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因海而生、倚海而兴,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既孕育了繁荣的海洋经济,也带来了复杂的海上社会治理挑战。
海域广阔、岸线绵长、航道众多,渔民数量庞大……如何确保海上安全稳定?如何保障渔民合法权益?如何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海岛共富?舟山市普陀区人大积极回应时代命题,不断创新解法,为海上社会治理贡献人大力量。
“小矩阵”撬动融合共治大格局
“海上矛盾调解相较于陆地更为复杂,尤其是管理机构多但联动难、矛盾多但联调难、问题多但联治难、信息多但联处难等‘四多四难’问题。”普陀区人大常委会法制与监察司法工委主任唐洪涛一语道出海上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对此,普陀区人大代表多次建言献策,其中贺飞等10位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深化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海上行政执法改革》,严彩园等10位人大代表提出的《规范海上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建议,被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件。
为加强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从源头上破解“四多四难”问题,2023年3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深化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专题座谈会。会上,区委政法委、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区社会治理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共话成就建诤言,聚力汇智献良策,努力构建符合普陀实际的海上治理新路径。
在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的持续助推下,全国首家海上融治理中心于2023年12月在普陀落地运行。该中心犹如一座海上社会治理的“航空母舰”,集海上服务中心、法治服务中心、数智管控中心三大功能于一体,为海上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走进普陀区海上融治理中心,可以看到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公安、司法、海洋渔业、港航、海事、海警等15个行业主管部门已进驻其中,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此外,海运、修造船、远洋、油品等涉海行业协会也随驻其中,为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专业支持。在这里,海上矛盾纠纷可以得到一站式、全链条的快速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融治理中心还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渔民群众与人大代表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同时,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拓展数字化民意收集通道,通过在出海渔船亮出人大代表联络站和渔业代表二维码、设立“法之约”民意船等方式,让渔民群众的诉求和意见“码”上就能得到解决。
远洋渔业是普陀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远洋渔船数量的不断增加,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为有效化解这些纠纷,普陀区海上融治理中心又开了全国先河——设立国际版“海上共享法庭”,为远洋渔船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普陀区人大常委会还积极探索“代表联络站+海上共享法庭”的深度融合模式,组织代表在联络站连线旁听公开庭审、法治宣讲与解读,以“代表说理+法官释法”的方式联合调解纠纷,实现海上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
2024年4月,“舟普668”远洋鱿钓船的4位实际产权人,因股份转让合并问题产生矛盾纠纷,涉及金额高达5300万元。区人大代表徐舟波得知后,立即引导双方当事人在海上融治理中心进行调解,通过专业力量的积极斡旋和人大代表的耐心协调,该纠纷仅用10天时间就成功化解。
在人大代表的持续助力下,2023年海上融治理中心累计化解各类涉海企业矛盾纠纷680余起,涉案金额2.1亿元,真正做到“小事不出船,大事不上岸,矛盾不上交”,为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贡献人大力量。
“小工作室”释放停纷止争大能量
普陀区沈家门渔港依山傍海、桅樯林立。港区常泊船舶2000余艘,渔汛高峰时泊船近万艘,渔船民达10万余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渔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港区稳定,2023年初,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在普陀渔业行业协会内设立了代表工作室,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系”延伸至船头、码头。
“这个代表工作室是为广大渔民说难事、解愁事、办实事的地方。这里的渔民很多都是外地人,他们遇到困难或纠纷,都会来工作室寻求解决。”区人大代表、人民调解员张善学介绍。
2024年以来,受渔业产量下降及减船转产政策的叠加效应,捕蟹船劳务纠纷日益增多,仅8月份就有4艘渔船发生劳务纠纷,涉及船员36名。区人大代表马国海了解后,积极对接职能部门、行业协会、船务公司等,通过进代表工作室“一案一策”开展诉前化解,最终实现相关纠纷“零诉讼”,为平安渔区建设营造示范效应。
区人大常委会还组织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工作室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活动,向海上群众发放反有组织犯罪法和防范养老、电信网络诈骗等普法宣传材料,引导渔民、养殖户自觉增强法治意识,遇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向代表工作室寻求帮助。自代表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成功化解渔事、劳资等纠纷6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不仅如此,区人大代表还积极联系区慈善总会、各类爱心企业等设立救助应急基金,加强对涉海涉渔纠纷中的弱势渔工及其家属的帮扶,适时为纠纷当事人及其家属提供法律援助、医疗抢救、赔偿、保险理赔等善后事宜,有效缓解调解工作中的阻力和压力。
“小切口”推进海洋治理大作为
“徐代表,关于您的建议,主办单位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已对区内579艘小型海钓船艇完成纳规登记与检验,并升级了‘浙里钓2.0’应用,通过数字化精细管理小型海钓船艇活动海域、进出港时间,严格控制船艇准入数量和海钓渔货物数量,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
2023年7月31日,普陀区人大代表徐斌立收到了《关于规范小型海钓船舶监管保护海洋资源的建议》的落实情况反馈,“检察机关通过发挥公益诉讼作用,推动小型海钓船艇的综合安全监管,有效规范了休闲海钓产业,巩固了渔业资源修复成效。对此答复及办理结果,我很满意!”
这是普陀区人大探索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结出的首枚硕果。
事情源于2023年3月,一艘渔船在东海一网捕获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卖了957万元的新闻持续占据热搜。这引起了区人大代表、区海钓协会会长徐斌立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资深“渔人”,他深知,这类船只船体小、数量多、出海频次高,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其高强度的捕捞还影响了渔业资源保护。
为此,他通过深入调研,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规范小型海钓船舶监管保护海洋资源的建议》。同时,区人民检察院也对该事项提出了检察建议,在区人大和区人民检察院的双向衔接下,《关于加强海上执法,规范海钓船舶监管,保护海洋资源的建议》被交由区海洋经济发展局主办。最终,在多家政府部门的联合执法下,海上执法专项行动共扣船停航整顿小型海钓船19艘,注销纳规资格6艘,刑事拘留1人,使小型海钓船得到了有效监管,也有力保护了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强化源头保护,助推生态共富海岛样板打造,普陀区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开展《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等执法检查,用法律巡视“利剑”助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海洋海岛样板;召开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专题询问会,就入海污染防治力度不足、海洋生态修复滞后、执法部门协作力度不强等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并提出针对性工作思路与整改措施,为推动建设大美“普陀湾”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