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层的视角来看,“管理”可以分为AB两面。A面是关于如何点燃团队的激情,雕琢企业文化、稳固组织根基的艺术;B面则是对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确保其持续发力的智慧。
如今,很多企业热衷于A面的探索,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仅凭A面的光彩,往往难以做好企业,基业长青的公司常常是B面稳固,且AB两面兼修并进的高手。然而,在追求管理制高点的途中,企业需要格外留意几个战略上的“陷阱”。
陷阱一:把战略和业务问题变成组织和文化问题。
当企业面临危机时,关键不在于组织和文化,而在于战略是否明确,业务是否给力。首要任务是确立战略:明确用户是谁,如何服务,以及核心能力所在。
怎么建立核心能力?对于ToB(面向企业)的技术公司而言,核心能力在于“研发体系”。以IBM为例,其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便是其研发实力的体现。这套体系确保了即便组织2万名工程师进行编程,也能保持高效且错误率极低。相比之下,ToC(面向个人)的互联网公司往往不具备如此强大的研发体系。
还有一些公司陷入了“股权解决论”的歧途,以为只要给下属分配股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是很荒谬的想法。船长的职责可不是确保船上的每个人都能活下来,而是要确保整艘船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同样,别以为股权就一定能激发员工积极性,作为管理者,应该思考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如何取胜。
陷阱二:把战略口号化、空洞化。
战略选择是个连续的过程,包括看得到、看得懂、进得去、做得赢。这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需要步步为营。
“看得到”是基础,像美团早年瞄准了摩拜的潜力。更难的是“看得懂”。好比当初很多人小看今日头条的市场,结果阅读市场大爆发。而且,自以为“看得懂”有时候只是错觉。很多投资人和老板爱说,只要UE(单位运营利润)转正,他们就投资,这其实不靠谱。UE转正了,谁都能看出是个好投资,关键是在此之前,你得预判哪些调整能让UE转正。
“进得去”也不容易。有些领域,你根本插不进脚。比如现在的社区团购,京东想进就很难;在物流方面,顺丰、圆通等已占据高地,新玩家很难再加入。
最后,“做得赢”才O5nyEIaRcXbNKVBIiDZzNw==是王道。雷军早年看到米聊的机会,但解决不了大规模消息并发的问题,而腾讯凭借QQ十几年的经验积累,轻松应对。因此,战略选择是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战略判断是思考的过程,要谋定而后动,才能胜算在胸。首要之务是评估所需资金投入的时机与规模。在商业竞争中,资金代表着兵力,大多数情况下,资源丰厚者更易获胜。管理者应致力于构建优势兵力,追求以强胜弱。因此,战略判断需要有前瞻性,要深思熟虑作战方式、作战理由、自身实力及制胜之道。
还有的企业将“打造中国XXX领域顶尖平台”作为战略,这是误解。战略不是目标,也不是口号,而是通往目标的路径规划。真正的战略需要将目标与实现路径紧密结合,而多数企业所宣扬的,往往仅是目标本身。
真正出色的战略,必须融入你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单纯依赖SWOT和五力分析制定的战略,往往只能解决内部协调问题,触及不到客户的核心需求,也无力左右企业的生死。我经常遇到一些公司会说:“我们必将成为盈利千亿美元的企业。”这种口号毫无意义。但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公司错把这种口号当作战略,这是极其危险的。
陷阱三:将组织结构问题当成管理能力问题。
组织架构是管理的核心,过分强调协同则行不通。试图通过组织制衡来实现管理目标,违背了管理的本质,效果不佳也在情理之中。
过分追求中台管理,难度颇高,阿里也是经历十多年才逐步建立管理中台。过于强调中台,可能导致小业务资源匮乏,难以发展,中台对此难辞其咎。这本是公司组织问题,却常被归咎于领导者个人。
陷阱四:用激励替代管理的有效性。
有人认为,管理非常简单,只要盯住几个核心数据,就能把部门管好。这样的想法过于简化了管理的复杂性。为了提升页面浏览量,就把一个页面拆成多个;为了拉高总交易额,就卖茅台。管理者或许能轻易提供这些表面的数据,财务部门若不深入审查,往往难以察觉其中的问题。
真正有效的管理,需要管理者深入了解每一个细节,这不是简单地“管细节”,而是要“懂细节”。在业务快速扩张的初期,或者对于那些主要依赖体力劳动、单店管理的企业而言,或许可以依靠简单的绩效指标来驱动。但大多数以脑力为主的公司里,试图通过一两个数字来管理整个公司和业务,无疑是行不通的。
管理的四大支柱分别为经营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人才管理。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混为一谈是管理上的大忌。真正高效的管理,在于细化目标,但即便如此,也往往只能实现60%至70%的目标。因此,不同的目标管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企业问题,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必须清晰界定。
陷阱五:用分权代替管理,即用大公司的制度管理小公司。
实际上,多数公司过早设置事业部都会遇到问题。优秀的公司通常是在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开拓全新且完全独立于现有业务的领域时,才会考虑设置事业部。然而,很多公司在事业部设置上操之过急。
事业部会筑起部门间的高墙。当公司需要统一行动时,事业部和公司之间的结算机制、人员调动都变得不切实际。事业部的高墙之所以难以逾越,是因为事业部的成立本就基于业务的独特性。一旦事业部形成,便难以再回归原状。
Apple(苹果)至今未设立事业部,尽管iPhone、iPod、iPad各有研发团队,但生产、采购等核心环节仍由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为什么Apple要这样做?因为其芯片、屏幕、压制机等硬件高度集成,部门间的壁垒自然消解。真正具有创新力的公司,往往追求纵向一体化。Apple是全球最懂供应链的公司,它能够精准核算每个元件的成本,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得恰到好处,从而将供应链成本降至最低。
有些企业因事业部运营不善,便尝试组建事业群。我目前负责美团的到店事业群。事业群实质上是多个大型事业部的集合体。事业群负责人的角色尤为棘手,未经历过事业群负责人的岗位,很难真正理解业务精髓,因此,过早设立事业群,对管理十分不利。
采取分权管理时,务必慎重考虑权力回收的可能性。以往人们总以为换人即可收回权力,但在业务陷入困境时,换人未必奏效,唯有依靠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
对于大公司而言,纵向一体化可通过建立独立事业部来推动创新,华为的手机业务便是例证。当企业试图进行深度纵向一体化创新,或涉足庞大且竞争激烈的市场时,事业部制度未必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