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海民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质量与教育体系建设的学术研究。经济领域提出高质量发展政策话语后,柳海民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并先后获批“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比较与建设路径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年来,该团队已形成了一系列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学术成果。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柳海民教授重点阐述了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在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他认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既体现在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作用上,又体现在对解决学科发展困境的现实需求上。他强调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应紧紧把握“高质量”“体系化”“自主性”三个方面。当前,教师教育已支撑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师教育模式的持续创新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正助推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在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领、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以及高效灵活的教育治理模式。
关键词: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模式;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25)01-0001-08
被访者简介:柳海民,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幼儿园园长中心主任等职。
访谈者简介:满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任务要求[1]。作为一项关涉全局的系统工程,教育强国建设需要诸多要素协同推进,其中核心要素就是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2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将夯实教师发展之基、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写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2],明确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3]。这番讲话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教育强国重大战略引领下,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布局与实施方案进入了整体设计与系统推进的关键阶段。基于当前国家对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以及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迫切要求,笔者受《教师教育学报》委托,就“面向教育强国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对长期致力于教育质量与教育体系建设学术研究的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
一、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意蕴
满莹:柳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拨冗接受访谈。您长期致力于教育质量与教育体系建设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发表多篇学术成果,使我们深受启发。您多次指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建立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4]。在教育强国背景下,您如何理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价值?
柳海民:我们知道,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基石。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对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既体现在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作用上,又体现在对解决学科发展困境的现实需求上。
首先,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始终将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5]。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正在稳步推进。高质量的教育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已成为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改革文件,如《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旨在培养具备高素质、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持。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紧密围绕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将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核心。教师教育要从理念、体系、模式、治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和治理机制[6]。在理念更新上,不断提升其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相一致的适配性;在体系优化上,逐渐涵盖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模式创新上,不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在治理机制上,不断促进教师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最后,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破解其自身矛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仍面临理论研究匮乏、专业发展滞后、学科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7]。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破解这些困境、促进学科发展的系统性改革。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精湛和终身学习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此,我国需要系统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和教师教育保障体系等,以便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教师成长。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注重学科发展与创新,通过加强学科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科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从整体上看,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过程,精准回应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旨在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推动教师教育自身学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满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本质内涵,是我们当前亟待探索的重大理论议题。您认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是什么?
柳海民:我认为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内涵的阐释非常重要。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和具备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8]。在提及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时,我想可以从“高质量”“体系化”“自主性”三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高质量”。“高质量”是对事物发展状态的客观描述与价值判断。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即要求在“质”与“量”两个纬度上都达到优质状态,表现为教育价值享用性与质量合意性的提升[4]。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体现为体系自身质量高、教师培养过程质量高和教师培养结果质量高三个方面。第一,在体系质量上,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应包含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链条,覆盖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等多个阶段,由此形成连贯、系统的培养路径。第二,在培养过程上,教师教育机构既要保证培养主体的高水平,即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师资源,又要保障培养手段的高效率,即能够持续探索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先进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教师教育新模式[9]。同时,还要围绕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职业发展路径规划。第三,在培养结果上,教育机构要保证教师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并具备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能力。
其次是“体系化”。体系是指由一定领域内相似事物按照特定规则和内部联系所构成的整体架构。它包含多个不同系统的集成,这些系统通过相互关联的事物或意识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且协调运作的有机整体。教育体系是指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实现一定教育、教学功能的一系列教育组织所构成的形式整体[10]。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开放系统。纵向上看,教师培养环节强调职前、职中、职后的一体化贯通培养。职前教育侧重于对师范生基础理论知识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的初步培养;入职时的培养主要关注教师的入职适应性问题,以及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职后培训则聚焦于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培养是一个连续、递进且各要素相互支撑的过程。在各级各类教师培养上,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覆盖全面、层级清晰、类型多样的体系。教师教育机构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或教育类型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与课程实施,确保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教师都能获得与其专业领域相匹配的知识与技能。横向上看,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机制,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应联合多方主体力量,协同参与,打破传统教育界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是“自主性”。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要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其既要具备国际教师教育体系的共同特征,又要具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第一,自主性体现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确保教师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自主性体现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发展理念,其构建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第三,自主性体现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具有自主性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础,教师教育学的建设也需从源头上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第四,自主性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既要吸纳全世界文明的精华,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致力于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感召力。我们应积极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国际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满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模式革新摆在突出位置,并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性进展,实现了“量”的突破与“质”的跨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并加速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您认为教师教育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贡献都有哪些呢?
