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村酒话渔樵

2024-12-31 00:00:00钟立春
阅读时代 2024年12期
关键词:渔樵断肠人杨慎

闲来读宋人张耒的古诗:“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地上,我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的声音。这头发啊,已经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度过这一生。

在中国很多的文艺作品里,都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心之向往。诗人常写渔樵隐逸的诗,画家常画渔樵闲适的画,曲里也常唱渔樵的自由和与世无争。“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似乎,山野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而渔樵,很多时候都是些深不可测的隐士高人。

著名的“渔父”形象,来自《楚辞》。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想自杀,一位渔父发现了,先是劝了劝他,见劝不动,渔父微微一笑,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屈原当然听懂了,“你告诉我河流干净就洗洗帽子,河流脏了就洗洗脚,做人要随波逐流,可是我不,我就是要坚持,我要执着”。屈原还是自杀了。渔父也就觉得,好吧,我们都各自完成了自己。所以那个渔父绝对不是凡人。

关于渔樵不是凡人的那点事,先贤郭都贤曾在龙牙寺撰的对联里,把这事儿说得更神秘:“万山风雨锁龙宫,被樵子流连,识破一盘棋局;千里水云迷洞口,问渔郎消息,放开几片桃花。”你看,樵子识破仙人对弈的棋局,偏偏是渔郎可以放开桃花,都是深不可测的形象。

其实,说渔樵是隐士高人也不无道理。元朝时,确有很多不做官的人隐居在江湖,或在路边摆个算命摊,卖卜为生,或混迹渔樵,以钓鱼砍柴度命。这些人都不简单。如果你去读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个“断肠人”大概就是他。倘若你跟他聊一聊,就会发现,原来都不同凡响。

《富春山居图》里,一个读书人和一个渔夫隔着一棵树在那互相看着。蒋勋老师说,黄公望画这一段其实非常有暗喻性,就是两个不同角色的人,一个文人可以把自己释放到山水里变成渔夫,也可以出来变成朝廷里的一个官,在过去的社会里面,本来就有这样一种变换的可能。

不过,也有人提出,写田园诗的人都是在田园里不干活的人,所谓充满隐逸情怀的渔樵之乐,都是被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知识分子们渲染的。而如果真要靠打鱼、卖柴来养家糊口显然是另一回事。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同意一半。是的,“渔樵江渚之上”有时候的确是儒家知识分子因困在仕途经济中而想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是一份自在逍遥的寄托。毕竟,蓼汀沙洲、渔樵古渡虽美,但你问问其地其民,只怕是宁可不要这种传诵千余载的美。但是,这也挡不住古今多少文人雅士对渔樵生活的憧憬和付诸的行动。比如,白居易曾跟好朋友元稹约好,等到儿女成家了,就退休去过渔樵江渚、岁晚青山的生活。高适曾作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苏轼到江上捕鱼,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得意地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汉的严子陵,汉光武帝刘秀想方设法让他当官他都拒绝,一直隐居,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隐士。

关于渔樵,被世人引用、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临江仙》了,作者是明朝的杨慎。杨慎很想当官,但得罪了当时的宦官,被发配到云南,一路戴着枷锁,差人压着他,走到长江边。当时,天下着蒙蒙细雨,江边上有两个渔翁戴着斗笠,喝着酒、吃着鱼,举杯谈笑风生。看到此情此景,杨慎心生感慨,向差人借了纸笔,写下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之后,杨慎也熄了掀天揭地的心,披烟霞,羡渔樵,倒也得了大自在。

说起来,人们歌颂、赞美、寄情于渔樵,归根结底,还是对宁静和自在生活的向往,是对乡村牧歌、小桥流水、鸡犬巷陌的流连。当然,有时渔樵生活也代表了诗和远方。

渔樵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是个很重要的符号。在山中砍柴的樵夫隐士,早就看淡了是非成败;在江边钓鱼的高人,早已参透了名利和生死。他们随性自然、从容淡泊,阅四季风景,洞见内心的深情。

你是否也曾想过,成为那“惯看秋月春风”的渔樵?

(源自《联谊报》,晨烟荐稿)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渔樵断肠人杨慎
纪念毛泽东主席130周年诞辰
老年人(2023年12期)2023-12-20 18:40:49
《天净沙·秋思》
悼玲秀
打渔人
渔樵问答
宝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5:13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朱买臣故事人性书写的两种偏轴——以息机子本《渔樵记》、《万壑清音·负薪记》为例
中华戏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07
小杨慎智对先生
对联(2015年23期)2015-11-14 14:19:49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火花(2015年1期)2015-02-27 07:40:14
只好离开