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液态的蓝色诗学

2025-01-14 00:00:00霍俊明
扬子江 2025年1期
关键词:碧色湖水诗人

与其说平静如镜,不如说微微颤动……

既是间歇又是抚慰,液体的琴弓划过泡沫的合奏。

——保尔·克洛代尔《旭日中的黑鸟》

经过《青衿》《锦瑟》《刹那》《如初》这四本诗集的写作和命运的淬炼——请注意每本诗集的名字都由两个字构成,何向阳在诗歌世界中特有的性格和精神仪轨已清晰地显现出来。在南京,她的研讨会上,我就说过,她的下一部诗集或重要作品,书名或组诗标题肯定还是两个字的。果不其然,在北京初秋的午后,我拿到何向阳刚刚打印出来的一沓诗稿,第一页上迎面而来的就是两个醒目的大字《碧色》。

对于何向阳的诗歌,我是一个时间不算短的跟踪阅读者,她的诗集《锦瑟》也由我收入了“中国好诗”第二季。何向阳的诗歌写作起步非常早,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理想主义的光晕至今还在她的心灵深处闪耀。经过时间并不短的休眠期,她的诗歌在十多年来迎来了近乎火山喷发的壮丽阶段,当然也是喷发和冷凝同步的过程。尤其是在死亡、疾病的强大精神境遇之下,她的诗歌从内而发,几乎发生了重生、再造般的质变,这也是我由衷致敬她作为诗人和生命体的重要理由。在很大程度上,诗歌成了何向阳的特殊生命支撑物,甚至超越身体和物理层面的生命而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乌托邦和灵魂共时体。

何向阳的诗歌越来越像是秋天深处的大湖,平静、湛蓝、澄澈,映照着人世的过往和未来的瞩望,沉淀着人世的悲欣交集和内心的愿念执守。

接下来,我们回到这首刚刚完成的小长诗《碧色》。

“碧色”不由自主地让我想到了遥远的云南红河一隅的“碧色寨”,当年我曾沿着滇越铁路行走了几十公里,甚至当时还遇上了突然而至的暴雨。显然,何向阳的这首长诗与“碧色寨”没有任何精神关联,而只是她写作履历和精神谱系上自觉延伸和深化的结果。

整首诗分为5个部分,每个部分由4首诗构成。从语言方式、句型来看,这首诗仍然延续了何向阳诗歌的一贯特点,诗行较短、分行频繁、语言素朴而节制。

碧色,为中国传统色彩,属于间色,一般是青绿色,有时也指青白色,“青杂乎白,白似足以掩青色,而卒不能掩,遂成碧色,非正色也。”(陈澧《公孙龙子注》)在何向阳这里,蓝或碧色代表了时间本体和生命历程本身,“正如踉跄后面"/"会是片刻停顿"/"那片蓝"/"在激越后"/"呈现出难言的"/"平静与"/"温馨”。

诗的开篇从“蓝”和湖水开始,也以它们贯穿始终,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深度意象。这让我想到太姥山深处有一近乎隐秘的湖泊,每年八月的时候乌桕叶子落在水中而凝聚成碧色,当地妇女用此水来沤蓝染衣,效果极佳。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和身份,如今是一位伫立湖边的诗人,她用语言之水来沤蓝、染色。无论是“蓝”还是“碧色”,它们都已经成为这一精神转化过程中不可解的“天意”的一部分,你可以领受,但无权将之视为己物。因为,在一层一层的时间、空间构造中,任何物象都只是短暂的表象聚集物,最终会涣散于无形及无时无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说出或保留这份“天意”与困惑,让湖水之蓝之碧色经由诗人之眼成为幽深的渊薮,成为一份见证或几声回响也就足够了。

