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高中生使用AI辅助学习的利弊探讨,并通过双师课堂与辩论赛的形式,将思辨明理与创新创生的理念充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力求深度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思辨明理;创新创生;辩论赛;双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35-04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具有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且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和理性判断、负责行动的能力。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习惯了教授学生学会操作、完成作品,而较少涉及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出发,设计了一场高中生使用AI辅助学习的利弊辩论赛,锻炼学生们获取、加工、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教学思路设计
教科版必修一第五章“探秘人工智能”课后拓展练习为:“人工智能已经从一个科幻小说式的探索领域,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科技领域,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恐慌: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本次教学实践,就是以“人工智能科普营正在举行一场辩论赛”为情境,以“高中生使用AI辅助学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论主题,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教学流程包括辩题引入、分组准备、辩论过程、点评总结等环节。希望通过辩论产生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对AI技术的深层次思考,在辩论中学会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适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确保辩论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方法及课前准备
1.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双师对话和双师模拟辩论的情境设置,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辩论氛围,提高参与度。
辩论法: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思维活跃度和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收集资料、讨论论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不仅要在组内发挥各自的优势,更要学会倾听与妥协,这是培养沟通能力和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
引导式提问: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辩题。
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其改进表达方式和思路。
2.教学准备
资源链接:提供与AI辅助学习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素材包:包含辩论赛所需的背景资料、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辩论。
教室设施:确保教室具备进行辩论赛所需的设施,如大屏幕等。
其他:学案单、辩手标识、辩论赛流程、计时器准备。
教学过程
1.双师示范,引入主题(6分钟)
教师首先从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图片引入,进行双师对话,概述人工智能(AI)的发展:“人工智能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提出后,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曲折路线。2012年以多层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被广泛推广,使AI在语音识别、图像分析、视频理解方面获得巨大成功。”
接着,从深度学习到人脸识别,从“人脸支付是否能够成为现阶段的主流支付方式”引出双师“模拟”:师A与师B针对生活中的AI实例进行示范辩论。
2.展示辩题,明确流程(4分钟)
师:两位老师已经就生活中的AI实例展开了一番辩论,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也有使用AI工具的情况,那么,有没有也因此产生“好不好用”“能不能用”的问题。
教师展示辩题——高中生使用AI辅助学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并明确正方和反方的观点,确定班上学生的分组(正反双方各4小组,每组6人),明确组内分工(辩手、资料员、记录员)。
接着,教师宣布辩论流程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立论阶段,先正方1组辩手,后反方1组辩手,双方各2分钟;第二环节为辩论阶段,由正反双方2组、3组辩手参与,先由正方提问反方回答,小计3分钟,再由反方提问正方回答,小计3分钟,提示双方单次提问时间不超过30秒,单次回答时间不超过1分钟;第三环节为总结陈词阶段,由反方4组辩手开始,后正方4组辩手总结,双方各2分钟。
3.探究学习,准备辩论(15分钟)
①角色分配:各组商讨,承担角色(辩手胸牌标识),A、B两位教师分别作为正反双方的指导教师。
②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辩论策略准备。
③探究学习: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包、网络搜索和AI工具等整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
④形成观点:分组合作,分析素材,通过讨论初步形成论点,并在学案单上做好关键词记录。
4.双师引导,学生辩论(14分钟)
以下是课堂上学生正反双方开展辩论赛的部分片段。
(1)开场立论,表述观点(4分钟)
正方和反方第1组辩手分别陈述观点。
①正方立论。正方辩手认为,高中生使用AI辅助学习利大于弊,要点如下:AI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灵活便捷,满足不同需求,如口语练习(polyspeak)、程序设计练习等。高效,这里的高效不是直接跟AI要答案,如AI能依据你给的提纲快速生成PPT。AI可以提供沉浸式学习,很多抽象的东西可以具象化,从而更容易理解。创新,AI提供更多数据集,所谓见多识广,通过跟AI的对话,可以激发灵感。公平教育,优秀师资是有限的,也是昂贵的,AI的辅助能让每个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资源,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阶段我们学习Python,就是为更好地掌握AI工具,为未来做准备。(后续具体案例略)
②反方立论。反方辩手认为,高中生使用AI辅助学习弊大于利。AI虽然带来便捷,但也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易削弱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培养坚韧意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AI的介入,往往让学生跳过这些过程,直接得到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长。若监管不力,AI的滥用可能导致学术不端,如抄袭、舞弊等行为的产生。AI技术尚不成熟,其可能导致学生接收错误信息,影响学习效果。(后续具体案例略)
(2)双方辩论,剖析问题(6分钟)
正反双方的第2、3组辩手进行问答环节,先由正方提问,反方回答,再由反方提问,正方回答。
正方辩手进一步指出,AI的辅助并不意味着取代老师,而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能极大地拓展学习资源,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生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在提问环节,反方则质疑AI的适应性和准确性,认为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误导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情感、社交以及道德教育方面的需求。正方则回应,只要合理监管和使用,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这样的辩论中,我们应当认识到,科技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把控。AI作为工具,其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将其融入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3)总结陈词,明确观点(4分钟)
反方和正方第4组辩手分别进行总结。
反方辩手在总结时强调,虽然AI具有巨大潜力,但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数据隐私、过度依赖等问题。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而非单一的技术熟练度。AI作为辅助手段,应在确保学生基础扎实、思维独立的前提下谨慎使用。
正方则重申,合理利用AI,不仅能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对前沿技术的适应能力。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堵不如疏。AI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年轻人,应该抛弃守旧的观念,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新生事物。AI只是工具,和过去的学习工具没有本质的区别,用好它,利大于弊。AI辅助不等于放弃思考,相反可以让思考更有价值。另外,正方辩手提醒大家:当你觉得未来看不清的时候,你不妨往回看。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所以,不要抵触新技术,去接纳它,更好地提高自己。社会不会来适应你,你必须不被社会淘汰。
5.双师点评,课堂总结(5分钟)
师B(反方老师):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不可对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掉以轻心,在引入AI工具的同时,必须制定明确的使用政策及使用方式,才能让AI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与学习。
师A(正方老师):正如正方同学所说,AI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AI会愈发成熟,它与我们生活、学习的联系会愈发密切。我们应该视它为助手,而非威胁。但同时大家需明白,AI并非我们追求的终极答案,我们应当借助它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来拓展我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双师点评及学生投票完成后,教师采访学生,询问其立场是否发生变化。引出本次辩论赛的意义: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同时,展示投票结果,包括学生的实际观点和本场辩论赛最佳辩手。
教学反思与总结
表达的背后是思维,当用辩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时,不管学生是为了表达自己还是说服别人,都可以带动其为了更好地做出陈述,不断学习、阅读、思考和表达。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学生不仅了解了AI辅助学习的表现方式,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平时更注重学科的技术指导,组织辩论赛这种活动是首次,因此也暴露出经验的不足,如在辩论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鼓励,让辩论的气氛更为活跃,让更多的学生能在辩论中找到表达自己的机会。此外,也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在辩论中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胜负,理解辩论的真正意义在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互联网和AI等新技术,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最好”的资源。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来支撑,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转变为全社会的核心诉求,创生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落实到高中生群体,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解决一个具体的真实问题。创生还是一种态度,意味着不断探索与突破。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形式的双师课堂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郑泉水,王永丽.从清华“钱班”到零一学院:创生教育理念探索及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24(0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