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之江二十载 法治观念入民心

2025-01-01 00:00:00林媛贤付培荣郭海峰
浙江人大 2025年1期

二十载春秋更替,浙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制度建设为基石,以守正创新为驱动,以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拓展、创新,为法治浙江建设夯实了坚实的法治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以制度筑基石

体制机制先行汇聚普法新力量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普法的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调动最广泛的普法力量。201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重点单位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制度的意见》,并把落实普法责任制作为全民普法工作的“牛鼻子”来抓,通过健全制度机制,调动多方积极性,形成了全省普法工作“一盘棋”,奏响了普法“大合唱”。

2021年3月1日,全国首个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规定》施行。浙江创新性提出了“法治宣传教育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涵盖了更为广泛的普法责任制主体,汇聚起更为强大的社会力量,共同构建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同时,提出将每年的12月确定为“宪法与浙江”主题宣传月,扩大了开展宪法集中宣传的时间范围,擦亮了浙江宪法宣传的“金名片”。

“宪法与浙江”主题宣传月活动,已连续举办4年。通过打造“书法说宪法”书法展、“光影颂宪法”摄影展、“法治村里话宪法”、“开往国家宪法日地铁”等品牌,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宪法精神熏陶。同时,浙江省司法厅已连续14年开展“我们一起学宪法”网络普法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手段、鲜活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让宪法精神植根于网民心中。

浙江还创制性地提出建立法治宣传教育改进建议书和反馈处理制度,大大提高了对普法责任制落实的监督力度,增强了普法工作刚性。

近年来,浙江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纲要》《关于加强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公益普法宣传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制度文件,每年印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省直省部属单位普法责任清单。这一系列制度文件,搭建起了浙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四梁八柱”,凝聚起了全民普法的强大合力。

以改革谋发展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普法新动能

杭州市深入推进“云端普法”进园入企,探索创新“普法+”云端法治服务多融模式,通过构建“四级云端普法矩阵”,有效链接多元法治服务,为企业构建全天候、订制化、闭环式法治服务新生态。

嘉兴市打造“数智普法人”,实现智能问答,实时提供合同智审、原创普法视频智能生成等法律服务,打造企业身边的“数智普法顾问”。

温州迭代升级涉外商事法律服务“商法通”,为企业提供商法咨询、商事调解、商事仲裁、商法服务、商事认证、海损理算等“一站式”线上法律服务……

在法治护航之下,浙江民营经济“遥遥领先”。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浙江民营企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全国工商联发布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中,浙江入围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2024年11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落实村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法治文化,提高农村居民法治素养。

浙江是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的发源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主法治村(社区)数量不断增多、内涵不断丰富、价值不断彰显,涌现出了安吉“余村经验”、桐乡“三治融合”、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一批先进典型。目前,全省已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7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5449个。

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总结宣传推广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浙江经验,更好推动在法治化轨道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坐落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仙居南入口的下叶村,是热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也是网红“民宿村”,但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村民一度饱受环境被破坏的痛楚。为了破解“成长的烦恼”,下叶村申报选拔了一批“法律明白人”,在“法律明白人”的带领下,下叶村建立了以绿色公约、绿色货币、绿色调解为核心的“三绿”模式,形成了干部、村民、游客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法治之力,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强“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建立了省市县乡分级培训制度,推进“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人熟、地熟、事熟优势,有效化解农村地区常见多发的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等矛盾纠纷,让矛盾纠纷化解不仅依法、理性,而且更有“人情味”。目前,全省已培育“法律明白人”18万余名,并不断推动“法律明白人”队伍向企业、“三新”组织等领域拓展。

“将矛盾纠纷防于未萌、止于未发,节约司法资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司法厅主要负责人介绍。

以普法促和谐

探索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新路径

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伟大创举。现如今,全民普法的重点已经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治素养转变。

2022年4月,浙江被确定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全国唯一省域试点。浙江坚持科学谋划、系统实施,深入推进精准提升、科学评价、基础保障“三大工程”,聚焦基础理论、纲要制度、学法基准、观测载体、评价工具和普法模式等6个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浙江率先从省域层面研究提出公民法治素养五个方面科学内涵,逐步建立起以公民法治素养基准通识版、地方版、行业版为主要内容的省域公民法治素养基准体系,编制包括货车司机、快递从业人员、网络直播行业从业人员在内的公民法治素养基准行业版37个。

聚焦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将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测评结果运用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年度法律知识考试,提升其依法行政能力。

聚焦未成年人“学法筑基”,开展“法护雏鹰”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宣传专项行动,推进“浙江普法百校行”,以现场录制“法治班课”的形式,将视频课件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等平台走进百所学校,惠及万名中小学生。

聚焦劳动者“守法聚力”,在新业态劳动者使用较频繁的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直播带法”等普法宣传,围绕新业态劳动者关心的日常法律问题,深入企业、站点开展“普法快闪”“送法进基层”等常态化普法活动,帮助劳动者提升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以传承续文明

打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新高地

法治文化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精神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社会建设,制定《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大大小小的法治文化阵地在之江大地上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目前,浙江已建成“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中国红船法治文化园、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等10家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成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91个、省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52个。

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为引领,温州市平阳县鳌江宪法主题广场、湖州市安吉县“人大主题公园”、绍兴市永和宪法园、台州市宪法宣传数字馆……浙江大地上的宪法宣传教育阵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遍布城市乡村,汇聚起宪法学习宣传强大合力,推动宪法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浙江深挖本土法治人物、法治典故,将法治元素融入地方戏、农民画、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已连续6年开展“法润之江”系列法治微动漫、微视频、书法等征集活动,实施“万场法治文化精品进基层”三年行动,让法治文化阵地“沉下去”,让法治文化作品“热起来”,人民群众的法治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全社会的法治氛围愈加浓厚。

之江大地上,在宪法精神的映照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出新出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普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