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局出版是众望所归还是众矢之的

2025-01-13 00:00:00赵暄
出版人 2025年1期
关键词:译者图书人工智能

读者是否能从这场AI技术革命中获益,可能是摆在出版传媒业面前的终极命题。

不久前,一家名为Spines的初创公司声称将借由AI技术为作者提供出版服务,于2025年出版8000种图书;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集团将授权允许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使用它们的部分非虚构类图书进行AI模型训练;企鹅兰登出版集团(Penguin Random House)首度在其标准版权页中写明,书籍内容禁止被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和系统;亚马逊集团宣布对Anthropic人工智能公司追加40亿美元投资,累计投资高达80亿美元……以上仅是2024年11月前后,发生在世界各国出版传媒与AI领域的部分重要新闻,还有更多的研究、投资、应用、论辩在这个话题下持续发生、发酵。

“人工智能”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至今,大部分时间都与大众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人们在网络社交媒体或新闻报端接收到关于人工智能研究的诸多信息,例如其在生物和医疗领域的应用、国际象棋和围棋世界的人机大战,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接收者始终对此保持着隔岸观火的姿态。直到2022年11月,这种状态被ChatGPT的横空出世打破。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公司发布了其研制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热潮。这股洪流疾风骤雨一般席卷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并将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引入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实践中。历史洪流,大势所趋,任何行业和个体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ChatGPT的背后是“大语言模型”技术(LLM-Large Language Model),在文本处理与表述、信息整合分析、图像生成等诸多方面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因此,以文字内容为核心的出版传媒行业自然首当其冲。新型初创技术公司、老牌科技巨头、传统出版集团、独立出版社、作家、编辑、译者、设计师……各方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场产业革命的参与者与博弈方。

出版商与AI初创公司

据英国《书商》(Bookseller)、《卫报》(The Guardian)等多家媒体报道,本文开篇提及的这家名为Spines的公司始创于2021年,在新一轮融资中刚刚获得1600万美元的投资。虽然它创立不久,在2024年才首次出版图书,但它雄心勃勃地表示,在AI技术的帮助下,将于2025年出版8000种图书。Spines的经营模式是通过AI技术帮助作家完成校对、排版、封面设计、翻译、印制、营销、出版发行等全流程工作,并将出版一本书的时间从传统的六到八个月缩短至两到三周。作者只需要为这些服务支付1200美元到5000美元不等的费用,就可以将自己的书稿尽快变为出版物推向市场。

这引发了出版业各方,特别是传统出版集团、独立出版社和文学经纪机构的质疑。他们认为以Spines为代表的这一类公司,对于图书内容、阅读、文化教育、文本质量、作家和读者等均没有丝毫的在意,它们的唯一目的是快速攫取利益,这不是出版业的正确走向。出版业的各个岗位都需要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专业技能,这不是AI简单的数据处理可以完成的。

拥有50年历史的英国老牌独立出版社Canongate表示,这些公司并不在乎文字创作和书籍本身,只是为了向那些潜在的作者收取一笔费用,然后不倾注任何心血、不发挥任何专业技能,以一个自动化的流程将这些书迅速抛向市场。来自Donald Maass经纪公司的文学代理人凯西亚·卢波(Kesia Lupo)在她的社交媒体上评论道:“我坚信人工智能在图书内容领域绝不会有一席之地,无论从行业的角度,还是读者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反对这一模式。”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出版骗局,作者支付的数千美元费用最终打了水漂,不会获得出版方面的任何回报。Spines公司联合创始人耶胡达·尼夫(Yehuda Niv)曾在以色列经营一家出版社,面对此番质疑与指责的声音,他表示:“我们公司的业务并不是‘自出版’模式,我们是一个‘出版平台’,这是一种全新的概念。通过新兴技术的加持,我们帮助那些有创作才华,却被出版社或文学代理机构拒绝的出版无门的作者,找到便捷高效的出版途径,进而使这些作者可以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工作——创作好的故事。在这个模式下,作者得以保有应得的全部版税收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利用科技帮助100万个作家成功出版他们的书籍。”