没有一种蓝

能够准确说出

它的比例

正如这湖水

张开澄澈

你能描绘出

来自过往的

眼泪

是哪一滴

湖水平静,而背后的尘世、城市正在沸腾喧嚣,于反差中这片不可言说的蓝成为庞大而深彻的时间镜像和命运隐喻。无论是在一泓具体无二、真实不虚的湖水面前,还是在推而广之的液态世界那里,诗人很容易成为多思善感的化身,而只有高度自觉和严格审视自我的人才能够勘破表象背后的要旨和奥秘,“燕子并没有认出"/"眼前的诗人"/"她生活在倒影中"/"正是那碧色的陷阱"/"让她无法停止"/"飞行”。实际上,诗人与燕子不存在任何本质的不同。在永恒如斯、深迥如谜的宇宙、时空、碧色湖水面前,人与燕子同样面对着各种形式的陷阱而又难以自拔地不自知,似乎只有旁观者和局外人才能获得短暂的清醒与启示。

那么追问也就来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为什么总是喜欢站在水边凝视、沉思、写作?

一旦当蓝、碧色和湖水进入诗人的视野,它们也就随之被赋予了精神势能与思想体量,一片水域势必转化为精神场域,一片水通过一滴滴的水完成心理分析。在临水凝视的过程之中,诗人是要将自己融入到所见的物象之中,还是试图将自己独立并区别于这个世界?在我看来,诗人的责任是既要了解这个世界,更要化解、和解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又不是纯然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主体仍然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事、物、语之间并不存在纯然的界限,这完全取决于主体的位置、角度,以及心性、襟怀,诗人不是要重塑自然并对外物予以情志的格式化,诗人最终不一定要与自己和世界和解,因为诗正是自我争辩的产物,“她必将这飞行"/"写入诗中"/"高楼独上"/"湖水涌动"/"阳光下闪着白光"/"多日对谈"/"她们已彼此了解"/"来自最深处的"/"澎湃与"/"镇定”。

的确,水与诗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由此水与其他自然之物也就区别开来,成为人世中最为亲近的灵魂伙伴。千百年来,诗人几乎保持了同一个经典化的动作,他们往往在水边站立、凝望或者乘舟而游,他们与水之间建立起寓言般的精神刻度。水的诗学或液态的诗学由此生发并不断扩散。江河湖海等各种形态的水不只是自然之物,它们还对应了变迁的社会文化史和人类的集体心理结构。水犹如一个巨大的明亮镜面,可以让人在映照中看清自我,但它又是如此晦暗而充满不可思议的吸力,那一个个浪花或漩涡带有深不可测的令人心生畏惧的磁场。

此刻,何向阳也再次站在了湖岸,凝视再次成为诗人的标示性举动,“她长久长久地"/"坐在长廊"/"和灵魂一起"/"研究白皮松的形状”。凝视是由己及物、由表及里的过程,甚至在长时间的观看过程之中事物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对于凝望水域的诗人而言,水已经不再是液体,而是成为从最深处开始的精神打捞过程。在凝望的过程之中,诗人主体也会发生分化,在与不在、此刻与往昔、此岸与彼岸、我与非我、灵魂与肉身、消失与重现、对视与独立都时时地发生交汇或龃龉,“我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多少次"/"你经历着这样的"/"灵肉分离”。

这一专属性的凝视动作,在诗人这里成为必然选择,甚至会将凝视的对象发生一定的转化和位移,但是凝视所牵涉的心理能量、精神指向是一致的,比如“她长久长久地"/"坐在长廊"/"与灵魂一起"/"等一树杏花开放”。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反复出现的“长廊”。“长廊”处于一种面向空间、景观的中介、过渡位置,它自身构成相对独立的观望空间,继续向前则是全然敞开的外部空间,如果保持静坐,它又成为相对封闭的精神原点式的存在。长廊之上攀附的紫藤更像是神来之笔,为驻足、静坐、观望和凝视的人提供了一层极其清晰、生动的表象景观。“长廊”这一特殊的观望位置使得主体能够在向外与向内之间自由转换,可以使凝视的动作保持相对轻松的状态。如果纯然迈入外部的空间,自我又很容易被那些物象所吸引或稀释掉。

