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江交汇的重庆市合川区,涪滨路广场上有一座当地为纪念“一代廉吏”于成龙而立的雕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于成龙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经六省七地二十三载为官,被谥“清端”、追赠太子太保。笔者研习有关资料后,深感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举“卓异”、四海同颂的于成龙足以垂范后世,其高尚的道德操守、强大的人格魅力、坦荡的浩然正气令人敬佩。笔者认为于成龙的优良品格,可主要归纳为“勤、廉、俭、勇”四字诀。
勤:莅事忠勤,三获“卓异”
一位赢得各方认可的名人,必定有其独到之处,“勤”是于成龙一生的重要底色。青年时期的于成龙欲以科举入仕,但明清两朝皆科场失意。44岁才出仕的于成龙属于“大器晚成”型人才,没有背景、家境普通、天资一般,却以“勤”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仕途。在23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以一以贯之的勤政爱民取得突出业绩,在任罗城知县、黄州府同知、福建按察使时三次因政绩优异被举“卓异”(在明清两朝考核地方官员的典制“大计”中,对德才俱优者的评级),这是难能可贵的。
“心无百姓莫为官”,不论万般艰难,于成龙始终一心为民,“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1661年,初入仕途的于成龙被派往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任知县,他坚定“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勤政之志。在任上,于成龙每日召吏民来“从容问疾苦”,缉盗安民、奖励耕种,因地制宜推行保甲制等一系列举措,使罗城呈现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于成龙治理罗城近七年,两广总督卢兴祖等向朝廷保举:“罗城在深山之间,瑶玲顽悍。成龙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任事练达,堪列卓异。”因考核“卓异”,1667年,于成龙升任合州知州。当时合州的情况与他刚赴任罗城时的情况不相上下,于成龙首先缉盗剿匪,然后招抚流民、开荒屯田、减免赋税、开办学堂,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不到两年,合州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州志·宦绩》评价其“居官清正廉明,多善政,州人号于青天”。上任直隶巡抚后,当地闹旱灾,于成龙写了一首绝句《辛酉上元上谷祈雨作》:“皓月当空照,黄尘逐日飞。求沾惊蛰雨,肠断几千回。”诗中为民祈雨而“肠断几千回”,体现出其勤政爱民之本色。
“匪”和“盗”直接威胁社会安定,治理“盗”“匪”是地方长官的优先要务。于成龙在罗城“严禁盗贼”,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及时将盗贼抓捕归案,一经审定立即处决,同时又刚柔并济,使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三年之间便使罗城由乱变治。于成龙在任黄州府同知时,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针对强盗扰得地方不安宁但历任同知又无法将他们捉拿归案的现实,于成龙以“微行”的方式,伪装成乞丐、旅人,打探摸清盗情,然后带领人马有的放矢一网打尽,百姓皆拍手称快。于成龙上任两江总督后,务实制定了《弥盗安民条约》,出台30多条防范盗贼的措施,对肃清两江盗贼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民的同时,于成龙也勤于整顿吏治,他认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上任福建布政使后,于成龙着力革除旧弊,“钩稽出纳,剔革飞诡破冒挪垫诸弊,尽斥羡余若千两还民间,官吏不得名一钱”。任直隶巡抚后,他即发出清查庸劣官员的檄文,责令各属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于成龙赴任两江总督后,为扭转两江官场的不正之风,上任伊始即颁布《兴利除弊条约》,其中如禁火耗、革私派、禁馈送、禁奢靡等都与整饬吏治有关,同时结合实际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主要内容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廉:居官清正,廉吏第一
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中言“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廉”是于成龙非常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康熙称赞于成龙“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并题赠“高行清粹”匾额,乾隆御书“清风是式”四字褒扬于成龙是清廉的模范。正如北宋周敦颐所称赞的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于成龙把清白名声留给了家庭、社会和历史。
