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 “编织”绿色化工新材料

2025-01-13 00:00:00金凤
科学大观园 2025年2期

日前,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召开,郭凯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这几天,我们正和几家化工园区的中试基地谈合作,希望能尽快进行小规模工业化生产。”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副校长郭凯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期,郭凯带领团队攻克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研制难题。他们要用棉籽油、蓖麻油等非粮生物基制造氨纶、尼龙等高端纺织面料,并让面料拥有丝绸一般的手感和棉一般的吸水性。

自2010年以来,郭凯和团队围绕绿色化工,重点开展微流场技术研究和生物基材料新产品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多家企业生物基材料年产能达到40万吨,多个精细化学品年产能达到千吨级、万吨级,郭凯团队为化工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探索了新路径。

日前,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召开,郭凯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我将继续寻找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把国家所需、行业所期、人民所盼牢记在心,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在绿色化工领域的落地。”郭凯说。

走进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实验室,一张面积约一平方米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小型反应器。

“别看‘个头小’,它可是一个微缩版的‘桌面工厂’。”郭凯介绍,“我们团队利用微流场技术,通过微尺度效应将化工反应过程传质传热效率及反应速率提升100倍到1000倍,以‘桌面工厂’生产模式实现传统大型化工生产,让化工反应时间由十几个小时缩至数十秒。”

凭借微流场技术,郭凯和团队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而郭凯与微流场技术结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欧阳平凯密不可分。

2008年郭凯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一家公司从事药物开发研究。“当时,我在企业工作很单调,想回高校做创新性研究。”郭凯说,迷茫中的他遇到了欧阳平凯,并作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

郭凯。图片|南京工业大学

“欧阳院士认为,科研人员应该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一方面要满足国家需求,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问题。”郭凯回忆,2010年他选择入职南京工业大学,跟随欧阳平凯开展研究,致力于解决国内化工生产中的难题。

对科研人员来说,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至关重要。那时,郭凯将目光聚焦在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改良上。

“传统的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毒性较大,严重影响了下游塑料、黏合剂、油墨等产品的安全性。而国产无毒增塑剂中的主要品种——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由于技术原因,纯度、色泽等核心质量指标都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严重影响相关产业的战略安全。”郭凯回忆,他在广泛了解了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行业现状后,联合江苏雷蒙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科研攻关。

“想提高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纯度,就要优化原材料转化率,改善催化效果。而要使它透明无色,就要进行温度控制。”郭凯说。

谈起那段攻关经历,郭凯显得云淡风轻。但2010年考取郭凯硕士研究生的佘鹏伟,记得当年科研攻关的艰难。

“化工试验一旦开始就不能中断,否则会影响数据的精准性。郭老师跟我们一起待在实验室做试验,经常做到凌晨三四点。”佘鹏伟说。

经过五六年的持续攻关,郭凯带领团队革新了传统釜式生产模式,突破了柠檬酸酯类生物基无毒增塑剂生产中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他们联合企业研制的高品质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占据国内90%以上高端市场,实现生物基增塑剂及衍生产品8万吨的年产能,为生物质资源高值利用提供绿色方案。

2011年起,郭凯带领团队以棉籽油、蓖麻油等非食用性植物油替代石油,研制生物基聚氨酯新材料。聚氨酯是一类功能性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基建、家电、汽车、医护等领域。然而,传统聚氨酯材料对石化资源依赖度高,产品的绿色环保性较差。

郭凯坦言,在研制过程中,他很多次都想放弃。最让他抓狂的是,在研究初期,已经调试好的聚氨酯配方,由于使用大量植物油,一到冬天样品就凝固。“后来,我们历时一年,融合化学、化工等领域的知识,对配方进行上百次调整,最终将产品的凝固点从零摄氏度附近降至零下10摄氏度。”郭凯介绍,在试验过程中,团队加强与企业交流,做出原型产品后就交给企业评价,随后吸纳企业的意见再改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过近10年攻关,郭凯团队发明了5种新型生物基多元醇单体料并完成了年产5万吨的产业转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生物基防腐涂料、软泡等5种高性能生物基聚氨酯新材料。凭借这些成果,郭凯团队获得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未来,我们希望开发出更多高端生物基材料,助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提供科学解决方案。”郭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