在很多情势之下,诗歌成为凝视的产物。这一凝视的动作和过程,并非单单指向了外在的可见之物,而是主观情志对事物予以选择之后深刻对应了情感、心理、想象及终极考量的那一精深、幽微的部分。也即凝视是外在与内在时时平衡的结果,万物的声响与自我的呼吸彼此呼应或者相互剥离。凝视,往往又指向自我及自我所携带的虚无。凝视不是为了唤醒永恒,而是为了唤醒短暂与消逝,“你却说不必"/"伤怀"/"一枚石子落入"/"湖心"/"这才是事物的本来"/"‘不断地逝"/"犹如永久地生’”。这一劝慰指向的不是真理,而是好听的说辞,实则又加深了疑问与虚空。诗人通过凝视来接通一种不可言说的语言,这不只是诗歌所达成的语言,而是超脱于万物之上又来自于自我的万古之声。

在《碧色》这首长诗中,何向阳将以往抒情诗、女性诗歌中“我”的第一视角予以强力压缩,代之以更具有间离、审视效果的“你”与“她”。由此,诗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既是言说者也是被描述者,既是观望者也是被观望者,戏剧性的繁复的精神场景也得以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在“你”“她”“他”为主导的角色叙说中诗人也意识到“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全诗的第三部分——也就是中间部分,叙述主体的视角、重心发生重大转换,“我”“我们”作为抒情主体的位置再一次被凸显出来,“我”一次次被“爱”所驱动,其中有渴念、发现及永恒的困惑,“那天我们散步"/"看一只鸟飞向云天"/"她似乎是从我的诗篇"/"复归树林"/"而不是相反"//"我为这惊异的发现"/"紧攥你手"/"实际那手距我"/"尚一尺遥远"//"一只鸟看着我们"/"两个不知所措的"/"青年"/"只有她读懂了"/"一切"//"而一切的静止与"/"不安"/"仍然左右于"/"他们中间”。

在何向阳一次次的凝视、静坐、散步之中,一种平静而又显豁的声音从内部升起,个体主体性也经由这个主导性的声音而转为不断观照自我渊薮的镜像或心象,“难道你没听到"/"还是你没看见"/"它在渐入黑暗的"/"深夜"/"以绝世的歌喉"/"发出鲸的"/"叫喊”。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所发出的声音,尤其是女性诗人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不能排除掉焦虑的成分,这一焦虑既是心理和生命层面的又是词语和“元诗”层面的,所以钟声、夜莺在诗里又获得了重生,所以孤独、回溯的视角也不可避免地在一次次加重,于两手空空而凝视大湖之际,诗人要在词语中建造一座花园或干净的寺庙就成为必选项。

对于像何向阳这样有高度创作自觉的诗人而言,她总是在“词与物”的掂量中发出不满、疑虑或自我怀疑,“大部分时间"/"她在湖边散步"/"燕子掠过湖面的一瞬"/"提示她独属于自己的句子"/"至今尚未写出”。

“独属于自己的句子”无论是对个体写作还是总体性的写作情势来说,无疑具有不言自明的难度。“独属于自己”,无论是现实生活、精神境遇还是诗歌写作,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时刻。

围绕着长廊和湖水,以及其间穿插的燕子、天鹅、鸳鸯、鸭子、锦鲤、鱼群、喜鹊、鸥鸟、白鹭、人工草地,诗人的视觉和听觉被一次次放大,它们变得异常精敏、幽细。与湖水所豢养的这些水禽和植物不同,诗人要经由词语重新构建另一个空间,“她要在这样的世界"/"写诗”。

她要在流动的易逝的湖面之上写下凝恒的永不耗散的诗句,为液态的世界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参照。

实则,长廊和湖水只是诗人凝视的一部分或支撑物,而那些花朵、草木、动物、场景都成为明心见性的生动启示。何向阳在这首长诗中似乎一直在寻求一种圆满,肉身与精神的一致性,自我与本我的一致性,外在与内在的一致性,“此生幸运"/"花在我在"/"我和‘我’在一起"/"灵魂始终没有将"/"肉身抛弃”。这首诗也就成为自我与自我对话、磋商、凝视、盘诘的产物,所有的声音都可以归结为自我的念头,所有的物象都可以成为心象投射的显影。

“大部分时间"/"她在湖边散步”。在湖水面前,诗人很容易成为追怀者和自审者,让一切与时间、过往、际遇有关的经验、感受、想象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时候一切都是没有来由的,犹如生死这般的终极要义,此时一切语言都是虚空无力的,这时候诗人的责任就是让事物自身直接显示本我和意义,“正如你笔下的"/"这抹颜色"/"我无法为它的生成"/"与演变"/"讲出来源”。

