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开创了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新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契合融通的道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各个方面,具有跨越时空、与时俱进的永恒魅力,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的力量之源、生命之本,它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道路不断与中国国情实际发展相结合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国富民的理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重要思想,表达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对强国富民的美好憧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历经无数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前进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任务。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矢志不渝地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底蕴得以实现,才能够让14亿多中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充实,共同富裕才能够取得历史新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进程中,作为最早进入农耕文明之一的华夏民族,在对大自然规律探索中,从早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到农耕时代对大自然的顺应之心,再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不胜枚举的自然生态思想。比如,“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吸收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观,绝不走西方式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损人不利己的老路,也绝对不搞“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涸泽而渔的歪路,而是要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挖掘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理生态污染的做法,走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美丽中国文明发展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推动社会发展、塑造民族性格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语·鲁语下》中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述,已注意到“和”与“不同”之间的密切关系,肯定了“不同”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阐发了“和”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对君子人格的推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则推己及人、由个体而及群体,强调了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和谐法则。后来,在历代学者的诠释与丰富下,跃升为中国传统思想脉络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在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坚决摒弃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特征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充分尊重“和而不同”的共生理念,践行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精神,通过人文化成、德行规范等方式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际关系中,始终秉持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政治理念,“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天下大同”在儒家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历代儒家学者政治理想的归纳与升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逻辑终点。自《礼记·礼运》张扬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旗帜后,战国时期的杂家名著《吕氏春秋》进一步用“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对其作了理论说明和形象表述。尽管以“天下为公”为目标的大同之世注定无法在封建社会得到真正实现,但这一理想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得到接纳与传承。在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古典政治智慧中汲取营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命题,正是对“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理念的最佳诠释,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只要我们“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于其具有大量在当下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思想精华,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为全社会全民族道德建设提供有益遵循。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积淀,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集体智慧和精神创造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理念和成熟的精神气质,构成人们接触新事物和进行新创造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传承和创新这些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方向,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其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再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命脉和精神纽带,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凝结在中华儿女的基因里,潜藏在中华儿女的心灵最深处,能长久而持续地发挥凝聚人心作用,能深刻而有力地起到汇聚力量的潜能,亦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能够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鲜明的中国风格、更深厚的中国气派、更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精神世界发展的促进作用,激发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潜能,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新境界。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宝藏,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其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推进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提炼好、展示好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激扬迈向新征程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要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育人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机制,让古人古籍“活”起来、让文物文学“动”起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着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场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身心、引领实践、激励创造。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和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主体意识的基本因子,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体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塑造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创新话语体系,善用新媒体技术,推进中华文明、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