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位为血癌病人苦苦探寻福音的女科学家,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赛娟教授。让白血病人都能走出死亡阴影是她的奋斗目标。
陈赛娟195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小学读书时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初二那年,她辍学进入上海第五纺织厂做了一名纺织女工。1972年被单位推荐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学习。1975年大学毕业后到瑞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陈赛娟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救死扶伤。但是,在白血病房,她看到其他医生们纵然使出浑身解数,却仍然无法阻止那些血癌患者走向生命终点的脚步。她暗下决心,要以自己的努力,为白血病人寻找一条生路。
陈赛娟希望知识能为她照亮前进的道路。于是,她决定攻读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1978年,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她白天工作,晚上备考,终于从6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在80位考生参与的专业考试中,她名列第二,仅次于后来成为她事业和生活上共同奋斗的伴侣陈竺。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感到自己攻克白血病病魔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陈赛娟,咬咬牙,痛别还在牙牙学语的爱子,来到法国最大的血液学研究中心圣·路易医院进修,并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很有悟性很努力的陈赛娟,很快博得导师信任,布置她从事一项难度极高的细胞遗传学的课题研究。做事一贯踏实的陈赛娟全身心地扑了上去,1个月、2个月、3个月……整整6个月,研究却毫无进展。那段日子可真不好过,白天黑夜拼命地做,深夜了,累得要命的陈赛娟却仍睡不着,萦绕脑际的是研究中的一个个问号。
又是3个月过去了,因技术问题,课题研究面临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但坚信选择方向没错的陈赛娟仍然坚持着不断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苍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天,陈赛娟从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新的分子畸变:费城染色体呈阳性的急性白血病。
陈赛娟的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她以最佳评分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完成了6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被同事们誉为“在白血病分子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法国导师尤其欣赏陈赛娟的顽强,他这样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确是一位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在法国学习期间,陈赛娟夫妇一直牵挂着国内对白血病的研究。1989年夏天,陈赛娟夫妇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创业,从零开始。没房、没人、没设备,而从法国带回来的昂贵试剂也只得暂时寄存在他人的冰箱中。
一个星期后,当陈赛娟为实验室和人员的落实奔波之际,他人的冰箱也出了故障,价值数万法郎的试剂悉数报废。“噩耗”传来,就像迎面冰水,又像当头一棒,夫妇俩被震呆了。但他们没有停步,临时实验室从10平方米的一间小屋起步,好不容易搞到一些实验设备,却放不进实验室,只得暂时放在走廊上。没有先进设施,就向外单位借。去实验室做实验前,他们将标本、试剂、试管小心翼翼地放在自行车的篮筐里,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带进实验室,无论寒暑,无论风雨,都不间断。
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甚至黎明。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终于赢来了信任和感动:瑞金医院、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为他们的努力和研究一路开绿灯。实验室,设备,人员,经费都初具规模。尔后,在仅仅两年的时间内,陈赛娟就取得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然而,陈赛娟并没有感到满足。她的目标是“世界第一高度”,要做出前人没有做出过的业绩。一次,一位患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病情却未见好转。这一异常现象引起了细心的陈赛娟的注意,她对着显微镜,反反复复地观测、对照,并认真地思考着。她发现这位患者情况与以往的患者不同。为什么不同呢?在科学上不肯有丝毫马虎的陈赛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用各种精细而先进的基因检测方法,发现这是一例很罕见的变异型染色体易位。于是,她全力以赴开展研究,终于成功克隆了这个基因,完成了在生物领域中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零的突破,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在陈赛娟夫妇回国后第七个年头的夏天,哈尔滨医科大学将毒性极大的砒霜采用小剂量治疗白血病取得一定的成功。陈赛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将全反式维甲酸和砒霜联合起来治疗白血病,彻底清除癌毒蛋白,从根本上治疗了早幼粒白血病。1996年8月,国际著名的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一篇举世震惊的报道,报道了“以陈赛娟夫妇为首的上海研究小组与哈尔滨小组合作,用中药砷剂治疗的15例病人中,有14例病情取得完全缓解”,并称“这是使所有人感到震惊的白血病治疗上的出乎意料的新发现!”世界血液学最权威的刊物《血液》,除了全文报道有关情况外,还将他们的研究图刊登在杂志的封面。其他如《自然》等世界权威刊物也纷纷介绍了中国科学家的这一惊人之举,在国际学术界漫卷起“中国潮”,请陈赛娟夫妇出国作学术报告的邀请随即纷至沓来。
陈赛娟教授先后担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等,国家自然科学奖,卫生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优秀党员,上海市科技精英……各种荣誉也和鲜花一起,向陈赛娟纷纷走来。然而,她并不满足这些荣誉,她决心培育起一支支攻坚克难、为国奋斗的优秀科研战斗团队。
陈赛娟经常勉励身边的科技工作者,把精力放在研究上。通过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科研目标。此外,她还支持青年医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短期合作研究或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在陈赛娟的主持下,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建立起了一支优秀团队,她的医学基因组学实验室连续2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现在,陈赛娟虽然已年至古稀,但仍然活跃在科研和社会工作领域。她继续领导团队在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并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和科普工作,为防治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