通过新兴技术加入出版战局的并非只有Spines一家。据美国《出版人周刊》报道,“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有大约320家出版业务相关的新公司创立,而它们几乎都与人工智能AI技术相关”。放眼全球,这类新型初创公司的数量恐怕远不止于此。

ChatGPT诞生至今两年有余,科技公司携AI入局出版业的初期,二者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内容版权方面。AI技术需要获得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而出版传媒业恰恰是这些高质量、高密度文本的创作方、版权持有方和提供方。

2023年末,《纽约时报》曾在美国起诉OpenAI和微软的人工智能系统侵权,打响了传统媒体向人工智能系统维权的第一枪,将版权纠纷这个现阶段的核心争议提到了法律的层面。一年后的今天,此类问题依然没有任何的标准与解决方案。据《纽约时报》11月29日报道,加拿大5家大型头部传媒公司也刚刚向安大略省高级法院发起联合诉讼,起诉ChatGPT技术开发机构OpenAI公司非法使用它们的版权保护内容,要求获得数十亿美元的赔偿。这是在加拿大发生的第一起此类诉讼。

英美等国出版商协会以及国际出版商协会(IPA)在线上发起了针对AI系统未经授权非法使用版权保护内容的抗议与抵制,截至10月23日,已经获得了超过13500个创作者或创意机构的签名支持,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s)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美国知名演员、导演、制片人凯文·贝肯(Kevin Bacon)等,还包括企鹅兰登书屋、环球唱片、阿谢特出版集团等公司。

当然,在版权领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之余,出版方和内容创意创作方也都意识到,要积极进行谈判与合作,才能达成双赢。但合作的基础是合法授权与彼此尊重,而非盗取——这无疑已经成为广大创作者和内容生产方的共识。

一些专业的学术出版机构首先迈出了合作的步伐,如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amp; Francis)、威立(Wiley)等学术出版机构已将其书籍版权授予科技公司,用于训练AI工具。而大众出版领域的哈珀·柯林斯集团美国分公司,也与微软公司进行了合作谈判,在获得作者授权同意的前提下,允许微软使用他们的部分非虚构类书籍训练大型语言模型。

2024年4月,OpenAI与英国《金融时报》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月,新闻集团(News Corp)与OpenAI达成多年内容合作协议,获得了新闻集团旗下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等在内的十余家媒体的内容,用于人工智能系统。据英国《金融时报》11月报道,英国主流媒体《卫报》《每日邮报》等新闻机构也与一家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roRata.ai达成了内容授权协议。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出版传媒机构与各类人工智能公司将会相互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当然,新入局的技术公司与传统出版商的矛盾,并不代表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出版业的矛盾。日常实践层面来看,人工智能早已渗透到了出版传媒的各个环节,从内容和文案创作、翻译、策划到编辑校对、营销发行等等。除了提供文本数据,出版商也主动在更广、更深的层面尝试将技术用于出版流程。

创作者与AI技术

荷兰最大的出版公司Veen Bosch amp; Keuning(VBK)此前宣布,他们计划尝试使用AI工具将部分书籍从荷兰语翻译成英语。西蒙与舒斯特集团(Simonamp;Schuster)在年初刚刚收购这家出版公司,这也是它们收购的第一家非英语语种的出版商,希望借此能够开拓更广泛的欧洲市场。

VBK的商务总监瓦妮莎(Vanessa van Hofwegen)称,此次AI翻译是一种试验性质的谨慎尝试,被用于这个项目的图书不足10种,均为通俗小说,并不包含文学类作品。而且这些图书尚未售出英语版权,未来也几乎很难在英语世界出版发行。该公司另一位发言人则称,VBK取得了作家的许可,这些图书也会经过编辑流程,自始至终都有人类的操作,并不属于使用AI技术创造的图书。

