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西方列强入侵东亚地区,倒霉的不仅是中国,岛国日本也同样面临危机。1867年即位的明治天皇很清楚地意识到,以前的套路玩不下去了。次年,明治天皇颁布维新政策,著名的明治维新就此拉开序幕。
相比于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要彻底得多,它对整个国家体系都进行了改造,内容涉及制度、产业、军事、教育、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但是,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建立强大的海军作为重要目标。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清政府养不起近代海军这种“吞金巨兽”,那么,日本政府养得起吗?
从表面上看,日本更穷。
很多影视作品是这样描述日本凑钱买军舰的情景的:全体国民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明治天皇为了攒钱,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然后这些影视作品还不忘镜头一转,对比一下清朝统治者的铺张浪费。
这些场景虽然符合事实,但那几顿饭钱其实给海军塞牙缝都不够。建立近代海军并不是靠谁少吃一点儿饭就能把经费省出来的。
日本建设海军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日本民众承受的税负比清朝民众的重得多,但同时日本社会还能保持稳定运行。
这是因为日本人更能忍吗?
当然不是。
日本之所以能做到让国民承受高昂税负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主要是因为其国民的人均生产力水平高。日本老百姓交完税后的剩余收入比清朝老百姓交税前的收入还高,而这主要得益于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农业科技和农业工具的推广普及。
同时,作为近代国家,日本的行政效率很高。在近代国家体系下,每个国民都直接受政府管辖,收税时没有土豪乡绅赚差价,大大提升了日本政府收税的效率。
总结起来就是,日本老百姓挣得多、交得多,日本政府收得多。于是,日本的财政收入逐年上升。
到了甲午战争前,日本虽然经济总量不如中国,但是其年财政收入达到了7000万两白银,已经接近清朝8000多万两白银的水平。
没错,从纸面上看,日本政府依靠改革拼命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效率,最终也只是从“比清朝还穷”的水平变成“和清朝一样穷”的水平。
按理说,清政府养不起海军,日本政府应该也养不起。
但日本还真就养起来了。
显然,在组建海军这个问题上,收入水平和节俭程度并非真正的胜负手。
那么,胜负手是什么呢?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设立了一个清朝没有的东西——银行。
日本从1872年开始设立银行,并于1882年设立国家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到了1889年,全国银行已经多达218家。依托中央银行和遍布全国的各大银行,日本建立起了近代金融体系。而近代金融体系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印钞和发债。这才是日本海军真正的力量来源。
中央银行印的钞票流入市场,然后国家发行公债,国民拿着钞票购买公债,这些钞票又回流到国库。这样政府就有了足够的资金买各种东西。
日本明治政府从1886年开始发行海军公债,仅两年时间就筹措了4300万日元,折合白银3000万两,这个数字超过了北洋水师建军以来的所有费用。
公债制度使日本得以用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也就是说,明治政府有了上杠杆的能力。当时站在清政府面前的不是一群简单的岛民,而是一群善于操作金融杠杆的人。
正所谓“贷款一时爽,一直贷款一直爽”。杠杆在手的明治政府仿佛打出了一张“无中生有”的牌,一夜之间从穷人变成了土豪。
从1886年开始一直到甲午海战前夕,日本的海军军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常年保持在10%以上,日本政府每年拨给海军的军费达到800万两白银。相对而言,清政府每年分给北洋水师的军费仅为130多万两,占财政收入的1.6%。
这意味着,双方每年在海军上的投入有6倍以上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被广为吐槽的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的事其实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耗资巨大的颐和园,其中约66万两是挪用了海防经费。挪用当然可耻,但这点儿钱不会对战争的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
日本尝到了杠杆的甜头,但是也要面对一个问题——这些钱是要还的。
别看清政府给北洋水师花钱抠抠搜搜的,但对朝廷来说,未来也没什么压力,如果不出意外,可以一直这么抠抠搜搜地拖下去,直到军舰退役。而对日本来说,在不远的未来等待他们的,是巨大的债务。又因为这笔债务几乎全国人人有份,所以,这又是一次赌上国运的全民杠杆。
很多事情是注定的。
预判一个国家的行为,最好的办法不是看它说什么,也不是看它做什么,而是看它吃什么。日本挥舞钞票的样子虽然潇洒,但在本质上它吃的是西北风。
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当时的日本会有勇气去挑衅清朝这样的地区霸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钱总是要还的,而军舰这种东西不会赚钱,它只会烧钱。
当日本政府承担着如此巨大的债务压力建设海军时,这个国家离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也就不远了。
(雪 琴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海权博弈史》一书,辛 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