柳海民:建成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远景目标。从本质上看,教育强国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充分保障教育发展进程中人的现代性的增长和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一方面,它表现为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能够满足强国建设的需要,即国家教育能力的综合实力强大;另一方面,它体现在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支撑作用,即以“教育强”推动“国家强”[4]。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国际化水平都有显著影响。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与素质的提升。可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因此,其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
首先,教师教育支撑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关涉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关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历史维度上经历了“教育建国”“教育兴国”到“教育强国”的演变过程[11]。教师教育伴随着我国前进的步伐砥砺前行,从照搬“苏联模式”到构建独立师范教育体系,再到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一路不断发展壮大,支撑了中国教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数量比上年增加35.98万人,增长约2个百分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81.02%,比上年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76.01%,比上年增长3.7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54.39%,其中,高中阶段比例为60.78%,高等教育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41.93% [12]。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数量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双重突破。
其次,教师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有效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教师教育的关注点开始转向以学历提升为标志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上[13]。在教师教育模式上,通过融合以师范生培养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以教师培训为侧重点的职业发展体系,逐步构建起涵盖职前与职后教师教育相衔接、开放且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出台,提出了本、硕连贯式的教师教育新模式。2022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颁布,明确指出在新时代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14]。从培养主体上看,部分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共同开展教师教育,如清华大学教育学本科辅修学位项目,引导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用于教师教育。此外,部分高校通过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U-G-S)的教师教育模式,持续提升各类教师培训体系的层次与质量。“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政策的颁布,有效拓宽了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渠道,促进了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逐步迈向以师范院校为核心、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最后,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不断推动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大国博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人才竞争愈加激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人才的全球化流动等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处于教师教育发展新形态阶段,要坚持中国立场、全球视野,以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推动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国际上看,为保持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于2018年签署了《美国国家量子倡议法案》,并于2019年宣布成立白宫国家量子协调办公室。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提出将量子信息科学整合到各级各类STEM课程之中,以激发学生对量子信息科学的兴趣,为培养该领域的后备人才奠定基础。同时,法案还提出要为授课教师提供技术支持。西方国家通过提供资源、专业培训等方式,持续加大对教师专项扶持力度[15]。教师质量是与教师教育者的素质紧密相连的,而教师教育者的素质又从根本上受教师教育机构水平的制约。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涌现,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机构内部不同培养主体间的紧密协作及各要素的有效融合。这一系列相互依存的关系凸显了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只有全面保证体系内各环节的质量水准,才能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跃升。
满莹:在教育强国战略引领下,国家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决策,为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明确方向。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其学科构建亦随着时代变迁,由初创时期的建章立制逐步迈向独立成熟阶段,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制度体系。您认为,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可以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柳海民:学科是知识传递与应用的载体,其体系化的形态就是知识被有序组织和系统化展现的结果。教师教育学是教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成绩突出,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位置。教师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力源,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化”。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亦成为深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教师教育要以自身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往往接受短期培训后便开始从事教学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培训模式的局限性。二战后,美国社会开始呼吁对师范教育进行变革。在我国,“教师教育”作为官方认可的政策话语,最早见于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文件提出了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要求[16]。教师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学科,要不断强化并凸显学科特色,加强学科理论研究与学术创新,关注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动态,通过理论研究与学术创新,不断提升教师教育学科的专业影响力。同时,构建稳固且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制度框架对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这包括建立健全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学位授予等制度体系,以确保学科发展环境规范有序。以师范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在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教师教育学科的内容与结构,致力于以自身的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教师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教师来推动教育强国建设。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已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面貌,其核心任务聚焦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我国已积极启动并推进了多个专项计划,其中包括“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及师范生公费教育等。2023年,部属师范大学计划招收公费师范生8 300名。计划招收“优师计划”师范生12 420名,比2021年实施之初增加了28%,同时还推动实施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17]。为此,高师院校应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模式,不断深化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等模式改革,优化多学科支持教师教育的相关体制机制,依托优势学科,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引领作用,为培养兼具学科专业能力与通识能力的优秀教师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
三、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保障
满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教师教育政策,不断优化了教师教育体系。您认为,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提升?
柳海民:教师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为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即拥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8]。从“四有”好老师的提出,到“四个引路人”的确立,再到倡导教师成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体,乃至期望每位教师都能成长为“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具有前瞻性的讲话或指示都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核心价值引领。培养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这要求高师院校要将师德培育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职业观,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提升素质,不断汲取教育家精神并内化为高尚的师德。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既受内在机制的驱动,也离不开外在机制的保障。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机制侧重于教师个人的自我提升、深刻反思与不断内化,它使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一种从教的坚定信念与教育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外在机制依托于制度框架的构建与相关政策的扶持,它要求高师院校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以及后期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构建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师培养体系。这包括完善教师职业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等组成部分,以此激励教师不断追求卓越,最终成长为未来教育家。
满莹:教育家精神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向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教育强国战略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教育家精神理念的引领下,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还需统筹教师教育的诸多要素。您认为,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还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实践设计?