廉如幽兰,其形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于成龙自身极廉,他曾在罗城、合州等十分艰苦的地方任基层官员,也曾在直隶、两江等相当繁华富庶的地方做封疆大吏,其廉洁作风一以贯之。于成龙严于律己不为私利,他的儿子及亲戚一直在山西老家务农,清贫度日。于成龙离开罗城到合州赴任时,窘迫到无赴任的盘缠。他任合州知州时,“仅畜一羸马,以家仆自随”,并大力革除地方以土特产“孝敬上司”的陈规陋习。于成龙赴福建任职时,仅有被褥一束、朝衣一袭,沿途以萝卜为干粮。到富甲天下的两江任总督后,他仍布衣蔬食,被江南民众称为“于青菜”;1684年,于成龙病逝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时其私人财物“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江南百姓闻其死讯后,“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于成龙归葬故乡,墓内碗扣白灰松香,后人研究,白灰寓意“永留清白在人间”,松香象征着“流芳万古”,瓷碗意为“挽留”。于准继承了祖父于成龙的清廉遗风,从山东临清知州到贵州巡抚,历来为官清廉勤政,也获得康熙御书“恺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风”之赞誉。
数千年时间长河,上演了一幕幕“廉则兴、贪则衰”的历史大剧,“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于成龙就带头破除了官场“潜规则”。他任直隶巡抚后,告诫所属官员切勿趁逢年过节收送礼品,还特发了《严禁馈赠檄》,明确一经查出决不姑宽,他还曾张贴对联:“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一丝半毫,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直隶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康熙褒奖他为“清官第一”。
俭:自奉俭约,劝民节俭
于成龙官越当越大,但他把“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视为人生信条,终日饭食以粗米和青菜相伴。
“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在黄州八年,于成龙始终是粗茶淡饭。他在黄州所作的《乙卯春题书雪堂》一诗,云“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放小儿拳。试寻野菜和香饭,便是黄州二月天”,描写了他与衙役们采吃野菜的生动情景。一如当年被贬黄州的苏轼,于成龙在《赤壁怀古》中写道“今朝怀古地,把酒对斜曛”,展现了其旷达的气度。于成龙任福建布政使时,衙门常常连薪米也供应不上,他甚至典当自己的衣物换取食物;在直隶巡抚任上,“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两江总督任上,依然“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于成龙不仅自己节俭清廉,还力倡勤俭之风。他在《劝民节俭歌》中写道,“留得甘旨养父母,何苦鼎烹宴宾客。留得膏粱饱妻儿,何苦冶游费杯席。留得馀财周宗族,何苦邀福事仙佛。留得馀粟散乡党,何苦信邪求巫觋”,他认为“俭为至宝一字箴,民安物阜无奇术”“上为国家养元气,下为烝黎储命脉”,他还劝诫大家“莫待无时思有时,常将有日思无日”。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城内官宦人家多将绫罗绸缎换成布衣,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勇:革故鼎新,激浊扬清
于成龙在《有感》一诗中写道,“书生终日苦求官,及做官时步步难”,但他坚定“义不避难”“义不辞险”。于成龙的勇,体现在面对大是大非时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时敢于坚决斗争,面对矛盾冲突时敢于迎难而上。
于成龙是勇于直谏的。古语有云:文死谏、武死战。直谏,体现的是担当,展现的是作为,表现的是忠诚。在罗城,针对群众的艰难境况,于成龙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任合州知州时,上级依旧例向合州索要鲜鱼,于成龙认为“民脂膏竭矣”并上书据理力争,最终得以免除摊派。同时,于成龙还立下新规:上级官员到合州一律不设宴,只管饱。康熙七年,四川巡抚下令采伐楠木,于成龙上书《采楠木详》,禀明实情,直言采伐之事劳民伤财。数次不计个人利害犯颜直谏,体现的是于成龙的大气魄、大情怀、大境界。
于成龙是敢于担当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是看其是否勇于担当作为、革故鼎新。正如于成龙在《恩假归里葬亲过固关作》一诗云“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他历来不惧难题、无畏挑战,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在黄州任知府时,于成龙的继母去世,鉴于地方形势紧张,朝廷让他在任职守,他虽“醉里心魂到故丘”,但5年后才获得为官23年间唯一一次回乡省亲的机会。在两江总督任上,针对江南地区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舞弊之风盛行等状况,于成龙狠下除弊决心,规定一旦发现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则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拟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毙之杖下”。他在黄州任职时,曹家河人刘君孚父子联络东山一带山寨发动暴乱,他又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进入动乱山寨中说服刘君孚等人,一场动乱在十天内顺利平息。在直隶任上,于成龙危难时刻把自己的官帽摘下,甘冒死罪开官仓放赈救灾,朝廷念于成龙是救民于水火,赦免其私开粮仓之罪。于成龙为官二十余年,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升迁速度之快在清朝历史上是罕见的,靠的就是其敢作敢为、革故鼎新、清廉自守、造福民众。
笔者感悟,今天我们要促改革、闯难关、过险滩,于成龙面对复杂处境的勇气、担当、胆识、智慧等,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富矿”“金矿”。于成龙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被铭刻在历史丰碑上、撰写进文艺作品中、传颂在百姓的口碑里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