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按照中央的指示,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袁宝华率领代表团,考察英国、法国和日本。
从欧洲和日本考察回来,袁宝华或采取口头汇报,或写出书面材料,向中央领导人吹风通气。
中央领导一致认为:通过出国考察,眼界大开,承认我国的工农业技术和发展水平至少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至20年,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差距甚大。
1978年2月,在中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上,邓小平建议,对于欧洲共同市场,要迅速派人进行技术考察。对于共同市场,对于日本、美国,要专门成立一个班子,集中力量,专门研究。要注意国际动态,现在是对我们最有利的时机。
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今后八年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的规划要点》。邓小平就外贸工作做了一段非常大胆的插话,可以说,这也是他提倡解放思想、搞改革开放的一个提议:
扩大进出口贸易问题,我已经说了多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做得快一些好一些。政策上大胆一点,抢时间进口设备,是划得来的,得到的比付出的利息要多,问题是要善于去做。目前的时机是有利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思想解放了,可以拿资本主义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我们所用。要想一想,现在思想解放得够不够,到底还有什么障碍,看看上层建筑、生产技术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有些事情不能总在北京转圈子,一拖就一两年,要尽快研究解决。
早在1977年9月16日至10月14日,冶金部副部长叶志强率团去日本考察,深感中国冶金技术落后于日本很多。10月22日,华国锋听取汇报后,指示要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12月14日,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圈阅同意李先念签批的《拟和日本技术小组商谈新建钢铁厂主要问题的请示》。
1978年3月11日,上海宝山钢铁厂正式上马。
1978年3月至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兵分三路,派出三个代表团考察经济。这三路,一路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段云率领的国家计委和对外经济贸易部派出的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一路为国家计委副主任林乎加率领的赴日本经济代表团,再一路就是由谷牧副总理任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考察团。
林乎加一行回国后,立即向中央报告访问成果。他们认为,“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进步主要有三大原因: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外资,大力推动教育和科研。其他汇报也都非常成功。大家概括为“说干就干,马上干”。随后,国务院在6月就成立进出口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谷牧为主任,甘子玉、周建南为副主任,江泽民为秘书长。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邓小平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1978年9月13日,邓小平出访朝鲜回国,没有直接返京,而是在东北三省停留了大约一个星期。邓小平把东北转了一个遍。走一路,讲一路,用他的话说是“到处点火”,播撒思想解放的火种。
第一把火是什么火呢?
听完时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接近两个小时的工作汇报,邓小平向会场全体人员挥挥手,随后就发表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话。他从实事求是讲起: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
多少年来,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的脑筋开动得也不够;这些年来思想僵化了。企业管理,过去是苏联那一套,没有跳出那个圈子。那时候,苏联企业管理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后来我们学了那个东西,有了那个东西比没有好。但现在连那个落后的东西也丢掉了,一片混乱。现在,要使所有的人开动脑筋,哪怕管理一个街道工厂,也要自己开动脑筋,敢于思考怎么样使生产增加,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原材料消耗少,产品价格不断降低。不管大中小企业,搞得好的要奖励,不能搞平均主义,要鼓励先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是毛主席经常讲的。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实事求是很不简单,不是一个小问题,所有的人开动脑筋,就有希望。
“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现代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后来被政治观察家们评论为这次邓小平东北之行谈话的核心。实际上,从邓小平1977年第三次复出开始,“实事求是”就成了他此后政治生涯的关键词。
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如何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是邓小平特别关心的问题。他大力宣传向西方学习,搞好教育和科学研究。
在大庆视察,邓小平问道:“你们有没有计算机?”
“有。”
“每天开机几个小时?”
“两个小时。”
“那不同算盘差不多了,花那么多钱做什么?”听到每天只开两个小时,邓小平很不满意,“你们要把计算机设备利用起来。”
在汇报会上,邓小平就计算机问题再次强调:“计算中心要统一规划。从大到小,大大小小配套起来,形成一个网,像电网一样。必须保证每天工作24小时,谁用谁出钱。”
在黑龙江,邓小平说:
我们决心下了,体制改革得比较适应,行动比较快,有效率了,剩下的就是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问题。一个企业管理得好不好大不一样。管理也是技术。我们不注意管理。我们搞了好多年工业的同志,并不等于会管理,这个还得学呀。实现四个现代化,现在中央下了决心,要大量吸收国外资金,引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恐怕要有几百、上千个项目。问题是这些东西来了我们会不会管,我们能不能掌握,靠我们的本事。武钢1.7米轧机,是德国、日本的最新技术,现在搁在那儿不会管,逼迫我们要留一点外国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现在日本工业要高中毕业生当工人,没有高中文化不行。我们技术落后,要从头学起,要大量培训年轻干部和技术工人,我相信,我们总会自己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的。
1978年的邓小平,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甚至有着迫不及待、时不我待的心情。
(摘自《大国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