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称意的小社会

2025-01-01 00:00:00舒国治
读者 2025年1期

40多年前,我家所在的巷子尽头有个面摊,摊主是个普通退伍军人,摊子旁悬挂一面小黑板,他无事之时会以粉笔写些警句。我最早看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样的名句,便是在那面小黑板上。

两块钱一碗的阳春面,能让人尝到热骨头汤混合着面汤的香味,更有一种“外食”打破每日家中饭桌清供之沉闷的享乐感。于我,这碗面已然可以满足了。但我观察,有不少大人来此不是为了吃面,而是来聊上几句。是了,他们见着灯光,见着面锅沸腾后的水汽,便自然往这儿靠近。既然来了,便同老板讲几句话。有的说:“我最喜欢吃你下的面,尤其是面比较生时,更好吃。”有的则说别的,与面条不相干。我发现这样的人颇多,有的站着说,有的索性拉了凳子坐下。那是20世纪60年代,人人皆无太多事可做,我们那条巷子里家家皆夜不闭户,这么一爿小小的面摊,也竟成了绝佳的沙龙。

一个社会愈闲适,愈有人每天必去同样的地方。如北京有些公园,每天总有极多的人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这儿。成都的茶馆亦是如此。

近日,有人开始谈论退休后的日常生活。其中说及每日下午应在何处坐坐,应与哪些朋友碰碰。这是何其大的一个课题!就说台北好了,那么大的都市,该去哪块儿呢?我亦回答不出。

所谓称意的小社会,就是你在那里吃饭、喝茶、交际、娱乐等,皆感到很悠游自在。但真要说到自在,便牵涉了人,也就是朋友。或者说,人要生活在自己喜欢相处的人身旁。要常常可以碰上令你愉悦、产生趣味,或使你放松、使你简略、教你闲散的人或事。人要往那类情境靠近,有时甚至要开创那种情境。我小时候常梦想,所有的孩子暑假皆自省城返回家乡,大伙儿住在大房子里,组成一个大家庭,吃饭时每个人陆续地自楼上或后院深处的房间走来,聚于一堂,闹哄哄地吃。不远处的客厅与花园还偶尔传来唱京剧的声音。不管是下午还是半夜,家里永远都有点心吃,你想喝绿豆汤或是吃冰西瓜、馄饨、粽子、油饼,随时皆有。此种大家庭的人气,永远在你身旁不远处,你绝对不会感到寂寞,但你依然可以窝在自己的房间几十个小时不出来,只为了继续埋头读你那本已经看了一半的《红楼梦》。你乐意独处,因为你知道人群的温热原来就在几步路之外。你独处,但你不寂寞。还有,你喜欢热闹,但希望它是一种和美快乐的氛围。你并不渴求与人无休止地交流,因为你并不住在苦寒荒凉的荒野——那种只要见有一个人远远骑马而来,就说什么都不想放他走的寂寞荒原。

台北有些店,不管是服装店、茶庄、古董店、书店,还是画廊,甚至只是某个小杂货店,我常见有客人频频光顾,坐着高谈阔论,往往一聊就好几个小时,意兴飞扬。最先他来此,亦为了买东西,但来惯了,原本重要的衣服、茶叶、书籍、古董等身外物竟不重要了,心灵的慰藉才是更值得抓紧的事,与人的接近才是更迫亟之事。他来此,是寻找称意的小社会。即使他工作顺遂,事业有成,家庭和乐,妻子贤惠,而他犹要往最教他感到松闲、轻畅、放意、粗略、不受束缚、没有沉重负荷的小社会去窝一窝。人生便是这么难。

人从自己的空间出来,到外头张望别人,是恒长的需要。小到一个面摊或一棵大树下的3张板凳,大到城市各处随时有园游会的广场(譬如罗马的广场),都可以抚慰人的寂寞,但何样尺寸最称己意,唯有各人自己揣摩了。

(龙 笛摘自花城出版社《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一书,杨宏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