诗人只能一次次置身于实有与虚无博弈的浩叹之中。

诗人凝视湖水,与此同时,诗人也必将被湖水乃至万物所凝视。这是双向往复的凝视,人与湖同时成为主体和客体,同时成为中心和参照物。既然凝视是双向的、平等的,既然诗人处于这一凝视的法则之下,那么他自身的精神优势似乎就不那么显豁了,甚至对于未知的繁杂世界来说,这一精神优势很容易被时间和空间同时击败于无形。所以,诗人要坦呈自己的限囿,认识自我能力的边界,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让我接过你的注视"/"照单全收"/"你赠予的波澜沉浮"/"没有什么不能领受"/"所有的天意"/"都已备好”。

湖水也是天意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注视或凝视似乎更为神秘而难解,由此它就形成了巨大的漩涡般的吸力。

大湖所带给诗人的更多是精神的牵引和思想的沉淀,而这又往往容易成为凌空蹈虚或自我虚幻的精神闭环。试图一次次起飞的诗人仍要回到地面和人间来。凝视的悖论在于物与我都处于短暂的此刻状态,“一闪而过”成为所有生命体的宿命,所以凝视在产生宁静、自省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焦虑与虚无,最高的理想与现实的肉体之间的时时冲撞则处于这一焦虑与虚无的中心。如果诗人不能解决凝视所带来的悖论与矛盾,诗歌也必将产生无可挽回的颓势,尽管诗人的责任并不是为这个世界提供答案,而更多的时候是提出疑问。

答案有吗?

我爱着的世界

是的""你身后

古人牌匾的字

难道不是一种

预知""或者

提醒

此时此刻,也是无时无地。为此,何向阳又只能将自己一次次拉拽到滚沸的都市生活场景之中,不能对日常的摩擦系数熟视无睹。

当平静如斯的湖水替换为轰响的高速列车,当割草机的轰鸣、咖啡的香气及白皮松的枝干在诗人这里融合成为一种日常化的现实景观,诗人才有可能经由细节、场景重新激活那些象征性的分子和精神的飞地。

当时间转向凌晨三点的室内,一个失眠的人与不知名的夜鸟的啼鸣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精神呼应。诗歌同样是失眠的产物,犹如对湖水的凝视是另一种形式的失眠一样。对于爱与怨怒,对于真实与虚无,对于失眠与凝视,只有真正的歌者才能够全然领受。就像扎加耶夫斯基所言:“让我们爱上这个残缺不全的世界吧!”

但是,诗人又不甘心停滞于浮土式的表象世界,因为生活往复中所缺失的正是面前的这一片看似真实实则更接近于梦境的湖水,以及无所不在的虚无、空落之感。

如露如电,梦幻泡影,芥子须弥,万物空相,而我们又没有任何选择,除了肉身能够证道之外,词语和诗歌也是重要法门之一,“一个我坐在树下"/"春天的花"/"落满膝头"/"她步入自己"/"提醒这实相的"/"虚无”。

凝视代表了想象的世界、自我的世界。正是经由一滴滴的液态的蓝、碧色,它们唤醒或重构了自我世界及内部的秘密。诗人需要在蓝色水域的凝望之中打开一道门,即使这道门通向未知或虚无,即使蓝色的湖水充满了杂质和种种危险,关键所在是这一洞开、凝视及深思猝临的过程。

是的,在凝视中蓝色的略显忧郁的液态诗学得以诞生,这是——

谁也夺不去的

澄碧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

猜你喜欢
碧色湖水诗人
湖水
牡丹(2023年1期)2023-02-20 13:48:15
体味碧色寨百年时光
今日民族(2022年10期)2022-10-29 12:36:40
窗:姜彦希
鄱湖水文之歌
黄河之声(2021年14期)2021-10-28 03:53:04
碧色寨
边疆文学(2020年5期)2020-11-12 02:29:46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翠湖水乡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2
翠湖水乡
民族音乐(2017年6期)2017-04-19 0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