尽管如此,这一举动依然在翻译圈遭到了口诛笔伐。米歇尔·哈奇森(Michele Hutchison)曾因翻译《不安之夜》(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获得2020年国际布克奖,她提出,VBK出版社这一行为似乎意味着,他们眼中通俗小说的创作是完全公式化的,不需要任何创造性元素,这对通俗小说的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侮辱。另一位瑞典语的英语译者、作家丽莎·弗兰森(Lisa Fransson)评论道:“作为一名译者,我对于AI技术的应用有着深深的担忧,特别是将它用于翻译文学作品。同时作为一位作者,我知道每一个字词的创作都需要字斟句酌,任何一本书都是一件艺术品。怎么会考虑将艺术品投入机器运行呢?”

在目前这个阶段,二者的观点显然代表了绝大多数创作者对于出版方使用AI技术生成内容或处理内容的态度。一方面,出版公司希望借由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出版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现阶段AI工具又无法提供高质量、原创性的文本,二者之间实则相悖。AI造假、AI“幻觉”的缺陷,使其极易产生虚假的、误导性的内容,很多AI工具的使用者都曾领教过它“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能力。而这些低成本、低质量的生成式内容的大量产生,对于内容创作者(作家、译者、设计师等)的侵害和影响远甚于出版公司所受到的冲击。

译者群体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转化与替换,而是包含了文化、世界观、历史、情景等的文字再创造,在某种程度上,翻译一本书,就等同于译者用另外一种语言重写一本书。

目前,很多知识类、技术类图书的翻译市场已经被人工智能工具侵占了,这一类图书的译者面临着失业或难以获得应有报酬的境况。英国作家协会年初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创意行业及其从业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译者因为AI技术而失去工作,超四成的译者因为AI而收入变低。而那些尚有工作的译者们也因为AI带来的挑战,很难再争取到体面的报酬。这使得译者这个本来就不稳定的职业更加难以为继。

译者之外,作家们同样站在风口浪尖。乔治·马丁(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约翰·格里森姆 (John Grisham)、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等17位美国大牌作家曾于2023年9月联合起诉OpenAI公司,指控其人工智能系统侵权,非法盗用他们的作品。同时包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和詹姆斯·帕特森(James Patterson)在内的一万余名作家也曾联合发表公开信,呼吁微软、OpenAI等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导者通过支付合理的费用,合法地从作者手中获得内容授权,用以训练他们的AI模型。

而今,朱迪·皮考特又以另一种方式与AI产生了纠葛。她的新作《以其他任何之名》(By Any Other Name)的英国版由企鹅兰登集团旗下出版社Michael Joseph出版。这本书的宣传海报和社交媒体宣传中被发现使用了疑似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朱迪·皮考特的经纪人劳拉·格罗斯(Laura Gross)回应称:“人工智能在我们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到了这本书的宣传上,朱迪和我对此都感到很失望。”而出版社方则表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营销资料是外包给一家创意机构制作的,AI技术也是在我们或作者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的”。 人工智能技术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创意工作者生存空间,由此可见一斑。

任何新技术进入一个古老的行业,都伴随着诸多破立,各种较量与博弈。科技公司、内容创作者(作家、译者、设计师等)和出版方三者在这场技术洪流中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方——读者。读者是否能从这场技术革命中获益,能否通过更便捷的渠道,更快、更低价地获得更优质的书籍和文本内容,可能是摆在出版传媒业面前的终极命题。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行业条例规则的制定,也将是技术合理应用、行业稳定繁荣的重要保障。

从日常应用的层面来看,学会训练AI工具,并能够写出有效指令,或许会成为从业者未来的必备技能。至于未来如何演变,是否会出现小说家和AI小说训练师同场竞技的场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猜你喜欢
译者图书人工智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班里有个图书角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