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I之于信息科技课程的话题

2025-01-18 00:00:00李维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工智能学科

又是一年过去,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坚强地向前行进。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有纲无本”的现象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能出台。稍有一点新鲜的事件就是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好歹与信息科技课程还有关联,但对于该课程建设来说也不知是挤占“冲蚀”还是加强“充实”。

话题1:AI之于课程

2024年11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提出了要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AI教育”,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要“研究制订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普及读本,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特点,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落实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等教学模式,鼓励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这里提到的AI课程可以有两种渠道切入课程体系:一是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跨学科学习;二是纳入地方和校本课程。前一种渠道是与原有的课程“融入”,后一种渠道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显然,以后一种方式“嵌入”,AI课程更为独立,但需增加一门新课程,增加课时量,有挤占“冲蚀”之嫌。

再从内容上来看,通知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这正好契合信息科技课程的“人工智能”逻辑主线,从而加强“充实”了信息科技课程。由此看来,“融入”更为合理。

话题2:AI之于学生

最近两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成为教师、家长挂在嘴边的习惯用语,也成为学生学习必然涉及的“智能工具”,加之整个社会的鼓噪,“AI智能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

对于成年人来说,利用生成式AI学习是合理的,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却不一定,这是因为生成式AI输出的内容(如文字信息、程序代码等)是需要甄别、验证的,也就是说需要人去判断它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理。这不同于查字典、查手册。如果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的结果直接作为问题答案,往往会得到啼笑皆非的效果。

所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加强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学习,提高甄别、辨识能力,才是应用生成式AI帮助学习、提高效率的基础。

话题3:AI之于教师

未来数年,“教学智能体”也许会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会产生很多“智能体”帮助教师备课、上课,教师的工作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提升教育质量,还得将AI用到需用之处。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叠加AI的有效赋能,才是教学致胜的法宝,信息科技教师更是如此。

2025年,AI必将是基础教育领域最热的话题。但,也许,信息科技课程并不一定就是其中的主角。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工智能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超学科”来啦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