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果敢 诚实的故事

2025-01-15 00:00:00凌琪
阅读时代 2025年1期
关键词:金宇澄陈冲赫本

陈冲14岁那天,看了电影《春苗》,跑到母亲大衣柜的镜子前,对着镜子模仿演员李秀明说电影里的台词。“也许那份莫名的冲动,就是我未来乐章的一个音符。”《春苗》我也看过,也有印象啊。那个时候我7岁。

陈冲1961年出生,是20世纪60年代打头阵的人,也就天然地冲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她1978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是正儿八经的“天之骄子”。1981年留学美国,就当时而言不啻一场冒险之旅。我算不上她的影迷,我对她出演的《小花》《末代皇后》《大班》《太阳照常升起》等不算多的作品印象不深,而围绕她的争议倒是听闻不少。

近年来我对她关注,不是因为电影,而是偶然间读到她的文字,惊艳!林青霞人漂亮,文字也漂亮,陈冲不一样。陈冲的文字和她面容气质一样,岂能用漂亮来囊括!所谓漂亮,只是元素之一,而绝非全部。

如今习惯在手机上买书,通常是找到目标后先在网上搜罗一下,看看有没有免费资源。前两天看到《猫鱼》的出版信息,没有接到大脑指令,手指头擅自做主点击购买,花了84元(定价168元),外加运费。陈冲的文字有光,我像一只飞蛾。

《猫鱼》是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书名取自散文集里的“猫鱼”一节。“‘猫鱼’是当年的上海话,菜场出售一种实该漏网的小鱼,用以喂猫,沪语发音‘毛鱼’。随着以后猫粮的出现,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上海之冬,一只“猫鱼”死而复生,成了我和哥哥童年经历过的唯一的奇迹。“猫鱼”是生命里转瞬即逝的灵感,是人的本性里被遗忘或隐藏的真相,是日常生活中体验的每一个奇迹。

在“你看过《金瓶梅》吗?”一节中,“猫鱼”一样琐碎渺小的细节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几十年前,如果没有陈冲的记录,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现场也必然会像“猫鱼”一样转瞬即逝。

“我家的房子里搬进来五户人家。每家每户放在厨房里的酱油、老酒、菜油的瓶子上,都画了线,记录每天用掉多少,别人如果偷用,马上可以察觉。”

——都说上海人精细,于斯叹观止矣。

“苏北人和宁波人两家,经常为这些合用的空间吵得不可开交。有一次两家打了起来,一阵打骂后,苏北人家的二姐和宁波人家的媳妇,一个揪头发一个咬耳朵僵持住了,谁也不放过谁。我和哥哥站在楼梯上往下看,黄黄的电灯泡下,只见头发从头皮上被生生揪下来,鲜血从耳朵根流下来滴到地板上,惊心动魄。”

——我忽然有一种感喟:这就是王安忆《长恨歌》和金宇澄《繁花》(王家卫不曾拍摄的小说前半部)的底色,是这些经典作品的现实之根,是充满了腐殖质和微生物的文化土壤。

“一号人物”一节中,《井冈山》剧组解散后,陈冲进了上影演员剧团培训班。剧团对面的烟纸店卖断掉的棒冰,普通棒冰四分钱一根,断成两截的三分钱一根。陈冲跟店里的人讲好了,断的都留给她。

——上海人精细又精明的又一例证,至少让我开了眼。

陈冲观察到那些活跃在民国银幕上的老一辈电影大师们的创造力。他们用水果罐头吃完后剩下的玻璃瓶当茶缸,瓶外裹着一层玻璃丝编的网,这样可以不烫手。

——这又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时民间纺织业发达,厂矿企业机关单位但凡开会,没几个女同志手头没活儿的,织毛衣,勾蕾丝桌布。那时商店里,和针头线脑一起,有卖玻璃丝(塑料绳)的,五颜六色,有实心的,有空心的,有扁平带花边的。能工巧匠用来编制钥匙扣小挂件,最常见的是金鱼,有尾巴和活灵活现的眼珠子。

那时工资低,邮票是很大的负担。陈冲介绍当年如何反复使用一张邮票的办法:你把邮票贴在信封上以后,再往邮票正面刷一层糨糊,等干了以后投入信箱,对方接到信后,把信封泡在水里,盖在糨糊上的邮戳就洗掉了。把邮票揭下来后粘在玻璃板上晾干,就可以再用。

——记得我小时候听过大人类似的“传经送宝”,例如,把收信人地址写成发信人地址,不贴邮票,邮局退回——就寄走了。后来我想,这里面可能有技术性的缺陷,但至少说明物质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在节约每一分钱上发挥了巨大的聪明才智。

