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实践奋斗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之所以能深入破解长期制约改革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都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对改革的支持拥护和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抓改革促落实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什么是改革的促进派?如何当好改革的实干家?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启示我们,推进改革重在“知行合一”,不仅需要为改革鼓劲加油、拥护改革、支持改革的促进派,更需要为改革动真碰硬、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的实干家。
全面深化改革,改到深处实质上就是利益问题,必然会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必然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因而要勇于打破原有格局,突破特殊利益群体束缚,善于进行利益调整,化解利益调整中的层层阻力,把改革的共识变成攻坚的行动;面对深水区、攻坚期的改革,不能做旁观者、中立者、观潮派。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凝聚改革共识,切实增强推进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齐心协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真正做为改革鼓劲加油、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的促进派。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要改变世界,就不能做清谈客、空想家,而是要成为行动派、实干家。落实是一切改革决策的归宿,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部意义所在。要聚焦《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科学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坚持精准谋划改革思路、细化改革措施、督查改革落实。以想抓落实的自觉、敢抓落实的勇气、会抓落实的能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对每一项改革举措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让各项改革部署从“最先一公里”快速起步,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促进各项改革措施有序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离不开营造鼓励改革的良好环境。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树牢正确政绩观,不耍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杜绝急功近利,力戒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要鼓励创新、表扬先进,在改革第一线考察干部,给肯改革的人以机会、给会改革的人以舞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激励干部勇挑重担。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坚定不移把改革进行到底。
新征程上,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在躬身入局、挺膺担当中敢抓落实、善抓落实,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擘画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