柳海民: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以优化整体布局。要明确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与结构布局,推动教师教育模式、内容、方法等多方面改革。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教师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也逐渐凸显。这主要表现在供需结构不平衡,以及师范生生源质量、培养层次规格、课程教学模式、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教育体系要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要优化供给结构,加强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要提升师范生生源质量,通过调整招生政策、提高入学门槛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再次,要提升教师培养的规格层次,推动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改革。通过开展专项计划、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和吸引综合性大学参与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如推行“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国培计划”等项目,持续推动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的创新。2023年9月,我国启动了首批“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并于2024年公布了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国优计划”采取高校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合作培养的模式,向中小学输送具备深厚教育情怀、拥有卓越专业能力,以及掌握坚实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这一举措激励了众多高水平高校,依托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深度介入教师教育领域,从而有效拓宽了教师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渠道,促进了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要建设新型整合、高效优质的教师教育体系。当前,我国处于人口结构变化的关键期,面对人口负增长、低生育率、老龄化等现实问题,国家要通过构建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构性错配问题。因此,高师院校要充分研判人口结构发展新态势,对教师培养的重心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并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需求摸排与预测专题研究,进行综合研判,推动教师资源优化设计。在区域布局上,要加快跨区域整合的教师教育资源共享与调节机制建设,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优质教师的输送力度,全面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6]。第二,要建设开放灵活、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相关主体要加强U-G-S教师教育模式的应用,通过资源共享、科研共商以及师资共建等途径,消除高校教师教育者、师范生与基础教育教师之间的专业隔阂。第三,要加大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与培训力度,深入实施国家优秀教师、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推动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落实。此外,要促进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明确轮岗教师的选拔与配置标准,统筹考虑外部环境、人力资源、制度保障、培养模式等关键因素,有效盘活教师资源存量[19]。第四,要建设数字支持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相关主体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加强人工智能在教师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师的教育标准、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带来的新挑战,教育机构要积极探索将ChatGPT、文心一言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提供高效、多样的辅助与支持。
满莹:我国教师教育具有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国情,且教师教育体系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构建与运作需依托一系列的理念引领、制度设计以及运行机制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灵活高效的治理实践。请您谈一下,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师教育治理模式的优化来实现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保障?
柳海民: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保障。随着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教育治理模式要从传统的“管理”向更加灵活高效的“治理”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应为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战略性调整,探索教师教育与治理方式的转型策略。第一,在教师教育学科治理方面,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师培养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基础性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增设符合时代特征的数字技术新课程,推动教师教育学科与时俱进。同时,推动教师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建立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平台。第二,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需要探索和建立教师治理新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教师自主发展激励机制,通过外部条件的创设充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与创造力,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可以建立教师发展评价机制,通过实施系统的教师职业生涯增值性评价,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持续进阶。第三,在教师教育治理主体上,要健全多元主体的教育治理体系。国家要鼓励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综合大学、中小学校和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公共治理,明晰主体间的权责分配,充分激发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力。第四,要完善教师教育保障体系。在质量保障方面,要构建包括标准制定、资金分配、监督管理、评估反馈、持续优化等多维度、全面性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教师教育的质量监督,并通过专业认证流程来确保教师教育机构符合规定标准。在制度层面,要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框架,并不断强化教师资格审核、师范生选拔标准及专业认证制度等,以全面保障教师教育的整体效能与品质。
满莹:感谢您对“面向教育强国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这一主题的精彩阐释。您的观点深刻且独到,为我们深入理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视角。相信您分享的内容会给学界同仁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再次感谢您接受专访!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22-10-17(1).
[2]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3-02-18)[2024-11-13].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2304/t20230427_1057568.html.
[3] 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4] 柳海民,满莹.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1):1-5,12.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4-11-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010/t20201030_497354.html.
[6] 陈时见.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4-6.
[7] 李广,姜佳含,秦一铭.教师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依据、时代诉求与战略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24(9):85-93.
[8] 朱旭东,刘丽莎.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3-01-12(4).
[9] 程建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8.
[10]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57.
[11] 康秀云,梁志勇.建设教育强国:历史面相、显著价值与时代径向[J].学术探索,2023(11):133-140.
[12]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EB/OL].(2023-03-23)[2024-11-1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sfcl/202303/t20230323_1052198.html.
[13] 曹才力,欧璇,欧明涛.新中国教师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逻辑基本特征与未来展望[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6):5-13.
[14]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14)[2024-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15] 周洪宇.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方案与国际镜鉴[J].世界教育信息,2023(11):3-6.
[16]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24-11-1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920.htm.
[17]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8-31)[2024-10-2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499/sfcl/202308/t20230831_1077251.html.
[18]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3-9-10(1).
[19] 柳海民,满莹.多维协同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N].光明日报,2024-07-09(15).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Practical Design of a 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for Building a Country Strongin Education: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iu Haimin fro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LIU Haimin,MAN Ying
(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Professor Liu Haimin has long been committed to academic research on education quality and edu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iscourse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economy,Professor Liu led his team to pioneer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and was successively approved fortwo major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namely“Research on the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nd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Comparison,and Construction Paths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n recent years,he has produced a seri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centered around “high-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A high-quality teacher force is the key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ackbone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Professor Liu elaborat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sign of a 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in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he value of a 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is reflected both in its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in addressing the practical needs of overcoming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dilemmas. The connotative features of a 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firmly hold three key points:“high quality”,“systematization”,and “autonomy”. Currently,teacher education has supported China in establishing the world’s largest education system,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models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eachers’qualities. The 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is continuously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requires the guidance of an educationalist spirit,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institution design,as well as efficient and flexible education governance.
Key words:Building a Country Strongin Education;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model of teacher education;high-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educationalist spirit
责任编辑 邱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