽广的地带拓展,这意味着,音乐治疗的效果开始为人们所认可。这不仅为音乐治疗的普及奠定了应用基础,也让人们看到了音乐治疗学科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五、发展创新: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路径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脱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国特色音乐治疗学科发展也需要扎根本土、立足国情、回应现实。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学术研讨会,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从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汲取智慧,助力解决现代人的心理困扰和精神迷失问题,被认为是音乐治疗学科发展创新的应然路径。
北京教育学院傅聪博士以《音乐心理剧“古老元素”的中国探究及教学思考》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基于音乐心理剧课程建设对音乐治疗本土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介绍。虽然音乐心理剧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莫雷诺,但音乐心理剧的“古老元素”却在中国。报告人在寻根音乐心理剧的道路上遇见了中国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治疗仪式,通过考察后指出,尽管现代音乐心理剧与蒙古族萨满治疗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两者在病因解释、治疗范围和功能方面也存在差异,但在促进心理康复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正是探究音乐治疗价值以及开展本土化实践的基点所在。傅聪博士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于2013—2014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心理剧》选修课程;2016年至今,在四川音乐学院开设《音乐心理剧》;2021年至今,在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课程中尝试融入《音乐心理剧》课程;2021年10月,完成高中生校园心理剧课题并荣获成都市锦江区教师优秀教学成果;2020年,《音乐心理剧》录制线上课程并于2021年在中国慕课平台开课运行;2022年,尝试开设音乐心理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22年3月,音乐心理剧慕课正式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报告人强调,《音乐心理剧》课程建设的成效足以说明音乐治疗专业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四川音乐学院马夕然博士结合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运用于特殊需求群体(儿童自闭症)和普通群体(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丰台妇幼医院孕妇、敬老院、亲子心理辅导、消防指战员等)的实践创新进行了报告。马夕然博士尝试将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科研内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连接,探索建立音乐治疗师与自闭症儿童初次会面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报告人强调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本土化实践需要遵循美国音乐治疗学家wheeler和Yalom提出的三层次:支持性、活动取向的音乐治疗;再教育、内省和过程取向的音乐治疗;重建、分析和宣泄取向的音乐治疗。马夕然博士指出,如何将治疗置于中国现实文化语境中、如何实现治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付诸治疗元素的精心提炼和结构化过程,并在整体上根据活动场域、治疗对象的需要调整治疗的技术和层次,以达到最适合治疗对象特点的互动现场。
长治医学院栗红河副教授以《古琴音乐疗法探赜》为主题,对音乐治疗的本土化创新思路进行了报告。栗红河副教授认为,古琴音乐疗法的审美机制在于“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物我合一、情景相即”的审美价值和“寓情于景、情景相即”的艺术境界。这不仅构成了古琴音乐的文化形态,同时也形成了传统古琴音乐形态中的心理学机制。报告人阐述了散、慢、中、快、散结构(音乐拱形结构)的治疗意义,解读了中医理论机制五音与五行的关系,并结合“五音通五脏”理论、“乐与人和”思想、“阴阳气血调和”观点诠释了音色、音程与旋律的治疗意义,为音乐治疗融入传统音乐元素提供了依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宁教授以《中国音乐史中的音律与情志论》为主题,通过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溯源与情志的关系,述说了中国音乐治疗的前世今生。杨宁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从《乐记》认为“夫乐者,可以善民心,致乐,可以治心者也”;到《汉书.董仲舒传》强调“乐者,可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再到《史记·项羽本记》“亥下之战,四面楚歌”的表述以及嵇康的《明胆论》《养生论》《答辩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论著,无不强调“音律”与“情志”的关系。报告人还通过五个案例的列举来说明古人运用传统音乐得到自我疗愈的作用,这都为音乐治疗的中国化探索奠定了基础。
广州南方学院周筱钰等以《基于中医和音乐治疗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的临床实践》为主题,对中医和音乐治疗融合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报告。报告人提出,在中医大健康理念下不断更新与丰富音乐治疗的干预目标,如音乐提升专注力、音乐减压、幼儿音乐潜能开发、老年音乐康养等,是音乐治疗学科本土化的应有之义。报告借鉴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同调等理论,探讨了根据国人身体特点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音乐治疗心理健康评估的意义,进而提出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音乐疗愈方案的思路。报告人还结合临床实践对接受式音乐治疗+针灸理疗、中医与音乐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神经学音乐治疗以及音乐疗法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剖析,为音乐治疗学科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结" "语
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下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理论机制、应用实践、创新发展等重要议题。会议的成功举办,打破了国家、地域和学科的界限,对上述问题形成了基本共识。诚如心理学大师荣格在《金花的秘密》中提及的,如同人的身体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共同解剖结构一样,人的心灵也拥有一种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差异的共同基底,即“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让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心理矛盾化解手段成为可能。不可否认,由于起点较早,西方在音乐治疗的技法上有其独特的系统性特征;但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在文化、哲学和心灵本质的把握上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通过会议的学术交流,学者一致认为,面对人类精神心理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的严峻事实,以学术交流和实践创新推动音乐治疗的高质量发展,借中国民族音乐资源和东方文化智慧拓展、丰富音乐治疗的内涵与边界,对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和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