《猫鱼》收录了不少信件,有的是影印件呈现,尤其她和M的通信,见字如面,少女情怀纤毫毕现。

演员培训班放假了,“导演们和大师们都请我去他们家过节,也许是出于同情和责任吧,反正觉得不是平等的友谊,所以我不想去。去了坐在那里挺拘谨,不会很快活的”。

10多岁的小姑娘,对于世道人心的观察是谨慎和准确的,对自我的坚持是勇敢和执着的,与朋友的交流是老练和坦率的。

写姥姥的“没有女人因此丧命”,写外公的“我怎样才能理解他”,写父亲的“消失在童年丛林中的皮球”,写母亲的“悲伤时黑镜中的美”等,有一种读齐邦媛《巨流河》和岳南《南渡北归》那种大江大河的历史沧桑感。

电影导演中擅长写作的也有,但不多。首屈一指是伍迪·艾伦,他写的小说和拍的电影一样多。英格玛·博格曼写《魔灯》,告诉世人啥叫不疯魔不成活。贾樟柯写得很好,与他的电影相得益彰。陈凯歌的回忆文章也在《猫鱼》中被金宇澄提及,可惜太过短小。像陈冲这样的写作,写成独特的满纸烟霞和风云,实在难得。

陈冲的自传体散文最初发表在金宇澄主编的《上海文学》上,金宇澄每月催稿,居然被他“逼”出了20多万字。金宇澄说:“陈冲建立的纸上王国,细腻、自由、直率,她的人与事,尤其几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填补了文学上海的叙事空白。”

演员陈冲何时变成了作家陈冲?我刚好翻完一本影星赫本的传记。赫本的优雅气质从何而来?答案之一是芭蕾,或者说是蝴蝶。赫本从小就感觉自己身体里有蝴蝶要翩翩起舞,蝴蝶飞舞,她就内心光明而幸福。赫本从小就跳芭蕾,一不留神成了电影巨星。看看陈冲早年写的那些信件就知道,对于陈冲而言,文学的五彩蝴蝶早就栖身于她的身体里了。

姜文为《猫鱼》所作序言“是笑容,不是笑声”,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少,不到三百字。对陈冲文字特点的描述非常精当:

“她的文字,自有特点。不是练出来的,不是苦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天生丽质那种,甚至跟她说话都不是一股劲儿。她的文字源自她的感受力和审美。那股劲儿更像她的眼神儿和笑容。她,像是有好几个不同的人长在了一起。她的文字,倒像个丰富而果敢的人在讲着诚实的故事。《猫鱼》是陈冲珍贵的个人记忆,写得鲜活、深邃。她毫不畏惧地邀请你踏入其中,经历她的人生,结识她的朋友与家人……这种勇气,不是谁都有。”

我想,最后一句话更鲜明地应对陈冲对于自身情感成长的剖白。从被邻居男孩强吻,情窦初开,到恋爱婚姻,那份从容坦率与沉勇,来自家族基因、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生历练。

看《猫鱼》的间歇,我补看了2023年陈冲和冯小刚主演的电影《忠犬八公》。日本原版看过,流泪了。这一次看翻拍版,依旧感觉扁桃体酸胀成了桃子,默默哽咽,撞得喉咙生疼。陈冲似乎没有把自己当成作家,她依旧是演员。我读了《猫鱼》,成了一条丰富、勇敢、诚实的“猫鱼”的影迷。

“这本书层层叠叠那么丰富,足够拍十部电影,微至小品,鸿到史诗。”——这是陈冲对金宇澄《繁花》的评价——也是我对陈冲《猫鱼》的评价。是不是有些过分?可能,但是我坚持我的评价。

(源自《合肥晚报》,方可荐稿)

责编:小叶

猜你喜欢
金宇澄陈冲赫本
HYBRID REGULARIZED CONE-BEAM RECONSTRUCTION FOR AXIALLY SYMMETRIC OBJECT TOMOGRAPHY*
月夜曲
摄影与摄像(2020年8期)2020-09-10 07:22:44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28
赫本 被爱辜负,不辜负爱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0
奥黛丽赫本
大东方(2019年5期)2019-09-10 02:52:07
金宇澄称网络文学和纯文学是殊途同归
文学教育(2018年5期)2018-05-26 06:55:04
作家金宇澄获台北书展小说类大奖
文学教育(2018年3期)2018-03-24 09:30:10
赫本 真正的优雅,从来与年龄外貌无关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轻寒(小说节选)
作品(2017年8期)2017-09-06 02:38:38
金宇澄推出最新传记文学《回望》
文学教育(2017年2期)2017-02-20 18: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